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春浓
借工程师一双慧眼吧
2025-4-26 13:35
阅读:380

2015年在亚洲国际动力传动展览会(又称PTC展)上听过张海平博士的一场报告,至今还记得张博士拿起一个测试仪器向听众展示,并拍着胸口说,如果你们现在还在用压力表,那么你们就是低水平的,是否会使用记录性测试仪器,可作为衡量液压企业水平的标志。

后来张博士把报告整理成文——《不要停留在压力表的朝代》,发表在《液压气动与密封》期刊上。这篇文章我读过多遍,文中很多案例至今还记得清楚。如果要我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那就是:“借工程师一双慧眼吧,让他把这纷扰,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达尔文说过,大自然是一有机会就说谎的。大自然如妖魔鬼怪,是如此不愿露出它神秘的面纱,那么人们是怎么样揭开大自然神秘面纱呢?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人们自古以来对月亮抱着一种神秘的向往,古今中外不知多少诗词把月亮当成情感表达的载体。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亚里士多德把月球描述成“水晶般完美的天体”。17世纪初伽利略从荷兰朋友那里学到望远镜制作技术,他自己制造了一台,经过多次改进,伽利略造出一台放大30倍的望远镜,并首次将其用于天文观测,发现月球表面存在山脉、火山口和平原,才让人们认识到嫦娥并不完美。

无论东方还是西方,人们很长时间以来认为之所以会生病,是因为阴阳失调,虚,火,“精气”不足等等,甚至认为是做了亏心事,生病上天对你的惩罚。

17世纪中后期,荷兰贸易商列文胡克首次用自制的,放大率200-300倍的显微镜才看到镜片下面丰富多彩,无比复杂的微观世界,他为此既感到十分震惊,又感到欢欣鼓舞。显微镜的出现,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加深了对微观世界的认识,为后续细胞学说,细菌致病论奠定了基础。使人们认识到很多疾病都是微生物在作怪,而不是阴阳失调。“在科学史上,我们首次有理由抱有确定的希望,就流行性疾病来说,医学不久将从庸医中解放出来,置于真正科学的基础上。”

长期以来,冷热只是一种感觉,直到17世纪冷热才从感觉表达上升到定量研究,定量研究冷热的标志是温度计的出现。以水银为测温介质,将冰水混合物定为0摄氏度,水的沸点定为100摄氏度,是17世纪中叶瑞典天文学家摄尔修斯提出来的。这就是流传至今的摄氏温标和摄氏温度计。

望远镜让人看见遥远的天空,显微镜让人看见微观世界,温度计让“冷热”这种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东西变成可视化。望远镜、显微镜、温度计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它们的共同点是让人“看见”。“看见”的背后,是一种特别的材料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这种材料是玻璃。

玻璃起源于中东,近代欧洲对玻璃进行了重大的技术革新,是玻璃工业发展的推动者,中国近代没有玻璃技术,更加没玻璃工业。玻璃在欧洲相当于陶瓷在中国,中国的陶瓷闻名于世(china原本是陶瓷的意思)。千百年来,陶瓷在中国除了制作容器这种具有实用价值的东西之外,就是当成玩物和贡品了,特别是江西景德镇优质陶瓷,可制成半透明状,朦朦胧胧,极具欣赏价值。

清华大学科学史教授吴国盛先生认为,近代科学在欧洲兴起,玻璃技术起到特殊的作用,玻璃技术通过提供透明的观察媒介,为近代欧洲科学发展提供了独特的物质基础。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诞生,与中国没有玻璃工业有很大关系,没有玻璃,很多事物无法看见。

技术研发人员必定要跟力、温度、速度、电压、电流、化学成分等现象或者物理量打交道。这些物理量都没法用眼睛、耳朵、鼻子等感官“看见”,需要借助仪器,仪器是感官的延续和深化。借工程师一双慧眼吧,让他把这纷扰,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叶春浓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85553-1483519.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3
推荐人: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