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
那些八卦故事读起来很爽,读《创新的起源》
2025-5-23 14:35
阅读:255

  创新的起源:一部科学技术进步史,里德利著,王大鹏张智慧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21。

这书不是一个严谨的技术发展史,而是一部创新八卦史:总结归纳了历史上很多与应用领域相关的创新活动所发生的故事,包括能源、蒸汽机、电灯、农作物、交通等方面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大变化的技术创新。所建立的结论是以下概念是错误的:科学总是走在技术的前面;创新总是颠覆性;创新是超凡的英雄般的个人或者兄弟做出的;政府、大型公司、NGO等社团有益于创新。而正向结论就是创新是需要自由的环境;创新是缓慢渐进式的活动;创新是一种重组过程(动物的性和植物的杂交是一种重组,而演化的核心是重组)。这本书最好的地方是描述技术发展和创新活动时用的是演化、进化,而不是革命,更不是战争。偏偏封面上的评语是“揭开科技革命的重重面纱”,文案没读这书呀。

创新通常的线性路径是科学-技术-商业化,但相当多的情况是违背这种线性的发展路径的,比如技术走在了科学的前面(比如热机与热力学定律),甚至是违背当时的科学结论的(比如用“人痘”的方式预防天花)。而关键的进步除了商业头脑(比如意识到宣传、政府的力量)、可行化的生产以及适当的市场接受度,更为重要的是一些小改动以适应使用或者提升效率或者降低成本,比如蒸汽机的冷凝器、抽水马桶有US型弯、电报的按键器等。

技术创新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并不是某一个天才的奇思妙想,哪怕是能数上名的就会几百人,更不论那些没有属上名字的。持续的努力,甚至是数代人,而且还不是一个专门的技术突破,很可能是多个技术突破。是谁发明了利用内燃机来驱动汽车?与蒸汽机和电脑一样,这没有简单的答案。即便是这么复杂的历史还是遗漏了很多其他人的名字。并且从另一个侧面上讲创新是有必然性的,体现在很多创新都存在着多地的平行创新(这也是为什么总有专利纠纷的客观因素)。所以创新是一个鲜有英雄的漫长过程,突破不是一蹴而就(那些英雄人物的故事都是杜撰的,比如牛顿的苹果瓦特的水壶)。这个过程是增量的、渐进的、相互启发且网络化,只有经过反复试验、不断试错、坚韧不拔、甚至有些疯狂的方式才能取得。很多故事中的主角不但不是英雄,有些还是骗子、造假或者失败者。很少有人是单打独斗的,因为创新是一项团队活动、一项集体性事业,它远不止人们普遍认知的那样。

专利(知识产权保护)对创新来讲是个双刃剑,书中的很多例子专利都是起到负面的影响,专利保护阻碍或者延缓了创新过程,引起个人或群体间的龃龉耗散了发明者大量的精力和时间,阻碍继任者进一步开发完善创新的结果。飞机、电报,无一例外的陷入了专利纷争,虽然知识产权体系促进了个体发明者的脱颖而出。

创新通常不是一项精心设计的、有计划的或者可以管理的它不能被轻易预测历史上的很多结果都会将预言家们羞愧得面红耳赤。创新主要通过试错得以运行,这是自然选择的人类版本,并且它通常是伴随着在寻找其他东西时出现的巨大突破而被无意中发现的它是非常偶然的。

创新的常态是以失特征的漫长且的史前史以可承受性的改善(特征申请专利和展开竞争)为标志的短暂时期,以及以反复试验为特征的式改进的后续核能的失败源自监管与安全的过度保障。近一百年,不但是科学(物理学)没有什么突破,就连能源的利用也没有什么突破,唯一突破的核能却日渐消退,技术上没有进步与提升,其主要原因就是各种限制因素中断了其创新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试错过程。在创新早期,比如铁路和互联网,破产的企业远远多于发财的,屡败屡战才是王道。这也说明我们的创新评价体系不应该以成败论英雄,甚至“鼓励”失败,但现行的评价体系要求那些只能成功的人和事,因而科技发展过程只能是拾人牙慧,屎上雕花。

技术创新还有一个环节是需要企业运作:古怪又专一的福特在技术上并没有开发出什么新东西。他两度创立汽车公司都以失败告终,他的第三次尝试是为A型车的不起眼的设计,这几乎让他倾家荡产。不过在成本控制方面,他绝对是一个天才,随后开始生产比市场上绝大多数汽车都更简单、且相对便宜的汽车。

有相当多的技术创新在最初的时刻并不被当时人们所接受。伦敦双轮双座马车夫强烈谴责雨伞的出现、产科医生长期拒绝分娩时使用麻醉剂、音乐家工会短暂阻止用收音机播放录制音乐、美国马匹协会多年来与拖拉机顽抗到底、天然冰采集行业用冰箱的安全性题恐吓人们等故事。诚然,任何新技术都可能遭到强烈反对,这通常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既得利益集团发动的,他们往往身披预警原则的外衣。发明内燃机的狄赛尔在工作成功之前选择了跳海,离世前写下的一封信中,他倾诉了自己对生命的醒悟。“即便一项发明是成功的,对它的推广也充满了同愚蠢与嫉妒、惰性与恶毒、遮遮掩掩的抵制与公开的利益冲突进行的斗争,要把大量的时间用在与人们做斗争上,这是有待克服的一种殉道”。其中人造黄油行业的故事比较好玩:现在这个行业一直被政府和环保团体所攻击,但饮食中的脂肪是心脏病诱因的谎言(现在被揭穿了就部分源自50年代人造黄油行业为反击黄油行业做出的研究结果

飞机的发明说明国家投入的不成功并不代表私营企业的不成功,而另一个特点是工匠的作用,不断的打磨与改进,而不是理论上指导与设计。在书的结尾作者写到:拜世界上那些满足于现状的公司、官僚的政府以及恐惧革新的抗议集团所赐,一场创新大萧条似乎正在逐步吞噬着我们的社会。连他自己都承认这个观点有些悲观和极端了。

当然,在那些惊世骇俗的创新的同时,也有打着创新旗号的骗子,书中写到一位美国牙医利用风筝来产生对大气中电平衡的”来实现“空中电报”的设想,并让国会投票决定给他一大笔钱来开发这个设备,但是他没有任何进展。还有一个例子是这几年的事儿,一个“通过某某新技术探测爆炸物”的骗子卖给中东大量反恐设备的故事(但书并没有讨论如何分辨创新与骗子的问题)。

全书归纳了创新的各种现象,但是并没有建立起严谨的逻辑关系。就像是一个“运动学”而不是一个“动力学”的体系,讲了现象而没有得到原因,实在和书名中的“起源”两个字没有什么关系。结论中只是将创新粗暴的归为“Z由”,从而得出中央集权的帝国都不擅于创新的结论(这到是可以解释了为什么创新总是发生在人口交流的密集区,包括文艺复兴发生在威尼斯,而明朝发生不了工业革命)。

全书既然聚焦在技术创新,从而忽略艺术、音乐和文学领域的绝大多数创新是可以理解的,但为什么对纺织业没有进行介绍呢?这在历史上不同样的大大的有名吗。而有些创新也不是技术创新呀,比如抽水马桶的U型弯,那只能是一种创意呀。

此外内燃机的故事与柴油机的故事叙述有些问题,不知是书写者还是译者的问题。总体译的还算不错,但偶尔会出现一些明显的误译或者前后文不通的地方。“与”“或”逻辑门译成了“并”“或”,这是计算机科学的基本术语,犯这种错误委实有些不该。

s34084482.jpg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王成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76855-1486907.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0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