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光阴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nyj

博文

雀山游记(3):堂顶与齐公堂

已有 4872 次阅读 2016-7-27 14:31 |个人分类:足行天下|系统分类:图片百科| 游记, 雀山

2013611下午,独游雀山。

因欲游白云洞而不得,于是从山谷北山岭沿山坡向西、向上行。

1504分,爬上了小山岭的山脊,西面有一处凸出的山顶。

南面是西峪西山北坡和清凉山北坡。

向东南看雀山顶。

顺山脊向东行,1507分,向东看雀山顶。

1508分,又爬上东面一个圆形的小山顶。南面的西峪西山北坡和山谷,满眼是青翠的树木。

西面的刁庄。

向下看西面凸出的山顶。

西南方,清凉山一直向西延伸2.5千米。

青翠山谷。

东面,连着雀山顶的山脊下面又有一个凸出的小山顶,这样这条小山岭从西到东依次升高并凸出三个小山顶,这就是文笔峰的来历。

这是北面的那个山谷。

山谷东面雀山顶是又长又高的悬崖,岱崮地貌。

这条山岭向东和山顶交汇处也是悬崖。

草丛中一株丹参长的很茁壮。

沿山脊继续东行,回望第二个小山顶,圆圆的,像顶蒙古包。

卵叶鼠李枝叶茂密,是天然的盆景。

仰望前方突出的悬崖。

1514分,来到了突出悬崖的北面,从这个方向看去并不高,貌似能攀爬上去。

南面的西峪西山和清凉山。

远看悬崖的西面好像有洞穴,于是沿悬崖跟向南,也没发现有洞。仰望顶部的岩石好像随时都能崩落下来,绝非久留之地。可这时偏偏女儿打来电话,哭着说找不到她妈了。我从电话中听到边上邻居说她妈买菜去了,女儿正在楼下单元门口,还有不少邻居,这才放下心来,安慰了一下。

接完电话,赶紧对着悬崖顶拍了三张照片,再向北退回去。

石缝间的瓦松,当地叫马虎爪子。

这是不是山芹菜?反正我们当地叫野芹菜。

胡枝子下面有一条千足虫。

来到悬崖北面,山坡上有一条不太明显的路,沿路向东行。

山丁香,边上还能看到一丛中华绣线菊。

灌木茂密,几乎找不到路。南面悬崖顶的石块也摇摇欲坠。

东面悬崖顶上就是堂顶。

1526分,走出灌木丛,向西看悬崖。

石缝中的山丁香。

1527分,爬到了堂顶,悬崖向东北方延伸。

西南方的山顶上有两所石屋子。

东南方榆树山、七岭山。

东面是东堂岭,后面是为山。

向西南行,来到石屋子处,这个比较完整的石屋门口北向,应该是放牧人盖的,作为临时避雨的地方,在鲁中山区常见。

看东北方的悬崖,山坡上的小路比较清晰。

来到悬崖边上,再向东北看,能明显感觉出位置降低。

西面叫文笔峰的小山岭。

白云洞所在山谷。

南面的西峪西山、清凉山。

向南看雀山顶悬崖。

这个方形的石屋已经坍塌,好像是文昌阁。

向北拍的合影。

比较完整的石屋子,还有后窗,可以通风。

向南看雀山顶,一株卵叶鼠李独立崖顶。

沿山脊向南,西面这个缺口下就是那条碎石滩。

向下看白云洞所在山谷。

向北回望山顶上的两座石屋。

山顶比较平坦,岩层水平产状,石缝间的黄荆。

石块表面的化石。

这就是刚才看到的崖顶上的那株卵叶鼠李。

向南看,一株株黄荆散落草丛间。

岩石凹处积存的雨水。

站在悬崖边向南看。

向下看白云洞所在山谷。

南面的西峪西山。

悬崖边向下望。

向北看悬崖。

来到雀山顶悬崖南端,向南看。

向下看白云洞所在山谷。

向北看。

西南方,清凉山几个山头渐次向西降低。

东南方的七岭山。

东北方的东堂岭。

拉近了看东堂岭。

因为已到雀山顶南端,于是沿山脊往回走。悬崖边的卵叶鼠李。

1550分,来到雀山顶上东北方,这里是雀山顶最高处。因为下面就是齐公堂,所以又叫堂顶。

石屋子已在西南方了。

东南方的七岭山。

西面是白云洞北面那条山谷,北面小山岭尽头山坡下就是著名的古流苏林。

西望远处云雾茫茫,但依然能看到烟囱冒出的白烟。

东望,山顶缓缓倾斜,是为放马场。

来到悬崖边,向西南看。

向西看。

继续向悬崖边靠,向西南看。

西北方。

东面。

北面,云有些开了。

从西北到东北三张照片合成全景。

放马场。

齐公堂下面的山谷,俺村称之为下峪口。

山谷的尽头,好像叫北马栏,据说齐景公曾在此山谷建有马栏。谷底有口井叫晏婴井。

西北方,能见度已经比较高了。

这是叠层石吧。

各色石头。

顺山坡向东北而下。

来到通向齐公堂的小路,向西北看下峪口,那堆碎石是打山洞挖出的,已被用去一半。

对面东北方的悬崖下也是碎石滩,根据当地老百姓的叫法,很多人写为“卸石”,我觉得写为“泻石”更准确。

路边崩落的大石块。

这时,西面忽然出现了一道阳光。

抬头望,可以看到云缝间的蓝天了。

向西不远,一个巨大的洞口豁然出现在南面的悬崖间,这就是齐公堂。两男一女拿着钢钎从洞中出来,一看就不是干什么好事的。洞口的下方还有一人正在用䦆头刨黄荆。

洞口上方的岩石。

仰望洞口,高大宽阔。据《山东省青州市地名志》记载,齐公堂“相传齐景公好猎,辟雀山方圆40里为猎场,狩猎时到此避暑,故名齐公堂。”“洞口东北向,呈方状,高41米,宽30米。洞内最宽处33米。”这样的洞口在南方很是稀松平常,但在青州广大的石灰岩山区,大大小小的自然洞穴应该不下千处,高于齐公堂者有之,宽于齐公堂者有之,如此高大宽阔应该无出其右者。

在洞口西壁下的石灰岩溶沉积物上凿有台阶,顺台阶而上,洞内模样。据《山东省青州市地名志》记载,“洞内巨石横陈,称‘龙床’。”“‘龙床’下亦有洞中洞,深11米,高1.5米,宽6米,洞底有泉外溢,清澈见底,遍布钟乳石。”“龙床”及其下面平台实际是一块巨大的钟乳石,其下又被流水溶蚀掏空,所以形成了上下两层洞。上小学时游此曾进去过,从下面的缝隙中爬进去,洞内很低,几乎不能站直,洞底流水顺壁潺潺而下,形成的钟乳石洁白如玉。依稀记得平台上面贴近洞壁有一横陈的长形钟乳石,这正是所谓“龙床”了,今已荡然无存,不知什么时候被破坏掉了。

据《山东省青州市地名志》记载,洞“口中间巨石下凸,左右各高0.51米。洞壁凿有长0.2米,宽0.1米的石坎4个。相传为当年悬帘帐幕之遗迹。”现在看来,洞口中间下凸的巨石已经崩落了,洞壁上的石龛倒是仍存在。我们当地有传说,后堂的悬崖壁上有铁锚,这是过去为海的遗迹,并有“临淄为京,青州为海”的说法。雀山过去当然是浅海,所以才沉积了很厚的石灰岩层,但那是4亿多年前的奥陶纪。临淄为京大家都知道,是春秋战国时齐国的都城,青州为海是说青州曾为北海郡的治所,仅在隋、唐时各存在过11年、14年。就铁锚一事我曾问过父母,他们也没见过,只是听老辈人说过。我怀疑所谓悬崖壁上的铁锚,可能就是这洞壁上锚锭的遗存。

在接近洞口的东壁上还有一小支洞。据《山东省青州市地名志》记载,“洞内左侧5米处有一洞中洞,口西南向,高7.5米,宽4米,深20米。名曰东宫。”

在洞的尽头有根一很粗的石笋,前些年被人推到了,后来又有人将其立了起来。据《山东省青州市地名志》记载,“洞尽头有立石,高3.3米,围4.3米,底周7.4米,称‘龙墩’。周围遍布海棠花。‘龙墩’顶部滴水,里侧有泉,曰‘浴垢泉’。泉外7米处有16级人凿石阶残迹。”

尽管是“白日不到处”,但里面有泉水外渗,也就有植物。记得前几次来时,基本上是清一色的秋海棠小群落,现在却难觅踪迹,不知是人为破坏了还是让羊群啃掉了,现在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小植物,倒是青翠欲滴。

我不断在周围寻觅,发现了一株野生大豆。

这是荨麻。

不知名的植物。

一种蕨类植物。

终于在满地羊粪中发现了两株秋海棠小苗,总算还没有绝种。

从洞内向外望。

据《山东省青州市地名志》记载,“左侧巨石及洞壁8米高处分别刻有石佛一尊,高0.6米。”应该就是指的这儿了。但我将照片放大了仔细看,觉得应该是流水沉积的石钟乳,现在依然能看到因渗水而湿漉漉的。

这是网上一张齐公堂内佛像的照片,不知在洞壁的哪个地方。

这处洞壁下面还有崩落的钟乳石。

1616分,来到洞口,看洞口东的悬崖。

西面的悬崖,下面还有一条小路。

顺着洞口的碎石积坡向下,回望洞口。

洞口东崖壁上的大块岩石已有深深的裂隙,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垮塌下来。

沿小路向东回,原先那两男一女已经在悬崖顶上了,那两个男的正在悬崖边上用钢钎撬石缝间的灌木,你们咋就忍心下手呢?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97219-993008.html

上一篇:雀山游记(2):青翠幽静的山谷
下一篇:雀山游记(4):堂顶与前堂
收藏 IP: 112.253.1.*| 热度|

4 郭向云 杨正瓴 杨学祥 朱晓刚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11: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