张叔勇
斯蛾已逝,唯留容颜:灭绝的斯氏燕蛾 Urania sloanus 精选
2025-1-12 10:33
阅读:4921

       一直以来,飞蛾都给人以种类繁多、数量庞大的印象,但是,实际上一百多年以来,灭绝的蛾类也不少,而且绝大多数都是在我们认识之前就已经悄悄灭绝了,真正留下记录的寥寥可数,仅有斯氏燕蛾(Urania sloanus)、考艾岛夜蛾(Agrotis tephrias)、科纳巨尺蛾(Scotorythra megalophylla)、斐济紫椰斑蛾(Levuana irridescens)等。在1900年前后灭绝的蛾类中,名气最大的当属斯氏燕蛾

    斯氏燕蛾(Urania sloanus)标本

       斯氏燕蛾是一种牙买加特有的飞蛾,燕蛾总科(Uranioidea)燕蛾科(Uranidae)燕蛾属(Urania),这个属的物种基本上都来自于美洲地区,属名源自希腊神话中的天文女神乌拉尼亚 (Urania),是希腊神话中的九位缪斯之一,她代表着天文学、星象学、天空和天文测量,被描述为一位美丽而智慧的女神,启发人类探索和理解宇宙。燕蛾科Uranidae原本和金燕蛾、锦燕蛾等属等划分在尺蛾总科,后提升为燕蛾总科,科内仅包括燕蛾属(Urania)。斯氏燕蛾Uranias loanus由荷兰昆虫学家Pieter Cramer1779年命名,种加名sloanus是为了纪念英国天花疫苗研制者、医学家、收藏家汉斯·斯隆爵士(1660-1753),他捐赠的71000件藏品是大英博物馆的重要根基所在。斯隆爵士于1687年至1689年在牙买加采集、记录了大量物种,仅植物就有约800种;在1725年出版的《牙买加自然历史》中首次记录并绘制了斯氏燕蛾插图。

    汉斯·斯隆爵士(1660-1753

       斯氏燕蛾非常漂亮,漆黑的翅膀上布满闪着荧光的红、蓝、绿三色斑纹,被称为最绚丽的燕蛾“The most spectacular Urania species”。它明亮的颜色,是一种警告色,而实际上,它也确实是有毒的。斯氏燕蛾栖息在低海拔热带雨林中,其寄主植物大戟科脐戟属(Omphalea)植物,尤其是脐戟属的O. triandraO. diandra。斯氏燕蛾通过从宿主脐戟属植物中获取多羟基生物碱(polyhydroxy alkaloids)对捕食者进行化学防御。多羟基生物碱这类化合物具有高效的糖苷酶抑制活性,能够干扰肠道消化、糖蛋白加工和溶酶体代谢等生理过程。因为有毒,所以斯氏燕蛾能够在白天安然飞行,而不是像大多数蛾类一样在夜间活动。

       关于斯氏燕蛾消失的原因,至今还是一个谜。通常认为是殖民时期牙买加低地雨林被清除并转变为农业用地时,栖息地碎片化及丧失可能导致其灭绝,尽管当时大部分原始森林仍然存在。也有人认为它的灭绝与气候的变化影响有关。斯氏燕蛾最后一次活体记录是在1894年或1895年,但可能有零星个体存活到1908年。现在,斯氏燕蛾已经灭绝一百多年了,所幸还有标本存留于世,我们仍然可以通过标本一见那稀世容颜,上海自然博物馆2016年就曾经从英国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借得一只斯氏燕蛾标本进行过展览。

    上海自然博物馆2016年以“灭绝:并非世界末日”为主题展出的斯氏燕蛾标本

       通常,各地博物馆藏品中那些充满异国情调的蝴蝶和飞蛾标本多是为了取悦观众,并不是研究人员特别感兴趣的主题。但是,现在人们发现,灭绝物种数量的日益增加使博物馆的那些海内外藏品也成为了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宝库,存放在博物馆藏品中的标本成为关于种群中持续遗传变化及其对环境变化的适应的非常重要的信息来源。在波兰各地博物馆的藏品中,科学家们在2019年前后共找到四个斯氏燕蛾标本,分别保存在拜托姆上西里西亚博物馆(1个)、弗罗茨瓦夫大学自然历史博物馆(2个)和华沙波兰科学院动物博物馆(1个)。

    波兰各地博物馆的四个斯氏燕蛾标本

       因为有标本遗留,可以提取DNA,使得燕蛾类的分子系统学研究成为可能。在2016年的一项研究中,通过对细胞色素氧化酶I基因的进化分析,研究人员确定了斯氏燕蛾作为单一燕蛾属物种的存在,并将古巴和巴西东部的两种斯氏燕蛾分别确立是U. fulgens poeyi亚种和U. leilus brasilience亚种。目前燕蛾属的4个有效种是U. sloanusU. boisduvaliiU. fulgensU. leilus。波兰博物馆的四个斯氏燕蛾样本,从形态来看,大小和斑纹也有区别,而且分布地也不同,其中华沙波兰科学院动物博物馆的样本标签标记为“Urania sloanus Brasilien”,意味着标本来自于牙买加之外的巴西,上西里西亚博物馆的标本则来自于委内瑞拉;可惜弗罗茨瓦夫大学自然历史博物馆2个标本的标签缺失了,不知道具体采集地点。大胆预测一下,如果有后续的分子系统学研究,很可能会在斯氏燕蛾这个物种下确立3个或3个以上的亚种。

       鉴于失而复得的物种再现并非个例,也有比较乐观的人士认为,斯氏燕蛾可能并未真正灭绝,该物种可能仍然存在于具有适当栖息地和寄主植物的偏远地区,尤其是在那些人为干扰较少的自然岛屿上。对此我们只能说,有限期待吧。

    牙买加(1991)、利比里亚(2001)、冈比亚(2002)、中非(2021)、几内亚(2022)、几内亚比绍(2023等国家发行有邮票。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张叔勇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04206-1468458.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15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1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