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与实际有差距,这是工程师常有的观念,经验越丰富,往往这种观念越强。
“你在学校理论学得再多,到了企业里也没有用,你得从零开始,书本上的知识相当肤浅,和实际有很大差距,……。”这是我毕业找工作面试时面试官(公司总工程师)跟我说的话,面试官说话时的情形我现在还记得清清楚楚。
工作十多年来,在“线上”“线下”类似的说法我听过很多。有求职面试者,也有实习生转正谈实习体会者,还有形形色色的场合。最极端的一次是,一位有三十多年工作经验的老工程师无法解析一个现象,竟然怀疑经典力学不成立,在钉钉群里跟同事争论起来。
我毕业参加工作已经十五年,如果加上读研时跟导师做产品设计的两年,就有十七年工作经验,也算是经验比较丰富的工程师了。发现随着工作经验的丰富,很多工程师会觉得自己很厉害,进而轻视基础理论,凭感觉做事。
关于理论与实际不符,下面谈谈我的几点认识。
1.书本知识不等于理论知识
人的思想、经验和智慧既可以默记于心,也可以通过书本(纸质书,电子书)、音频等媒介记载下来。默记于心的知识只有自己知道,书本音频记载下来的不但自己知道,还能传播给他人。人类社会传播的一切内容都叫信息,所以书本、音频、讲话都是信息传播的媒介,或者说是信息传播的方式。总而言之,书本、音频、讲话等传播的都是信息。
显然,信息包括理论知识和非理论知识,也包括正确的信息和不正确的信息。因此,书本传播的既有理论知识,也有非理论知识,既有正确的信息,也有不正确的信息。
比如,我现在把我关于理论和实际的差距的观点用书本的形式记录下来,并分享给读者。我对理论和实际差距的观点显然不是理论知识,仅仅是我的一家之言,因此“理论”和实际有差距就不足为奇了。所以,书本只是信息的载体,书本知识不等于理论知识。很多人就错在这:把一切书本上的东西都归为理论知识。
试问,那些经验丰富,认为书本知识很肤浅的工程师,把你们的经验写下来,是不是就成了与实际不符的理论知识了呢?
2.实际情况跟理论的前提条件不符
下面来个小游戏,不过这个简单的实验也需要一点材料力学知识。
两根圆形小木棒,它们是同一种木材制成的,比如松树,它们的直径d相同,所以横截面积(A=πd2/4)也相同。你手握木棒两端,慢慢使劲拉,只要你力气足够大,木棒终将会被你拉断,问:需要多大的力气才能把木棒拉断?
解决这个问题用最基础的材料力学理论即可:木棒的应力=拉力/木棒横截面,你越使劲,拉力越大,木棒的应力也会越大,当应力超过木棒的强度极限时,木棒就会断裂。强度极限是材料的固有属性,理想状态下,同种材料的强度极限相同。
根据上述材料力学理论,两根木棒的强度极限相同(因为是同一种材料),直径相同,所以横截面积也相同(A=πd2/4),因此拉断木棒所需的拉力也一样(拉力=强度极限×横截面积)。
但游戏中你可能会遇到理论跟实际不符的情况:其中一根木棒需要更大的力才能拉断,另一根用较少的力就能拉断。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可能是,虽然理论上两根木棒的直径d相同,但一根木棒内部有孔洞(虫子在内部蛀食过),实际面积比理论面积A=πd2/4小,所以用更小的力就能拉断。
不是“应力=拉力/截面积”这个理论有错误,而是把有孔洞的木棒误当成实心木棒。其次,世上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树叶,虽然都是松树,但材质不可能一模一样,南方和北方生长的松树材质可能有很大区别,山顶和山谷生长的材质也会不同。再次,学过机械设计的人都知道,零件加工有公差,两根木棒的直径不可能绝对一样。这些都是实际跟理论不符的情况。
3.理论做了简化,是现实问题的近似
高中学哲学时学过抓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抓矛盾的主要方面,忽略矛盾的次要方面的道理。在科学研究中,无论纯理论研究,还是实验研究,都遵循这个原则,否则,会使问题繁杂不已。
例如流体(液体和气体)的性质跟温度有关,温度改变,流体的粘度和密度都会改变,但如果把温度考虑进去,问题将会非常复杂。所以流体力学的连续方程,欧拉方程都忽略温度因素。此外,液体(比如自来水)是具有压缩性的,受到挤压体积会缩小,为了简化,理论分析一般忽视液体的可压缩性。
又比如,摩擦力会随着工况细微差别而不同,湿度、温度、环境的清洁程度等都会影响摩擦力,精确计算摩擦力是不可能的。为了简化问题,理论模型通常忽略摩擦力,但是真实世界摩擦是无处不在的。
4.工程上很多公式、图像图表、系数是经验和半经验的,并非是精确的理论
基本上各个工程领域都有经验和半经验知识,这些是人类实践经验和智慧的结晶。比如金属材料的铁碳相图,流体流经管道的压力损失公式都属于这类。与经典数学和力学理论相比,经验公式使用范围受更多限制,它是事物的近似。应用这些公式时,不要期望得出一个精确的计算结果,但作为定性或半定量分析是可以的,它至少可以保证你大方向基本正确,定性或半定量分析能力是工程师最重要能力之一。
各个工程领域都有所谓的《手册》,比如机械领域的《机械设计手册》,化工领域的《化工产品手册》,土木领域的《土木工程计算手册》等等。这些手册收集整理了丰富的经验系数,经验公式,是工程师的“手边书”。我读研时跟导师做产品设计,导师就买了套成大先编的《机械设计手册》,并指导我们如何使用。
有一次导师问我一个问题怎么解决,我说查手册。导师说不是所有问题在手册上都能查到,接着他话锋一转:“你还知道查手册,很多人还不知道查手册。”
又比如,Q235是一种常用的碳素结构钢,屈服强度为235兆帕,但这个数据是多组试样的平均值,你随机用一根Q235钢材,屈服强度就有50%的概率大于或小于235兆帕。所以设计时就不能只参考这个平均值。
Haugen和Wirsching的研究表明钢材的强度标准差很少超过平均值的8%,按正态分布规律,落在平均值±3个标准差范围内的概率是99%,由此经过小学数学计算(235-3×0.08×235=178.6≈180),所以工程上按180兆帕计算安全概率大致能达99%,如果按235兆帕计算则不保险。
理论非无用,而是要正确应用
当使用经典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发现不对的时候,你不用像那位老工程师那样怀疑牛顿力学不成立,而是要认真思考是不是用错了理论,尤其要认真思考实际情况是不是跟理论的前提有较大的出入,这叫做理论结合实际。
牛顿第二定律F=ma不可能有错,错的可能是你受力分析搞错了,或者加减乘除算错了。当然你不要跟我钻牛角尖,说你设计的产品在光速下运行。
理论与实际有差距,并不代表不需要学习基本理论。近年流行一种说法叫“第一性原理”,它就是把问题还原为最基本的原理,工程问题很多都可以还原为基本的物理学知识。所以我备了一套中学物理教材,时不时翻翻,享受下物理学之美,遇到难解决的问题也会翻阅中学物理知识,从基本原理出发。
我倡导研发人员能估算的应尽量估算。为此,2020年春节疫情居家隔离期间,我把常用的估算公式编成excel估算表格,还让it同事开发微信小程序,用来估算更复杂的项目。
最后,正因为理论跟实际有差距,人也不可能考虑到事情的方方面面,即使是智者,千虑之中也必有一失,所以研发工作不可以忽视测试。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叶春浓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85553-1503788.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