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中科院地质所章元龙、林卓然、姜昌元、李家驹、刘菊英、毛存孝、金銘成等人在所内以土洋结合方式试制质谱仪器,虽然人员水平和客观条件均不具备,但起了凝聚队伍和练兵的作用。
1962年,邱纯一组织与联合林卓然、毛存孝、崔雄龙、黄承义,以及地科院刘敦一、二机部李杰元、和中科院科学仪器厂庞世瑾、王梦瑞等从事质谱工作的专业人员开展了ZHT-1301固体质谱计的仿制工作(仿制Mu-1305)。1964年在院科仪厂完成了仪器加工和进行了条件实验。通过标样测试表明仿制的ZHT-1301固体质谱计测量准确度与精度均达到了苏联Mu-1305和德国CH4的水平。同时用该仪器还测定了十七个方铅矿,三个沥青铀矿和两个独居石样品铅同位素组成均起得了满意的结果(毛存孝等,1965)。两年内质谱仿制园满完成表明当时中国的大型仪器制造队伍与能力已经形成。
1966年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成立,并迁往贵阳。同位素地质研究室整体搬迁,改名为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室。1970年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室毛存孝等与北京分析仪器厂合作对Mu-1305固体质谱进行技术升级改造。改造方案包括多位离子源设计与制造,真空系统的改进,电子倍增器的应用,以及用单板机采集测量数据。由于文革影响进度较慢。经过多次改进,多位(6位)离子源、电子倍增器与改进的真空系统在1970-1975年分别使用,大大提高了样品分析速度与灵敏度(毛存孝等,1978)。多位离子源设计、制造与使用早于欧美国家。直到1979年VG-54E才装备了多位离子源。多位离子源的设计装置在70年代末被用到科仪厂制造的改进型ZHT-1301G质谱计上。
1979年北京分析仪器厂研发和生产了ZhT-03质谱用于稳定同位素分析。同年底就用于硫、氮同位素分析取得满意的结果(姚御元,霍卫国,1980)。
1995年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开始NG-1000型3He/4He比值质谱计研制,通过不断改进被成功应用于He同位素测定(孔令昌 王志敏,1998)。
九十年代后,我国包括质谱计在内的几乎所有的大型分析仪器均从国外进口。中国的大型仪器制造业总体走向消亡。如果大型仪器都是靠进口,中国要自主创新,科学技术想要走在世界前列是不可能的。大型仪器靠进口为荣的时代应该结束了。
毛存孝,张翼翼,崔雄龙,1965,用ZHT-1301 型质谱计进行微量铅的同位素分析试验, 原子能科学技术,(5):407-411.。
毛存孝,曾天育、黄荣生,1978,多位离子源实现铅同位素的快速分析,第二次全国质谱学会议资料选编, 原子能出版社
姚御元,霍卫国,1980,ZHT-03质谱的硫同位素分析,分析仪器,(3):58-65.
孔令昌 王志敏,1998,用于地质研究和地震监测的稀有气体质谱分析法,质谱学报,19(1):54-59.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朱炳泉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78652-842644.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