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炳泉
关注民间学者的地学科研活动
2011-11-11 16:52
阅读:5262
标签:地球动力学, 板块构造, 民间学者, 冲击构造

人类的起源、生存与发展密切受地球环境和资源的制约,地球上的许多奥密至今还不能得到圆满解释;因此地球科学研究不仅在国家科研机构和勘测部门开展,也受到民间业余科学爱好者的密切关注。近年来特大地震、海啸,百年不遇的洪灾、雪灾、旱灾在世界各地频频发生;资源短缺,环境破坏也日趋严重。这使得人们更加关心地球科学问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的安定,经济的富裕,民间科学活动,已从科普求知逐步走向探索发现。

我接触过不少民间地球科学爱好者。他们用自己的经费,在业余时间或停职期间,走偏大江南北,勤于观察,独立思考,长期从事地学研究,并以新的视野提出大胆设想。这种精神是值得钦佩的。民间地球科学家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也对地球科学研究机构科学家提出了挑战,产生了冲击。我听到不少民间学者批评当前地学界的学者在地球科学研究上缺少“大时空观”和“大视野”;批评国家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拿国家钱,跟洋人走,安传统说,随主流唱,缺少创新思想”。这种批评在相当程度上是中肯的。民间学者在学术上的一个共同点是普遍强烈质疑“板块构造学说”的正确性。也有的人质疑传统的地质观念,如对于“沉积学”,“黄土的风成说”,“进化论”等等。

随着地球科学各分支领域(构造形变、古地理、古生物、古地磁、同位素年代、大地测量、地震波层析、地球化学示踪等)研究的深化,对地球物质随时间的大规模横向和垂向运动已取得了大量定量观测资料。然而,对于产生运动的动力学机制认识仍然是相当肤浅;对大尺度的地球动力学模型架构则很不成熟或不成功。从魏格纳 的“大陆漂移说”到“板块构造说”,人们在探求动力学机制上试图从外力转向内力。架构板块构造动力理论国外有著名的三架马车。法籍科学家Le Pichon 被誉为板块构造理论的奠基人或主要贡献者。他以毕生的精力架构了Runcorn式的浅地幔对流模型(从海底扩张到板片俯冲,俯冲物质再返回洋中脊),然而在他发表的文章中似乎从来也没有肯定过这个模式可以驱动板块运动,直到他晚年发表“对板块构造说的反思”。看来这架精心设计的浅地幔对流“永动机”,还是动不起来。与Le Pichon齐名的英国地球物理学家D.Makenzie也是板块构造热动力模型的主要架构者。然而在通过S-波层析发现青藏高原下存在比许多古老克拉通还厚的岩石圈后,他对碰撞造山模型是否准确表现出无奈与惘然。而第三架马车Morgan父子的行走的路线已明显偏离了板块构造理论原先设计的轨迹。瑞士籍华人地质学家许靖华因曾提出“阿尔卑斯碰撞造山”而成为大陆板块构造研究的先驱。然而在他的晚年竟成了板块构造的强力反对者。因此要阐明地球动力学机制还需要扩大视野,不断反思,多角度去探讨。

中国学者则着重于从外力寻求地球动力学机制。如翁文波先生较早就根据月-地关系、潮汐作用解释地壳运动;李四光先生则从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作用力出发,较系统地提出了“地质力学”。几年前,一个民间的下岗职工-何代文先生,在贫困与坎坷的岁月里出版了“螺旋力与螺旋运动”一书,批判地发展了“地质力学”。王水禄先生,一个地球科学的“门外汉”,似乎并不了解这些前人的探讨努力。他正在出版一本名为“天地筹码·北漂的大陆”一书,在他的论著中似乎涵盖了这些前人的认识,并增加了太阳系“向点”飞行的作用力。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地壳运动大旋回的大胆猜想:大陆从南极而生,以螺旋运动向北漂移至北极,后被吸入地球内部。 一个民族要培育创新文化,就要营造有人“离经叛道、标新立异、大胆猜想”的气氛,宽容在探索道路上的失败和犯错误。国家基金会设立“非共识项目”,目的也在于此。作者有点像是鲁迅先生在“无声的中国”中所说的那种主张“拆屋顶”的人。在学术空气沉闷的“屋子里,由于某种压力使那些想“开窗”透透气的人没有勇气去开窗。有人提出“拆屋顶”虽有点过激,但会增加想“开窗”的人的勇气去把“窗子”打开。

民间学者在探讨地球科学问题时也常常与人文科学结合在一起,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生存的摇篮-地球演变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许多人从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角度探索北纬30度(31度),或南北回归线现象的奥秘。人类文明的起源与大地沉浮有着密切的联系。从“伏羲女娲”到“亚当夏娃”;从“大禹治水”到“诺亚方舟”,几乎全世界各民族都有“创世洪水”的传说。我国的“山海经”是一部神奇的,民间集成的地球科学著作。它采用了至今人们还不很明白的坐标体系记载了中华民族在人类文明早期对地球上海洋大陆,山川河流,矿产资源,动物植物分布特征与规律。民间学者对解读“山海经”有重要贡献。也有人从易经预测探讨地球灾变。认真总结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确实做到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要深入开展这一领域的研究,需要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携手共同完成。

民间人士在找矿思路上也明显不同于从国外引进的方法(成因研究,物探化探,钻探工程等)。在寻找金矿、自然铜、碗花矿(以氧化钴为主的矿)等方面民间方法则成本低效益高。到目前为止,近90%的金矿是古人用民间方法找到的。中医的发展,主力仍然在民间。中医与民间地质探讨之间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如不少矿物和铜草等找矿标记植物也是重要的中草药。

民间学者对地球的观察资料主要是根据地理学和地层产状,他们根据自己的观察现象,对以前的科学观点提出这样、那样的否定也是不严谨的。十八世纪时代,地质与生物科学研究主要是依据观察描述,然后提出假设。十九世纪物理学与化学有了空前的发展。二十世纪以来,地质与生物科学研究不再只依据于观察描述,而是要根据物理学与化学知识来严格测定数据,凭数据说话。达尔文的“进化论”如果是在今天发表,也可能得不到学术界认可的。因此现在地球科学研究的学者已不太敢去大胆设想了,而愿做一些数据的实证。当然这也是一种不好的现象。   

民间学者常是独行其事,较少与外界进行学术交流,相互之间交流也很少。它们的研究成果难以在学术刊物上发表。除世界地质大会外,其他学术会议基本上没有他们可以参加的平台。因此这是一个弱势的群体。但是,他们是用自己的经费支撑科研活动,不看任何人脸色行事,因此有较多的独立思考。从这一点上看他们也是一个强势的群体。民间学者的研究成果也是社会的重要财富,政府、国家科研机构和民间社团应关系和帮助他们。我建议是否可以建立一些民间学者的协会和学术交流平台。

与民间学者考察探讨寒武纪碰撞构造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朱炳泉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78652-506988.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3
推荐人: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3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