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愿透露姓名的不知情人士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ucreal 业内问题满不懂,业外问题假行家。

博文

是什么让女生找工作更加艰难 精选

已有 7701 次阅读 2015-2-22 02:27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歧视, 毕业, 就业, 女生

今年的春晚在网上掀起了一场对于“歧视”的讨论。有的节目中“剩女”“女汉子”的称呼和对“矮”、“胖”等生理特征的调侃成为一些人批评的对象。由此又引发出对于男女工作中的歧视现象的讨论。前段时间也听到过一个观点,就是现在实行的“单独两孩”政策对女生就业产生了负面影响。单位招收女生的时候往往考虑这个女生可能将来经历两次孕产过程,降低了她的竞争力。(特别指出下,这里我只是听到了一个观点,我并没有任何的数据和研究来证实这个观点。)我也在网上看到一些数据,如只有性别一栏不同的两份简历,男生比女生获得面试机会的比例高出42%(http://edu.qq.com/a/20150129/010108.htm)。在这里,只想从生育成本的角度看,怎么才能让女生更容易找工作。

一方面,女性付出的生育成本是高于男性的,有生理原因,也有文化原因。生理原因不必多说,孩子是妈身上掉下来的肉;但文化原因我们经常忽视。在传统文化里,父亲对孩子的义务在于“供养”和“教育”,真正去承担“抚育”责任的一般是母亲。想想《红楼梦》里摩挲贾宝玉的都是王夫人及一干女眷,贾政平时啥也不管,就是孩子惹出祸来拉出去打一顿。为了保持父权的威严,父亲和儿子的接触是很少的。投射到我们平时工作中,就是父亲往往不能够牺牲时间去和孩子交流。我们经常可见一个母亲为了多陪孩子而减少工作时间,而父亲这么做的不多。父亲停止工作只为和孩子多交流的更是少之又少。但是父亲真的不爱孩子么?有多少父亲把孩子的照片当头像当电脑桌面的,不是他们不想见孩子,而是经济压力和社会压力在驱使他们。社会要求他们不能放下工作去照顾家庭,而是应该加倍努力工作去给孩子挣奶粉钱。一方面母亲要回家照顾孩子,一方面父亲要加倍努力工作,在这样的社会价值观下,哪一个单位也会愿意要男生而不是女生。所以,要想让女生竞争力强,先得平衡这种家庭分工。应该鼓励父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更多的接触孩子,分担抚育孩子过程中的时间成本。多和父亲交流,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好处的,对女性就业也是有好处的(当然,对男性就业没好处)。

另一方面,女性付出的生育成本不应该让用人单位来承担。女性生育孩子,对于用人单位不能说完全没有好处,但带来的坏处更加明显:女性一段时间完全不能工作,很长时间工作强度下降。用人单位付出了同样的薪水,却得不到同样的劳动成果,当然就会选择减少雇佣女性劳动者,我甚至还听说有地方要求女生承诺入职多少年内不能生育。假如一个男生面试时向单位提出,要一次98天的带薪休假,而且什么时候休由他决定,我估计他找到工作的可能性恐怕更低。现在的情况是要么单位付出双份薪水完成同样的工作,要么是选择不生育的同事帮助完成这份工作,这显然是不公平的。那么这个生育成本由谁来支付呢,应该是谁获得收益谁支付成本。第一是家庭本身,生育的决策是家庭做出的,家庭一定是在这个决策中获益的。第二个也是很重要的应该由国家来支付。孩子是国家的财产,是国家的未来希望所在。我们之前把孩子当成是社会的负担(“社会抚养费”),但是现在从上到下这个认识都在转变。孩子的生育成本国家也应该承担。应该逐步把带薪产假改为“无薪产假+国家补贴”的模式,让用人单位省下这笔薪水去雇佣其他人完成产妇的工作,这既是增加女生就业的机会,也对那些选择不生育的人的公平。

综上,要想从生育成本角度提高女性就业的机会,应该从改善家庭分工和改革生育福利两个方面入手。现在国家发布各种禁止歧视的条文,实际上用处并不很大,无非就是让用人单位从明确提出不要女生改成后台操作而已,反而加大了女生就业的成本,投了好多简历,没准还接到不少面试,准备了好久,才发现自己只是单位“不歧视”的装饰品,其实早就出局了,那不更让人气愤么。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04108-869390.html

上一篇:我们怎么才能活得不这么“累”
下一篇:读书本无用,可我偏要读
收藏 IP: 76.198.40.*| 热度|

25 徐磊 戴德昌 姬扬 林中祥 吕喆 蔡小宁 冯大诚 徐耀 高建国 蒋继平 关法春 王春艳 李明阳 赵美娣 黄永义 陈龙菊 葛琳 刘淼 杜振亭 biofans cloudyou shenlu HLpope waygoing zhouxingro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30 01: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