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mouya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oumouyan

博文

“中国创造”难在哪里? 精选

已有 6181 次阅读 2010-11-27 21:04 |个人分类:研学小记|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科技创新, 知识产权, 产业化, 中国创造, 风险投资

“中国创造”难在哪里?

                                                                                 邹谋炎

“中国创造”太少。从官员到学界,似乎无人不就此论道。多年了,依旧太少。“中国创造”应该是靠中国人在中国这个土地上来创造。那么,我们就来看看,在哪里有产生“中国创造”的机会,那里有什么基本困难:

---- 研究所。以国家(含地方政府)的规划研究项目为主导。“中国创造”体现为专项成果或产品。其产品主要面向国家级应用项目,因而对国民经济有一定的或局部的影响。如果要以产品面对大市场,则非常难(?!)。研究所是高技术人才汇集的地方,人们自然期望那里能出现大量的“中国创造”,进入大市场。多年的期盼证明这不切实际。(1)经费。国家项目经费大,才能支撑研究所运行。搞产品从市场挣钱,谁敢冒这个险?(2)人员。承担国家项目者才有岗位和收入保障,谁愿意搞产品研发?(3)知识产权。并非科研人员没有创造发明。你有,很好。贡献出来,培养学生好了。没有可依据的鼓励政策,“知识产权”和发明人有何关系也不清楚。

---- 大学。大学教授跑项目,主要是跑国家项目,情形和研究所差不多。只有很少数教授能拿出可达到产品的技术。产业界不少人和名牌大学曾经有过合作的历史,并因此对中国大学教授的总体评价很低。许多工科教授对制造业、制造技术不熟悉,研究工作只到纸面,既无条件也无机会接触产业,这个情况直接延伸到学生们。大学教授的职责显然不应该是产品研发,而应该是教书。然而,让工科教授完全脱离产业,他(她)的学生们会是什么样的?

---- 国有和大型企业。许多人说,企业应该是产生“中国创造”的主体。这个愿望很好,然而事实还未出现。中国企业的普遍问题是(1)对高新产品研发缺乏实际动力,研发投入不足。研发?在预期内能拿出上市的产品吗?有多大市场?能够养活企业吗?这是企业最先考虑的问题。所谓“前瞻性”、“风险投资”、“培养市场”是学者们想当然的事,目前还和企业实际地无关。(2)行政化。企业行政化与官场相比豪不逊色。产品创新思想要得到高层了解、采纳绝非易事,因为这涉及到风险和责任。一个生产环节的更改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更别说上新产品。(3)知识产权。情形和研究所差不多,也是不明不白。

---- 个人创业者。个人创业者可能引导和创造出大产业,如微软、三一重工等等。一些重要专利发明人走自主创业的道路,这样的例子更多,只是多在国外。个人创业者要实现“中国创造”至少需克服以下基本困难。(1)资金。有高科技创新能力的人多年从学从研,普遍清贫。创业需要的资金对他们是天文数字。最好将“风险投资”当“逗你玩”,包括政府的各种支持。因为各种文件都清楚地告诉你,必须证明你已经成功了、作大了,才能支持。(2)各种许可门槛。高新产品如何进行质量认证、生产许可认证,还未见到国家出台一个有操作性的政策。有管理、缺规范的现象普遍。生产许可门槛可能很夸张。例如,需要每个生产环节和质检环节的不同人员配备,以及生产、质检、环境试验的各种环境要求等等。这意味着未生产之前的规模和高额资金需求。

以上列出的仅仅是一些表面观察。然而,每个因素对“中国创造”可能都是致命的。

创新型产品技术通常有两个特点:(1)深、精、小:有一定深入的理论和技术背景,不属于“众所周知”;通常需要一定精细的工艺和制造方法支持;常常由专家个人或小组掌握开始,起始规模小。(2)市场常常需要培养,但市场演化速度很快,市场规模也会非常大。希望政府和管理方面了解这些特点。

可以看出,“中国创造”最需要的是一个有利于创造的环境和政策。如果一些明明白白的问题得不到解决,“中国创造”就始终只能是期待。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909-388053.html

上一篇:关于水平和公平的争论很无用
下一篇:七十感怀
收藏 IP: .*| 热度|

12 霍艾伦 武夷山 张晓锋 佟冬 侯成亚 赵新铭 朱新亮 侯振宇 dunkelblau zengfeng xqhuang huxuanlai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9 06: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