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神殿堂,王南著,新星出版社2015
书是介绍古罗马时期建筑的,提到古罗马建筑可能会想到那些断壁残垣的角斗场、大浴室、引水渠,但作者认为万神殿堂才是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或许是因为其是完整保存下来的,并且那种一个长方型前厅接一个圆形拱项的建筑后来成为宗教常用建筑模式的缘故。
故事先从古罗马建筑脱胎于的古希腊建筑讲起。古希腊的特点在于大理石梁柱,包括柱式、雕刻和比例,讲求“实体”的美。柱式可分为象征男性阳刚之美的多立克柱式、象征女性阴柔之美的爱奥尼柱式以及象征少女纤秀之美的科林斯柱式,实在话我没有能力区分这三种柱式,书中也没有给出判读的方法。(我们的古代建筑好像没有这种廊柱,柱子都在建筑内部或者与墙在一起,不知是不是这样。而新式建筑中有一些有廊柱就不好说是传自我们先辈的了)。此外古希腊的建筑都是庙堂,这是其另一个显著特征。
而当古罗马征服了古希腊之后,一直都在尊崇希腊的风格,但技术的进步,特别是混凝土的发明和拱券技术的使用,使得其发展出了自身的建筑风格,并影响和荫庇了上千年的西方建筑风格。而且与古希腊的建筑只局限于庙堂相比,古罗马建筑还包括剧场、浴场、水渠等等。两者最基本的差别就是希腊柱罗马拱,希腊大理石罗马混凝土。(赵州桥是拱券结构,莫不是用在桥梁建筑上是一个创新?若不然,早好多年就有拱券结构呀。)
书中介绍了古罗马建筑群中的多个建筑,包括城市布局,而后单独辟出一章介绍了保存最完整的这座神庙:万神殿堂。这个建筑由于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是被用于基督教堂,因而历史上虽然也有一些细节上被各种统治者做了一些改动,但总体布局和基本建筑还是保存下来了,这不仅仅得益于技术的发达和未经大规模的恶意人祸,还得益于其建筑材料是石料和混凝土。想一想这是与秦汉同时期的建筑,我们虽然有秦砖汉瓦,但建筑以木材为主,所以保存下来的建筑上限是唐宋年代吧。当然,经历了中世纪、文艺复兴以及巴洛克等历史时的第一个辉煌奇迹后,很多古罗马建筑都遭到各种人为的破坏,最近一次破坏是墨索里尼,为了盛大的阅兵式而修建的帝国大道,将绝大部分广场遗迹都踩在了脚下,若不然的话,我们可能会看到更多的古罗马的建筑。
书中对建筑美学也做了简单介绍,提到了西方美学中的那一对尤为重要的审美范畴:美和崇高。希腊雕刻或者建筑(如帕提农神庙)即艺术品中“美”的典范,尤其它们所体现出的和谐比例是古典美的精髓。而“崇高”的美学观予人的审美感受都是先恐惧敬畏而后的豪情勃发,古罗马建筑,特别是万神殿堂圆穹形建筑是这种“崇高”美学的具体体现。这种“崇高”建筑国内我想到的是南京牛首山的佛顶宫,有点那种意思,而国外的怕是高迪的“圣家族大教堂”(应该是帆拱)。
书中对那种开着“天窗”的圆拱情有独钟,因为这种建筑后来加了遮雨亭而绝世。在阿娜亚有一个小剧场有这种结构,才知道是在向万神殿致敬(但没有长方形的前厅)。
阅读这本书是因为在十年前(应该是2016年)读过这个作者的“塔窟东来”,读的那个爽呀,特别是对我们的敦煌-大同-洛阳(重庆人会说要加上大足)这一线蜿蜒而来的雕塑、建筑、石刻的了解与理解有极大的知识帮助,而这本“万神殿堂”那期只是翻了翻,没有什么印象,也可能没读,然而一直有人劝我读一读,这次是翻了很多建筑学相关的书后想起这本来,但这本读来完全没有什么共鸣,可能是因为塔窟东来里面有宗教传播史、建筑演化史、人文历史,所以好玩。而这个只不过是希腊和罗马两个传承,演化的时间和故事自然就少了些,而且所讲的故事也离我们的生活很远,实体建筑看的也少。
看的第一本建筑书还是《圣彼德大教堂》,最近翻过《建筑的七盏明灯》(一本很早的建筑美学的书)和两位日本建筑师的传记(《致空间 矶崎新》和《建筑家 安藤忠雄》),日本的两位建筑师是想读一下长春的建筑渊源,因为长春数得上点“历史”的建筑都是伪满州国时期的(所以现在长春搞什么“文化传承”有些困惑),结果这两位建筑师都是战后的,书中也没翻到什么传承。不过这本书中还真的提到了日本建筑师安藤忠雄(作品以混凝土为材料和摆弄光影为特点),他的作品“光的教室”被书中认为是罗马建筑教派的东方子孙。
作者是个“三清”专家,本硕博全是清华,学建筑出身但喜欢美术最后成了一个建筑史专家,传承了梁思城的思想,听说前些年转去了故宫博物院。
可能是因为作者第一本书的缘故,书写的相当一般,对万神殿堂的介绍太少了,包括内部的形式、结构、细节等都有些缺失,全书180页,而谈到万神殿堂的只有30页。前120页谈了一点“前世”,后30页谈了一点“后生”。不论是对建筑还是美学都挖掘的不够。从八卦的角度上讲那些流传到今天的诸多破坏与反破坏的故事也没有详细介绍。相比较《圣彼得大教堂》(英 凯斯米勒著,郑明萱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一本过于简单的小书了,某种意义上讲是个宣传册了,这或许也是因为原本是给“读库”的一篇文章而后独立成书,也算是遵从读库的大众风格了。
读库出版的书,还是延用小字本、插图小且随意排版(不过书中有许多彩图,还是挺给力的),已经成了习惯性吐槽了。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王成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76855-1500444.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