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文明之光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pww1380 这里是21世纪的精神家园,不但播种着梦想,也在耕耘着希望。

博文

泼水节随想 ——人、人性与世间的吉祥、幸福

已有 2434 次阅读 2022-4-17 10:51 |个人分类:吹过竹篱的清风:游记随笔集|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泼水节随想

——人、人性与世间的吉祥、幸福

篱风

  稿:2022-04-13  20:00

 修订稿:2022-04-15  09:36

 

泼水节是我国傣族、阿昌族、布朗族、佤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和中南半岛某些民族的新年节日,同时也是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中国傣族节期在傣历六七月(农历清明节后十日左右),现已固定在公历4月13日至15日。

 

今天是2022年4月15日,今年泼水节的最后一天。在傣族同胞相互泼水祝福,祈愿一年的吉祥的时节,面对当今世界人世间的纷纭乱象,不免浮想联翩。

 

关于人和人性的思索与探讨,是世人几乎每日每时都要面对的现实问题,尽管这一问题呈现在人们面前时,并没有打上人性的标签,而人们在思考和处理这一问题时,也并非总是正襟危坐地端坐在书斋里,满脸庄重严肃地面对这一问题。事实上,无论何时何地,只要人们面对和处理人与人,人与事的关系,他就无从回避对浸透在相关人物与事件之中的人与人性的理解与把握。

 

正因为如此,世界各国,古往今来的贤人与智者,从来都不会缺席分别从理论和实践这两个不同的层面对人与人性所展开的探幽发微——深入地的思考与讨论。否则,在人类文明史上,他就无缘跻身于贤人与智者的行列。

 

尽管关于人与人性的思考与讨论,古今中外众说纷纭,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人性善”与“人性恶”两种人性观,即学术上所谓的人性假设

 

性善观”认为,人生来就有追求真善美的内在价值冲动。众所周知,在我国,性善观的早期代表性人物就是孟子。他认为“人皆有不忍之心”,《孟子·滕文公上》有言“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我们中华文明传统文化的启蒙读物《三字经》,首句便开宗明义——“人之初,性本善”,其理论依据便由此而来。

 

性恶论”则是由先秦思想家荀子首先提出。他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世上不存在天然的善良,人性中的善良,是后天人为教化和教养的结果。

 

在国外,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中关于人性假设的“X理论”和“Y理论”,其学术思想大体上可分别与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相对应。

 

在这篇小文里,我们暂且不对“性善论”和“性恶论”以及各自对应的人性价值观做理论与学术上的辨析。本人在此所关注的是,在日常的社会生活实践中,我们常常会看到同事之间,邻里之间,甚至在亲属与骨肉亲情之间,由于平日里理念的不合,价值观的碰撞与相互之间利益的冲突,往往会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琐事与纷争,便形成了人际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与冲突。伴随这些矛盾冲突的深化与激化,相互之间息事宁人,劝人向善者,虽然说不是没有,但不多见。而恶语相向,恨不得置对方于死地而后快者却不乏其人。于是,争相向对方身上泼脏水,就构成了这些人最基本的和家常便饭的矛盾处理模式。现实世界如此,在虚拟的网络世界尤其如此。

 

就情理而言,在二人争执,互不相让之间,无论是任何一方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涵养,还是双方或任一方是谦谦君子,具有以和为贵的雅量,都是作为善良的旁观者的期待。最不可取的,除了那些唯恐天下不乱而趁机煽风点火的邪恶看客,就是前文所述的那种双方恶语相向,互不相让,竞相向对方大泼脏水的粗鄙行径。

 

由于我们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各有不同的语言习惯,对上述这种泼脏水的行为,有些地方又俗称抹泥巴,抹黑,扒粪,比烂等。

 

显然,二人相争,虚怀若谷,胸襟宽容大度的,无疑是智者。其以和为贵的温良恭俭让的谦谦君子之风值得世人所称道。至于那些泼脏水,比烂,抹黑,甩泥巴甚至扒粪行为,就只能是尽显文明社会所不齿的小人之争的粗鄙与丑陋。

 

就“性善论”和“性恶论”的人性假设而言,上述这种小人之争,无疑就是“人性之恶”最有力的现实见证。

 

换言之,凡有小人之争,必有泼脏水行为相随。水之肮脏,源于人心人性之脏

 

一个周身肮脏,从里到外都肮脏至极的人,他泼出的水,绝对不会是干净的,更不会是清爽的。

 

想必我们淳朴善良的傣族同胞,正是由于不愿意看到这种小人之争的歹戏拖棚,便用泼水节的形式,每年都要用泼水节的节日之净水,把人们从头到脚,从里到外都泼洗干净,还人世间一个清爽、纯净、清明、和谐、吉祥、幸福的世界。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96942-1334294.html

上一篇:清明思亲时节 兄弟吟咏唱和
下一篇:读微思绪札记 ——关注乌克兰战场
收藏 IP: 117.126.89.*| 热度|

2 杨学祥 尤明庆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14: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