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
苹果不会落在离树太远的地方 读书笔记:《它们没有脚》
2024-10-29 15:19
阅读:1188

    《它们没有脚,但足迹遍天下:不可思议的植物扩张史》,[]库索等著,金佳音著,新星出版社,2024

    这书的真实名字应该是“与植物有关的一些八卦”,科学内容极度匮乏,并不是详细讨论植物扩张的战略目的和战术手段,内容所涉及的一些故事与片段与植物的扩张与迁徙无关,而相关的相当多的实例都是人为所造成的植物扩张或者对植物扩张的阻碍。不知道那些说这书是在讲植物(种子)传播的人是真的读了这本书还是故意吹棒。

    总计六章,前面有一引言。介绍了一下现实社会对植物的研究,总的评价是对植物的研究大大的少于对动物的研究。植物的个体虽然不能运动,但这个群体却是可以移动的,并且不论天涯海角,都是虽远必去的。哪怕是极为恶劣的条件下,植物也是可以去占领的。比如,火山爆发后,三十年间,木本植物便会形成规模,讲的故事是1953年冰岛附近一座海底火山爆发后植物征服的事情。又讲了日本核爆后植物体现出顽强生命力的故事,并引伸了一个“幸存者”讨论。书中认为幸存者的描述是不正确的,是对那些失去的生命的不尊重,为什么?不是太清楚,可能是语言间的区别的关系。(他在日本意大利餐厅的故事以及前面圣诞节电影的故事都与植物的扩张联系很微弱)。

    讲了几个与植物传播的故事,但都是人为的将植物带走的故事,比如火车轮船甚至人类有目的的将植物异地化的过程。只是在简述中讲植物有一些特殊的本领,比如有些种子比较轻这样可以随风飘动;比如有些种子需要与动物配合,既要动物可以吃,又不要被动物的消化道破坏,甚至是需要动物的消化才能磨去坚硬的外壳后方能发芽;还有些种子通过喷射以达扩大一些种子落地的距离等等。

    讲了椰子为什么要这么大的果实,如何飘洋过海(甚至原始是在南亚还是在南美),不要说将问题解释清楚了,就是连问题都没有说清楚。一种解释(用了另一个植物,“屁股椰子”)是只在自己的领地的发展家族,为了让后代可以成长,提供婴儿保护类的方式,一种特殊性的供给方式。还有一种解释,是过去的体型巨大的动物是存在的,因而硕大的果实是给类似大象甚至更大的动物来搬运的,只不过现在这种体积庞大的动物比较少见了(这个解释是在最后)。

    还讲了时间穿越,同样的没有什么逻辑,而且也没有什么穿越呀,穿越是指突然来到新的世界,甚至是回到过去的世界,不知道原文是个什么词儿,“穿透”或者“刺穿”或许更合适一些,讲了两件事,一件植物的长寿,一件是古老的种子如何在现代人工培育。一批种子如何神奇的被保存下来,另一批种子是如何在冰层下发现,当然还有古墓中的发现。但都不是种子有意穿越的功能,或者说具备上百年后再发芽的功能。说到这,想起来在十多年前吧,国内还有一位宣称要用恐龙化石复制出恐龙来,是不是骗了科研经费不清楚,但骗了一些新闻版面还是有的,我总想,看上去一眼假的事儿是假的是需要哲学还是说看上去一眼假的事儿是真的需要科学。

    没有提及分蘖(分枝)逐渐扩大领地的方法,这到不是这本书的缺点,而是在其他类似的书中也没有见到过,现实情况或许分蘖并不是扩大领地的方法,可是竹子就不是靠种子扩展领地的呀,竹子是可以开花结果的,但开花结果反到会使竹林大片死亡的(有一年为此还导致熊猫出逃的事件)。我对植物(学)的科学储备基本是零,所以只是存疑。

     修士做了许多科学研究,包括对异域植物的培养和分类,书中就讲了一位修士对植物(牛津千里光)的研究。还有我们耳熟能详的孟德尔,还有印刷术、葡萄酒好像都有修士的身影,甚至包括化学物理学等科学领域的开创性工作。但我们的和尚却没有做这些工作,我们好像只见过搞天文学的一行和尚,再没有其他了。甚至王明阳(包括朱熹)的格物致知也没有生长出现代科学的萌芽,不知是不是可以请教各位大佬,格物与现代科学中间差了什么东西,当年物理学最初进入中国时就译成格物学(物理学一词儿是从日本来的),从内容上讲,格物是最容易产生现代科学的呀。

     花序第一次出现的时候,是说很美丽的花序,猜测是花朵的一种别称,后文中又说过花序是雄花,但百度了一下,没有这个说法,不知是不是博物学中的一种专业说法。

        “苹果不会落在离树较远的地方”,这是一句英语俚语,通常是说有其父必有其子,也可以解释为狗改不了吃屎。但对这本书来说,科学知识是一本科普书的基本要求,学术能力是写好一本科普读物的基本保证,这两点在阅读过程中都没体会到。科普是一件需要技术功力超群文字能力超群故事能力超群的工作,若不然,只能是只跑不远的苹果。

     自两年前开始读了一些关于植物(学)的普及性读物,起源是觉得现在科幻在走两条路线,一条是机械路线(包括机器人),沿革工业革命和信息化的进程;一条是地外路线,外星人、宇宙航行之类的。而我设想的未来世界是一个植物性的世界,人(或动物)的个体是会像植物那样不需要移动;没有头脑或单个或成对的器官,所有的功能都靠个体的全部(全身)来实现,而不是某一个特定的器官来实现,有合作但没有分工;兄弟姐妹可能终生都没有相见,但却有相同的根相联系。

    但很少有人注意到植物的生命特性是个很有趣的生命体,我们通常认为世上的生命体的鄙视链是动物、植物、细菌(包括病毒)这样一条链,人作为动物的最高级形态处在这条鄙视链的顶端。其实植物有很多特殊的地方,非中心式的分布、平行生态形式(枝与枝是相同的功能与成份却长相不同),那么植物有没有意识,不是那种条件反射式的行为,不是那种被动的对外部世界的感知,而是主动的搜寻外部世界,甚至搜寻内部的世界,做出主动的,有时是荒唐与错误的选择。这里涉及能动性、智慧、认知、意图、意识、决策、自我认同、社会性、利他性等诸多哲学概念。这个问题引申出来的问题是人的意识是什么,如何描述人的意识,上述那些哲学名词是否可以描述灵魂与意识。所以由此还读了一些意识的普及性读物,结果也没有一个清楚的答案。

    你别说,写到这的时候,娜姐送来了一个链接,是一个英国人写的植物哲学,看介绍说与这个问题很接近,书的名字是《植物的性别:植物哲学》,可惜还没有翻译成中文,而且一看这书名就有些厌烦,果然,看了这个作者的介绍,估计是一位政治正确的哲学家,从书的内容介绍上看,这书是讨论植物意识的,但为什么一定要将性别明确在书名上呢?加之做哲学研究的怕是与植物(学)讨论的远些,很可能多将条件反射和机能反应认定为主观能动行为,比如遇光则开始光合作用,遇到部位损伤则中止能量输入等等,这也是现在这方面研究的通病,前面读的那些标注为“植物意识”的书都遇到了这样的问题,但还是第一次见到有哲学家讨论这个问题,还是蛮期待这本书引入国内的。

    最后说一句,这是读库出的一本书,读库有一个出版植物方面科普书籍的计划,点个大大的赞。当然了,还是小字小本,有彩色插图,以的地图为多,不知是古图还仿古图,没有图的索引和注释,文中还提到一幅画(孤独的树),但没有插图。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王成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76855-1457546.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2
推荐人: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