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谋炎
我们的研究和“生产力”有关系吗? 精选
2012-8-10 18:59
阅读:9420
标签:生产力, 基础研究, 应用研究

                我们的研究和“生产力”有关系吗?

 

                                                                                                                                            邹谋炎

 

    记得若干年前第一次听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的时候,和同仁们谈起,大家心里还是很有期盼。然而多年下来,有多少科技人员真正想过,我们自己的研究和“生产力”到底有什么关系?

 

    中国的教授、研究员脱离实践活动是一个普遍现象,这不是80年后才有的事。这里也不全是这些人想当官,那只是较少的一部分人,旧文化传统和习俗的影响要深刻得多。“鄙薄技术”不是官员们的专利。就理工科来说,一些学人、研究人员达到一定高级后,不少人不再愿意和学生一起从事技术劳动。这个现象有“中国特色”。我参观过美国的多个实验室,在德国几年合作研究中也接触过不少教授,部分是国际知名教授,脱离实践活动的情况要少得多。

 

    不要小看了脱离实践活动这件事,它导致了许多研究者一辈子都只做从论文到论文的研究。追热跟风,捡国外研究者的牙慧,除此还有它法吗?脱离实际使相当一部分教授和研究员逐步丧失或远离一些基本技能,例如软件使用,计算机编程,试验系统设计制作,和测试分析等等,这些都依赖于学生。一部分理工科教授只引导学生搞论文。或者虽然搞应用项目,从项目申请到实施,自己只当老板,具体工作全由下属和学生做。几年下来,除了从汇报中学点点皮毛外,离真知越来越远。在中国目前的管理体制下,老板们的这种日子过得还满不错。特别是,从老师到学生,坐派做法代代传承普及,已司空见惯。

    不要说这些不是普遍现象。缺乏“中国创造”的事实,呼唤多年的“产业转型”搞不动的事实,在中国是全局性问题,有多方面、深层次的原因。管理制度、评价体系,特别是畸形的收入分配制度,是基本根源。然而,科技人员自身是不是也值得反思,面对科研经费的投入,我们的研究是“生产力”吗?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从根本上冲击着科技人员的观念。如果说30~40年代以前关于基础研究或是应用研究的分离还是结合问题还有许多争论,到5060年代以后,这种争论在国际上已经渐渐趋于平息。人们普遍承认,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两方面的研究者都在相互渗透、学习和交流中得到益处,推动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事实上,国际公认的大师级研究者都是这样做的。中国科学界好像有点例外。在中国,例如从事理论物理和数学研究的领军级研究者鲜有应用科学上的积累。而在应用科学包括工程科学领域内,发论文似乎就是“基础研究”,脱离实际和工程也能过日子。当然,还有另外一种偏向,部分从事工程项目的研究人员放松了理论的深入,工作难有创新。本文希望着重强调脱离实践的问题。

 

    在应用科学领域内,应用目标是检验研究是否成熟的标志,而不是多少SCI。在工程科学领域中,缺乏产业化目标的研究是盲目的和不成熟的表现。在这些领域中,重要的创新思想从何而来?如果在文献中容易发掘出来,那就太低估了文献原作者的智商。许多研究人员从概念上承认应用需求才是科技创新的强大动力,承认社会经济生活为应用需求提供了无限的空间。然而要自己实行起来,还是无从下手。其实,真正束缚手脚的还是研究人员自己。只要你愿意发掘应用和产品目标,愿意放下身段做实际研究,发展前景会越来越明朗,会发现有许多新问题需要解决,那就是创新的机会。虽然困难很多,总能找到克服的办法。笔者体会,中国的市场太大了,只要你有用心研究出的东西,总会找到识货之人。

 

    千呼万唤的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创造就业,如果我们多少能做点什么,是不是更好些?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邹谋炎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909-600971.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35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86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