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春浓
运动不息,生命不止!我的跑步经历——初高中阶段
2025-5-25 11:57
阅读:286

2025年年初一的晚上八点半前后,我在河源市连平县田源中学200米一圈的塑胶操场上跑了5公里,用时24分41秒,配速4'56"。田源中学是我初中的母校,我在这里开始规律性的跑步。

田源中学是一所乡村初级中学,当时有几栋泥砖、盖瓦、东西走向的连排宿舍,我们班全体男生住在最长那栋的最东边一间,一位姓朱的体育老师住在同一栋的西边。早上起学校床铃一响,朱老师立即吹哨,哨声和铃声几乎是同步。学校有三四位体育老师,唯独朱老师的哨声有节奏感,辨识度极高。他从西边一直吹到东边,当他吹到我们宿舍门口时,如果还没有起床的动静,他立马踹门进来,掀被子。他可能心想,我都从西边吹到东边了,你们还无动于衷,非得要我踹你门,掀你被子。

田源中学跑步是全校性的制度要求,以班为单位,一班一队,体育委员领跑。当时田源中学有五六百学生,只有一个200米一圈且没有铺塑胶的操场,无法容纳全校学生同时跑步。只能跑到校园外面去,线路并不固定,各班自行决定。各班从校门口列队出发,有的绕村舍,有的跑乡道,有的跑山庄,绕一圈回到校门口,再全校集中做广播操。跑步路程并不远,1.5公里左右。

初中三年跑下来,说不上喜欢,也说不上讨厌,它像是一种例行公事。如果不是制度要求,我估计是不会主动跑步的。初中毕业至今二十多年了,我从没听过同学们聊起初中跑步之事,估计大部分同学都把它当成平常事吧,没有留下太多的印象。我初中毕业一两年后,据说出于安全考虑,晨跑制度取消了,但是我初中三年从未听过谁晨跑出事故的。

高中时,学校没有晨跑要求,印象中我高一一年是没有跑过步的,体育课也没跑过步,因为那一年操场在建设之中。大概从高二的某个时间开始,现在想不起是什么原因,是什么契机,让我重新开始跑步。

当时的跑步时光现在还记忆犹新,那两年最常和我一起跑步的是姓周和姓王的两位同学,要么周同学跟我一起跑,要么王同学跟我一起,我们三人一起跑却很少,三人中我是最坚持的。我们下午下课后跑到县城周边的农村去,在适合的地方压压腿,休休息,欣赏一会田园风光。特别是秋收季节,落日时分,九连山下金黄色的田园风光美不胜收。再跑回学校。

我的体能越来越好,跑回学校专门找上坡路段,头朝下,退朝上,做俯卧撑,一开始只能做十多个,不久就能做一百多个。随着胸肌和手臂肌肉的发达,越陡的坡越来劲,有时还单手做,引来不少认识或不认识的同学和老师驻足观看。

跑步也会上瘾,我又增加了晨跑环节。高中早上是要做早操的,一位年过半百,姓张的体育老师6点钟准时在楼下操场吹哨,喊“起身做早操啊”(当然是用客家话)。我立即起床,快速穿好衣服鞋袜,冲出校门,跑到县政府门口,在县政府门前广场上跑几圈,再跑回学校,刚好赶上做早操。

从老师吹哨,到学生到操场上集中完毕,得20分钟,足够我出去跑几公里。如果是冬天,6点钟还没有天亮,路上几乎没有人,霓虹灯下,能看到自己跑步的身影,听到自己的脚步声。粤北的早晨常有晨雾,有时能见度还很低,在大雾中穿行那种冲破迷雾的感觉真好,有时张开嘴巴,深深吸入雾气,再吐出来。如果说傍晚跑步还有同学一起,那么晨跑就只有我一人了。

随着体能的增强,以及其它机会的出现,我一直相信机遇给予有准备的人,机会果然来了。我又开拓了新的跑步路径。

县城到我家有35公里,最后5公里是比较麻烦的,没有班车,加上我家没有摩托车,只能跑步或者走路。但是那时我们村已经不少人有摩托车了,人家遇到你跑步或者走路回家,总会顺路载你一程,一次两次好说,多了自己也不好意思,我不想麻烦别人。

一次我听村里人说,溪山镇东水村有一条山路通往我们村,大约15公里。我问他怎么走,他大致告知了我从那里到那里再到那里,然后就接到我们村这边了。我们村这边的七八公里我是熟悉的,东水村那边的七八公里我没走过,还需要探路。如果从东水跑步回家,既可以省一半路费,又可以省得麻烦别人,还可以锻炼身体,一举三得,何乐不为?我心里想。我试试看。

微信图片_20250525114120.jpg

溪山镇是从县城坐车回家的必经之路,下次我从县城坐到东水村路口下车,沿着村里人告诉我的大致方向跑跑,走走,看看,岔路还是挺多的,山路十八弯,幸好我经常上山,山感路感还是挺强的,没有走错一个岔路。“路转溪桥忽见”,果然接到我们村这边熟悉的道路了,此路已通,呵呵。

读高中时,我两三个星期回一次家,自从探明那个山路,我几乎每次回家都走这条路。跑一段,走一段,约三分之二的路程跑步,剩下的走路,听闻鸟语声,欣赏林间风景,思考人生,十分惬意,十分享受这个过程,后来我还带我们村比我低两届的走过这条路。

要是冬天,下午下课已经是五点了,加上坐车到东水村还要一段时间,走那条山路无法在天黑之前赶回家。但是走多了,路也就熟了,坑坑洼洼,那里有石头都清楚,天黑完全不影响我。看着一条模模糊糊的路影子,大步向前,从没出过意外。可惜我那时鞋底太薄,有时踩到尖石头,确实挤得脚底有点疼。

这段跑步经历在我们村传为佳话。时至今日,村里人(甚至其它村的人)还会提起我这段往事,“读高中时,为了省路费,从东水跑步回家”,作为我吃得苦的证据,也作为教育下代的榜样。其实,一开始确实是出于节省路费和不想麻烦别人的考虑,但是后来,更主要是享受跑步的过程,是一种快乐,根本不是苦。我曾跟我夫人说要带她去走一走那条路,可惜至今还没有机会,现在交通那么便利,怕是难实现了。

高中毕业多年后同学聚会,溪山镇的一些同学还提起来,“记得你之前从东水下车,跑步回家。”“是的。”

我不满足于15公里,还要挑战更大的。我知道有一条路从县城郊外通往河头二级电站旅游区,河头虽然跟我家同属于新河村,但两地相隔有十一二公里。不过我初二时去过河头同学家里,去河头二级电站及河头周边景点玩过,知道河头到家这段路怎么样走。县城到河头二级电站的路不复杂,且已铺了水泥路,当时估测有30公里(现在高德导航是29公里),我想挑战一下。

微信图片_20250525114111.jpg

高二还是高三,现在记不太清楚了,可以确定的是四五月份,很可能是五一假期。上午大约八点半从学校跑步出发,跑3公里左右到105国道,105国道上跑4公里左右到通往河头的乡道路口,从这个路口到河头大约12公里,6公里连续上坡,接着6公里连续下坡。上坡路段跑了4公里左右有点力不从心,走了有2公里。下坡路段在重力作用下自然加速,步子迈得越来越大,速度越来越快,有点失去平衡的感觉,不得不“刹车”控制速度,以免头重脚轻栽跟头。

下坡路段腿负荷更重,快到河头村庄时,小腿有点抽筋,再跑下去怕会严重抽筋,我见过严重抽筋的人,挺可怕的。河头是旅游景区,加之初二时去河头同学家里就去村庄周边玩过,这次算是旧地重游,走走也挺好的。东张西望,边走边看,村庄不大,几百米便走完了,就在即将走出村庄进入通往我家的山路口时,万万没想到居然遇到我初中语文老师。他站在路边几十米处一栋房子前面的坪地上,房子地势比路高,他看我是居高临下,但我先看到他。

“莫非老师是来看望他老丈人?”我心里想,我知道他夫人是河头人,他夫人也是我初三英语老师。我向语文老师打招呼,他有点愕然,一会才认出是我,喊我去他家坐坐,喝喝茶。有两三年没见过语文老师了,现在确实也口渴,我便去了。到了他家门口,果然见到英语老师。

语文老师倒了杯茶给我,打量了我一眼,满身大汗,呼吸略显急促,似乎被人追赶过,觉得有点异样。

“你怎么会来这里?”语文老师问道。

“我从连平跑步回家。”

“你家在?”语文老师可能不太清楚我家是田源镇什么地方的,英语老师曾经就误以为我是田东村的。

“淡洞瓦屋。”我说,我知道语文老师熟悉瓦屋的一些人。

“哦,连平跑回来几十公里,好远哦,之前有没跑过那么远?”

“没有,第一次。”

“这么远,你知道你能跑回来?”

“不知道,我试一试。”

“好勇敢!”

语文老师问了我读高中的情况,聊了下初中时候的往事,喝了几杯茶,我又打算赶路了。两位老师又留我吃了午饭再走。

“午饭就不吃了。”

“那就多喝几杯茶。”

我又喝了两杯,继续赶路。

过了几个星期,我再次回家,遇到我堂妹。

“哥,语文老师在课堂上提到你,虽然没说你的名字,但我知道肯定是说你。”

“他说我什么?”

“他说,‘在我老丈人家,我遇到一个曾经教过的学生,他从县城跑步回家,我问他那么远路程,有勇气跑回来?他说他试一试’。”

“老师想向你们表达什么?”我问堂妹。

“老师说,再大的困难,都要像那位学生一样,勇敢试一试。”

“你怎么知道老师说的就是我?”我堂妹只知道我常从溪山跑步回家,还不知道我从县城绕河头跑步回家。

“除你之外,没有人会从河头跑步回家。”

自从养成跑步习惯后,高中阶段寒暑假在家早晨我也跑步。穿上解放鞋,奔跑在郁郁葱葱的林间小路上,没有机动车和人群的嘈杂,忽有竹鸡啼叫,时时有花香,跑累了就走走,思考问题,比睡懒床好得多。

微信图片_20250525114116.jpg

微信图片_20250525114949.jpg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叶春浓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85553-1487106.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1
推荐人: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1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