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年底,填写各种总结的表格纷纷而至,让人应接不暇。今天要填写本科教学的情况,顺便上学校网站查询了一下学生的评教信息和留言,让我有点感动,学生给予的评价总体来说还不错,让我自己更有了给学生上课的自豪感。我喜欢上课,也更想做一个好老师,不管什么考评不考评的,那个是次要的。特发博文,感谢选修我授课课程的学生,特别感谢你们的评价,这是对我莫大的鼓励。
“让教授走进课堂”在全国许多高校呼声很高,我也不明白为什么会出现职称越高,离讲台越远的怪圈,究竟是评价体系出了问题,还是利益驱使?也许两方面的原因都有。现在似乎人人在唾弃唯SCI论,但实际操作中,特别是年终评价中,似乎关于SCI论文数量的统计还是出现在非常显眼的位置。
我不认为上课与科研有什么太多矛盾,但上课肯定要占用时间的,特别要上好课,需要实际课时的数倍时间来备课。由于要上课,我要找最新的资料,我不想用数年不变的PPT,因为总讲重复的内容,我自己都没有激情,何以带动学生的激情?为了保持这个激情,我总是要修改往年教案的一半以上内容,这样我才觉得自己不是白上课。每次上课,我都做了最坏的打算,那就是这趟课没有一个学生听进去了,但我一定要保证在备考的时候自己学到了新东西,这是我的底限。好在,这个最坏的打算从来没有出现过,每次课,我至少还是看到好几个学生津津有味地听我在那里侃,这种满足感是在其他地方无法获得的。
我这里说的授课时的自我提高是必须的,而且要保持这种提高与科研不矛盾,那有一个前提,就是上课的内容与自己的研究工作联系紧密,不要为上课而上课,为完成任务而上课。
现在如果逼着教授进课堂,甚至作为一个考核标准,未定是一件好事儿,强扭的瓜不甜,没有上课热情的老师最好别进课堂,否则受害的可能还是学生,这就与类似规定的初衷相去甚远了。
我觉得,一学期上一门课,对于科研工作是有帮助的,但是多了,肯定就是负作用了。要么课无法认真上,要么上课占用了过多的时间,无法集中精力思考一些问题,毕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管是哪种,显然对于科研教学活动来说都是有害的。科研工作一定要留一些空闲的时间,可以胡思乱想,否则就无法有创造。
这个话题有点儿老生常谈。年底了,顺便发发感慨,不多说了。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赵斌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02444-520654.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