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时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onbin 自我营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学术生态系统

博文

屠呦呦与北生所副研究员,谁更有水平? 精选

已有 12541 次阅读 2011-12-8 19:56 |个人分类:一孔之见|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院士, 学术水平, 屠呦呦, 北生所副研究员

今天科学网的博客,有两篇博文相继发表出来,比较一下,很耐人寻味。一篇是饶毅的《高于院士水平的北京副教授,一篇是刘天伟的《屠呦呦42年来有关青蒿的论文总目录。两篇博文都将科学家到目前为止发表的论文罗列出来,这正好为我们进行某种潜在的比较提供了难得的素材。
 
申明:本文将对事不对人进行评价,请准备进行人身攻击的各位自重并手下留情。
 
说起“水平”,我们都知道其含义,但要找到关于水平的定义,还真难找。后来琢磨了一下,嗯,水平是俗称,是不是应该用“学术水平”来查,那么就用“学术水平”查查吧。有幸找到了李伯重的《提高学术水平须先理解何为学术一文,认真阅读了一下,很有收获,将主要内容摘录于此:
《辞海》(1999年版)将学术定义为“较为专门、有系统的学问”,但是这只是泛泛而论。英语里,对“学术”的解释有两个共同的主要特点:“与学院有关”和“非实用性”。首先,学术与学院有密切关系,只有受过专门训练并在专门的环境中才能进行。其次,学术不能追求实用。因此,学术就是学者在“象牙塔”中进行的“为学术而学术”的探索工作。由于对学术一词理解混乱是导致我国今天学术滥化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不清楚什么是学术,要求人人都做学术工作。据说在一些地方,甚至幼儿园老师、办公室职员提职称,也要有“学术论文”发表。在西方对学术一词的理解很重要的一点是其纯学理性。过去我们反对“纯学术”取向,在当时中国的特定环境下有其道理,但今天情况已经完全不同了,极少有人还在“为学术而学术”,而真正的学术却非要具有这种精神不可。
学术成果的价值不是由研究题目的大小来决定的,而是由纯学理性探索所达到水平的高低来决定的。从纯学理的探索来说,所有问题都是同等重要的,轻重之分只是从现实需要来说的。胡适曾经说,对于研究者来说,在国学研究中发现一个字的新意,其意义不亚于发现一颗新星球的重要性。只有在每个知识领域工作的学者都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地追求、探索,整个社会的学术才能真正得到发展。就重大课题而言,绝非人人俱可做。如果不具备一系列必要条件,那么最终做出来的只会是次品或者废品,对于大多数研究者而言,做符合自己条件的小课题,只要真正努力,也是可以出成果的。
 
文中还是没有对学术水平给出明确的定义,我这里只好根据上述引文尝试简单定义一下:学术水平就是在科学家自己的研究领域中公认的位置,从纯学理的探索来看,学术水平的比较只能在同一领域进行比较,而不能跨领域比较。什么叫公认?似乎又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我们国家的许多学术奖励,往往采用“个人申请制”。也就是说,尽管你在某领域是全国甚至全球最强的,如果没有申请,如果你达不到那个事先设定的门槛,那么你就什么也不是。其实更合理的做法应该是“他人提名制”,或者成立一个专门的提名委员会,对同行的工作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评价,一般来说,在某一领域工作出色者,概率上是会得到大多数同行首肯的,这就是公认最好的,此办法在国际大奖中一般经常见到。不是公认的杰出者,无论如何申请也没有用。
 
从上述两篇博文挖掘的信息来看,屠呦呦42年来有关青蒿的论文总共只有15篇,其中只有今年的一篇论文在英文刊物上发表,其他的都发表中国学报级刊物上。而今年发表的那篇,从题目来看,更像是屠呦呦获得国际关注后,写的关于青蒿素的综述文章。记得数个月前饶毅也写了篇《中药科学研究的丰碑》,文中充分肯定了屠呦呦的工作,并指出屠呦呦可能获得诺贝尔奖,虽然最终并没有获得诺贝尔奖,只获得了拉斯克奖,但也真得属于“中药科学研究的丰碑”了。饶毅特别在博文中对屠呦呦的青蒿素研究历程进行了梳理,他认为屠呦呦的关键作用是提出乙醚提取青蒿,其提取物抗疟作用达到95%甚至到100%,这一方法的提出,使得青蒿的高效性显著提高。
 
相比起来,饶毅在《高于院士水平的北京副教授》一文列举的两位北生所副研究员发表的论文要耀眼得多,特别是前面一位,大多论文都发表在CNS等级别刊物上,后面一位的论文也是大多发表在本领域最高级别刊物上。饶毅在文中断言,北生所多位副研究员的科学成就高于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和医学部一般院士的水平(这里又出来一个“科学成就”了,暂且认为科学成就=学术水平=学术贡献),而且为了佐证这个说法,在后面列出了这两位副研究员的论文列表。
 
我们得承认,两位北生所副研究员的学术水平的确很高。饶毅教授的博文也几乎是滴水不漏,他评价“到2011年,如果比较同类性质研究的科学家,北生所多位副研究员的科学成就高于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和医学部一般院士的水平。”似乎也是在进行同行的比较,但有网友并不买这个账,认为“生命科学和医学部所对应的生物和医学学科涉及面广而多样,同时与物理和化学等其它基础学科存在交叉,涉及环境、生态、资源、海洋等诸多领域;然而在世界范围内,并不是所有的这些学科都如同医学领域一样受到同等的关注,所吸引的科研工作者数量同样不在一个数量级上,所对应的文章引用情况(直接对应影响因子)自然更是不同。”
 
如果仅从文章来看,也许屠呦呦连普通高校的副教授都不如,也许两位北生所副研究员比普通院士强。但院士的评选标准似乎不是仅仅从论文来看的,这也不是一个国际通行的评价标准,否则屠呦呦如何能荣获拉斯克奖?这也许值得我们大家深思。根据本文对学术水平的定义,饶毅教授似乎还需要说明一下,这两位北生所副研究员在同行中的公认排名和认知度应该是多少?中国的院士评选,无论如何也是采用的“他人提名制”,目标也是遴选出本领域学术水平公认最高的科学家。所以,如果没有这样的数据,恐怕还是难于进行比较的。说屠呦呦在青蒿素研究方面做出了开创性工作,是抗疟药物研究方面最好的科学家(之一),相信现在应该没有人反对吧,但不知道屠呦呦还有没有机会被评为院士,好像年纪偏大了。我记得与她同龄的袁隆平院士也是先在世界显示其成就(1980年代),之后(1995年)才被评为院士的,但那时15年前的事儿了。但无论如何,屠呦呦的学术成就得到了公认,这是事实。
 
由此可见,一个科学家的学术水平和学术成就,不完全是从论文来看的,更重要的是要考察是否完成了开创性的工作。然而,开创性的工作,一般在着手进行研究的时候并不清楚,而且大多数情况下是冷门研究领域,只有在成功后,回过头来看,才知道是开创性的工作。热点问题固然重要,也容易发高水平论文,但如果大家都趋向于研究热点问题,势必会造成在这些问题的研究资源过剩、浪费,甚至一些没有能力的力量涌入,形成大量垃圾或假冒伪劣之作,同时那些有待研究的问题却门庭冷落车马稀,从而造成研究上的空缺。诚然,论文在顶级刊物上发表,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其成果的同行认可度。但是,顶级刊物的论文每年成千上万,所以顶级刊物发表的论文是不是顶级成果或者潜在的开创性成果,那就需要同行进一步筛选了,或者等待时间的验证了。没有在顶级刊物上发表的论文不一定不是顶级成果或开创性成果,这可能是由于当时认知的局限性或者同行的偏见所致,所以为了更加客观,进一步筛选真正的成果时不一定仅考虑顶级刊物上发表的文章。我这里不想妄加评价两位北生所副研究员是否属于追踪热点问题,能否请同行指出他们工作的开创性如何,也许这很难,正如前面所述,开创性是难于提前预知的。任何一个研究者或者研究群体,他和团体本身的研究过程,不管是失败还是成功的结果,都会形成一个研究过程与时空相关的逻辑顺承体系,而这需要在同一专业一领域,一个人和多人多年的研究积淀才可以建立起来。就像我们现在已经知道,屠呦呦先找到分离出青蒿素的方法分离出青蒿素,其他人才可以用于临床检验并成功,这一先后逻辑说明了谁的工作更具原创性。所有的研究工作在经过一个厚积薄发的积累过程,建立了这种能经得起历史检验的逻辑体系,工作贡献和水平认定就会更清楚简单。所以,真正的成果必须经得起历史的长期检验,一发表好论文就认为是顶级成果,显然为时尚早,是将成果庸俗化的体现。(本段是在博文完成后,根据网友的评论意见添加和引用的。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02444-516297.html

上一篇:信息技术革命将人类推进到3.5维时空时代
下一篇:互花米草是不是入侵种?是否有利于低碳减排?
收藏 IP: 222.70.56.*| 热度|

25 吴飞鹏 王涛 李学宽 徐耀阳 刘锋 苗元华 赵纪军 苏力宏 赵凤光 孙学军 张彦斌 高建国 龙良鲲 刘立 张军波 雍高产 唐常杰 王又法 常顺利 刘波 葛兆斌 全嬿嬿 王英安 zzjtcm zck89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1 07: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