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与热,李恪著,新星出版社2025
我一直搞不懂火算是什么物质形态。固态肯定不是,液态也不太像,可说是气态吧,怕是也有与普通的气体概念不相同的地方。大致火是一种化学过程,里面会有分子、原子、离子,甚至可能还有等离子体,是一个不断氧化和还原的过程,这个过程产生热量和气体,从这个角度上讲,火不是一种物质形态。开卷之前,是想书中或许会对这个问题有答案,但心中确实没抱多大希望,果然这个内容没有涉及到。
这书聚焦在人类(靠火)取暖的主题上,从火盆火塘到火炉壁炉火炕电加热等等,共分了七章。
其中铸铁炉的故事有点好玩:1862年的油画《进步之人》画了19位美国科学家和发明家聚集在一起的场景。其中C位四人,分别是固特异(换过车胎的都知道)和莫尔斯(电报),后面就是莫特和诺特(哈,这两位没听说过吧,对的,便是当时流行的铸铁炉的设计者和制造商)。当中的这个莫特最大的成就是“发明”了自己,他用一种凡人的“能力”确立了自己在美国火炉史上的地位。莫特总是强调自己白手起家和早年的困境,创造出了一个有波折的故事,充满逆境、忍受、奋斗、最终胜利的曲折剧情。可真实情况是,他出身并不贫苦,事业也有来自朋友的资助,包括他说的所遭到忽视和排挤也与事实不符。这个故事的结论是说,若想从成功者的自我叙述中吸取经验,得到的往往既不是面包,也不是鸡汤,而是糖水和颜料。
我小时候上学教室中就是一种铸铁炉,与书中介绍的不太相同,书中的铸铁炉主要还是壁炉的一种,虽然也有地当央的炉(地中间的东北话是“地当央”)。由炉体(圆柱形,上层承煤,下面接地载灰,配门式开口以便通风)、炉盖(有数个环和一个盘构成,方便添加煤炭和适应壶锅的口径)、(白铁皮的)炉囱用于排烟,内部的炉篦子是承载煤炭及排灰用的一种栅格状铸铁,所以北方早餐常吃的炸油饼因为中间要割开两刀其形状也有些像,俗语也叫炉篦子。东北所烧的煤都要在秋天买入,而后和上叫黄泥的一种粘土,可以脱成几个砖头大小的煤坯,或者现和现用,直接加入湿煤。大城市中有做好出售的无烟蜂窝煤,上大学时见到了实物,惊叹其卫生环保的功能。
书中还介绍了火炕,归为砖石炉。全球有俄罗斯炉、瑞典炉、芬兰炉、斯堪的纳维亚炉、德国炉。这一串地名不禁让人联想到它的传播路径,有一种说法是砖石炉源自中国的火炕,先传到俄罗斯,再传到北欧,最后传到欧洲其他严寒之地,并在流传中发生了变化。
东北的火炕(包括书中介绍的故宫的“地暖”)性土,符合人类土的性质(女娲撮土成人),所以不仅是休息和取暖的场所,而且还有包治百病的传说。通常包括炕沿、炕板(石)、炕席、还有炕头和炕稍的区分,炕上最常见的是炕琴(柜)及被格,白天床上的铺盖是要都收到被格的,因为白天的活动都是在炕上活动的,包括吃饭、缝补、玩耍。
火是人类最先认识和最先掌握的事物,金木水火土,不论是哪个先祖的神话或者图腾,可能有时有点差别,但火永远是在其中。烹饪、取暖、照明、制造,这应该是火(与热)的四大应用,但书只取了其中取暖的一点。阅读之前,想到的是火与工具、火与人类定居、天火与地火的共同、仍至火所带来的人类起源;或者火与烧冶、陶器与瓷器与玻璃的诞生、炼铜炼铁炼钢带来的农业革命;后面会会是蒸汽机内燃机所推动了科学革命以及带来的工业革命,或许还会写到热兵器中的火;再远一些未来的火星与地球、太阳的火与热、宇宙的火与热。
那么火到底是什么?牛顿的回答是“火不过就是辐射着热的气”,他认为火首先是个气态的东西,第二它是热的,第三它一定要忙着往外辐射的光,这个就叫火。几百年过去了,不是不想了解,而是不能也。非不为也,是不能也。
我还有这些问题一直没有答案:
1、力从哪来?讲第三定律的时候总是说人给地一个蹬踏的力,地面就给人一个反作用力,使人前行。那么人如何无中生用出一个力呢?
2、鼻孔为什么是两个,又不像眼睛或者耳朵需要判断方向?(可以查到的解释没啥说服力)
3、为什么生物没有进化出轮子?人类史认为轮子和齿轮有划时代的作用,这么好的东西为什么自然界没有呢?
4、平衡时不做功,你抗着千斤闸不累?挑担的运动是平移不做功,但你挑个担子不累吗?(可能是最容易解释的)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王成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76855-1505950.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