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
人总是要知道一点韦伯的,读《杨照讲马克斯韦伯》
2025-10-4 18:23
阅读:930

认识现代社会之真相:杨照讲马克斯韦伯,杨照著,云南人民出版社2025

    这是一本介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思想的书,全书分五章,介绍韦伯的关于价值理性(相对的是工具理性、目的理性)的概念、泛社会学范围研究(较现代社会学关注更加宽广的范围)、独特的方法论(提出问题或发现问题)、对资本主义精神的定义(而不是从经济学上对资本的定义),对中国历史的认识(以及中国学者继承与发扬其思想的内容)等内容。

韦伯庞大的知识野心是解码人类社会的行为,看看它们到底是靠什么主客观条件形成的、社会组织以及集体结构是如何形成的、集体行为中绝对不可或缺的权威合法性、宗教和社会权威之间的关系、理性发展和宗教之间的关系、现代理性是怎么一回事、建立在现代理性基础上发展出的资本主义又是怎么一回事。

韦伯发表过两篇非常重要的演讲,《政治作为一种志业》和《科学作为一种志业》,而最重要的书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只看名字便有些怵了)。

志业是韦伯创造的一个词汇,指内心的渴望与满足。我们日常有时讲的兴趣与职业中的兴趣基本涵盖了这个意思。就是指你内心对一个行业、一个技能、一项事业的追求,也包括你对世界的看法、对伦理的认知等等。比如你喜欢登山是因为山就在那里,而不是为了功利、不是为了寻宝、不是为了社会责任(更不似那些大佬们为了卖弄)便是你的志业。当科学成为一种志业,当政治成为一种志业,这意味着人们不是为了满足工具理性(而是价值理性)下的需求,不是为了糊口生计,也不是为了尽现代社会成员的责任(这是手段性的),这种志业是现代社会的一种内在精神。

全书不是一本传记,虽然也有身世生平的介绍,但是在需要的时候提供背景资料,比如母亲做为忠贞的教徒和父亲的政治家对其的影响,所处的一战时代德国的动荡对其的影响,特别的,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研究以及历史唯物史观对其的影响和启迪。

我接触韦伯很晚,也就五六年前,还是因为一个巧合,读了一篇文章介绍韦伯的《以学术为志业》的演讲(1917117日的演讲,为什么这一天好记?这一天是“十月革命”的日子)。从此韦伯就成了我心中的一座山,即喜山顶的风光迤逦,又怕崎岖硬登,买了几本厚厚的大书都一直在书架上吃灰,但心念念的一直想读关于他的介绍,因为在很多书和文章中都会看到他的影响(说来也怪,过去为什么没接触到呢)。这次便选了杨照的书来读,通俗、大众、浅显、直白,因为没有系统的学习过社会学,除了吉光片羽的读过几本书外,完全没有接触过,而且也不想全面了解,读一读别人的介绍便好。

韦伯是社会学的开创者,社会学是研究社会构成及其原因的科学,相当知名的人文学者,因而关于他的理论体系就不做介绍了,有兴趣的人可以去读读杨照的这本或者其他的经典作品,尤其若是你过去对社会学接触的不多,或者读过几本属于那一类的书,比如《乡土中国》《何以中国》之类的书,而没有对社会学有一个总体的了解,这本书很值得一读。特别是想想那一百多年前,便有如此超凡的人反思社会进程,便会觉得生活在现代,没有与那些人生在同一个时代是一个多么快乐的事情,哈。

韦伯是很伟大的哲学家或者说政治学家甚至是经济学家,因为在他之前还没有社会学这门学部。但对我这外行来说,这些人文学的理论总是用局部简单的事例出发,比如书中所介绍的一头牛如何变成两头十头的故事,通过局部分析而得到系综的结果,可是当理性的价格集合成大量群体的时候会产生很多不合理。比如物理学(热力学)很像一个社会体系,大量的个体构成了一个宏观体系,而每一个个体(理想气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是完全符合牛顿力学的理性过程的:可逆、确定,而到了大量分子组成的宏观(热力学)体系时,便出现了热二律这样的不可逆过程。局部的细节规律是不可能放大至大数样本的体系的,总是会出现“涌现”。不清楚从局部规律(个人)代替综部(社会)规律这种方法是不是社会学研究的普遍方法,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就存在着一个比较大的BUG

我作为理科背景的读者对韦伯的一个小点更感兴趣,那就是到底什么是科学(家)?科学(学术)作为一种志业(不是职业)必须信守一个原则,即科学不能去探索甚至不应该碰触“目的理性”,因为科学没有资格、没有权利替别人决定目的和价值。科学针对的是一个个独立于纷纭复杂的不同系统,在不涉及任何价值系统的状态下都能予以证明的事实,这才是科学家的态度,这才是科学要探索的对象。同样的,韦伯也强调了社会学也是一种科学(这也是他重要的贡献之一)。依照韦伯的方式,社会学很难研究。不过还会再将那几本介绍韦伯的书读一读,看看杨照的介绍是不是正确的(哈,玩笑)。

再说说杨照的书,这种书讲主线,讲结论,而且是归纳出结论,这样便不会迷失在那些材料之中。又是用中文写就,阅读的障碍便不存在了。

“那一朵朵非常吸引人的花,在我们想摘取它们时,很难将其中任意一朵单独摘下。原来它们都紧紧挂在很长的、紧密纠结的藤蔓上,彼此连接,牵一发而动全身”。用这种感性的语言所以阅读的体验会很轻松,但全书会有一些芜杂,东拉西扯的,产生一些浪费(怕是还会有一些曲解)。牙口不好,吃嚼过来的东西是有利于进食,可总是吃被咀嚼过的食物,便没有了原汤原味的那种感觉,好处是容易吸收消化,坏处是容易缺批判精神,迷失,慢慢的就不动脑了。

“初看金色麦香,再看野莠漫黄,骑马不肯落蹬,唯恐麦短莠长”。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王成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76855-1504659.html?mobile=1

收藏

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1
推荐人: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