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意识形态的生物学:关于DNA的学说。列万廷著,罗文静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22,Biology as Ideology: The Doctrine of DNA
这书还是现代人小丛书中的一本,全书以批判“生物社会学”那本书以及基因决定论的观点为主。批判性很好,但针对这些问题有什么正确的方法和正确的结论讨论的并不多,或许是因为演讲的点不要太散。所以阅后到是他批判的那些问题有了一个清晰的轮廓,因这过去对生物社会学了解的也不多,那么大部头的书也曾经拥有过,只是读了半天也读不懂,便送给娜姐让她装逼去了,可这次问她的时候,她说不知道放哪里了,真的送给我了吗,她还在问。。。
部分构成整体,亦叫原子论,(另一块基石叫因果律,中国人不太信因果律,比如围棋,要讲感觉,后来发现,这是因为算力不够),也暗含了个体性质具有根本性因素的这个前提。例如,社会是个人属性的一种结果,而不是原因。在工业革命前,认为社会是整体的,自然也是整体的,人与自然之间是不可分割的(例如天人合一的从整体上思考问题算是我们的传统思维模式?或许这也是中国没有现代科学的原因,或许这也是解决现代科学的途径之一,甚或是说明我们还处在工业革命前的状态?说不清楚。但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却是深得民心的,为什么呢,或许是因为你可能是那一部分人的一份子?)而在生物学中,基因便被认为是最小的那块“量子”基石,生物学的一切行为都是可以通过基因动力学得到解释的,这便是生物社会学的观点。
如果你承认姚明和潘长江在篮球运动上的差距,为什么不理解人在智力上差别呢?这就有了一个水桶的理论:先天的桶大小不同,但后天注入水的多寡亦是决定你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相同的基因为什么不产生相同的长相以及身体的其他差别?结论是细节的扰动构成了这样的结果。这些都是作者批判并否定的内容,包括那些双胞胎实验。保留爱因斯坦的大脑是不是承认其生理结构的不同与其对人类知识的贡献是相关联的,不过被偷次数最多的是果戈里(?)。
作者认为生物(基因)决定论就是科学意识形态的一种,其出发点还是维护“不变性”。特别地,基因并不构成病因,因而基因筛查只是个谎言。从逻辑上讲基因决定论是不对的,但还第一次见这个说法。作者还质疑了将笔试做为智力测试的方式,这本身就是将心算排除在测试范围之外。为什么被测试者可以戴眼镜,这对非近视者难道不是一种不公平吗?可能你会说是否近视与智力无关,可智力又是什么呢?基因种子不是为了种子优良,而是为了不产生下一代,就似骡子一般,保证种子公司的商业利益。但这里讲基因种子是杂交的产物,那不是实验室的东西?有些古怪了。演讲的年代还早,提的是先锋公司和玉米种子,不是现在常听到的孟山和杜邦以及大豆种子。作者还认为医疗手段并不是一些疾病治疗的根本性手段,而一些疾病的消失或减少是因为公共卫生和营养充分,平均寿命增长并不来自医疗水平的提高。其中的数据如果是真实的,那么真的是被忽视的一个重要论断。利他主义一定不是基因论的结论,书中举了一个救落水人的例子,因为救助并不会得到回报,落水的人需要救助说明他一定是个不会水的人,那如何为指望对方在恰当的时候回报自己呢?英格兰有一种白松,这些白松遮蔽能力特别强,从而他不但灭绝了其他物种,但也灭绝了自己的后代,幼苗亦不能成长,因而其结果只能是慢慢消亡。这个例子说明为了后代繁衍的基因筛选是有反例的。自然选择论中还有强者生存,因而喜欢创业的人会拥有更多的机会,同样是没有逻辑性和数据性的。
“科学是一种社会制度“,和科学黑社会的说法一样,总是给人惊世骇俗的感觉,寻求某种特性而忽略其内核。科学与社会的相互影响,就是意识形态。科学的作用一是改善生活质量,二是解释世界。
合法性是科学的追求。“和平是为了公正,而不是公正为了和平”,马丁路德。合法性的制度类似于公理,超脱性、超验性(例如人生而平等)、神秘性。
我是怀疑论者,但我不是愤世嫉俗者。医疗手段是否阻碍或者干扰甚至扭转了正常的进化过程。物竞天择,总意味着有超自然的力量存在,哪怕这种超自然的力量被称为自然。当你得到时,你便失去了。例如爱情
人们一直在寻求规律,而后发现了一些规律,这时人们欢心鼓舞,慢慢地又发现其局限性和错误,进行一次又一次的修改与增补,甚至出现巨大的颠覆性调整,但在其尽头,是说规律的不可描述性或者不存在,也就是哥德尔的理论。指出规律的探索是有边界的。
人们宁愿相信而不愿了解。简单且无所不包的理论便会容易接受,或者说见到这样的理论便应该多怀疑一些,特别是那些什么都知晓的理论学者们的言论。所以社会上有很多“骗子”,我的判断原则,只要这个人受众众多,那么骗子的可能性就很多,因为专业知识是需要门槛的。比如我在所有做量子的人中从来没听说过量子力学三大定律、五大定理之类,全是那胡侃量子力学的人张嘴就是宏大的名词儿和结论,吓得我也不敢嗞声,只是提醒自己不要在非专业的领域上出声,多半会是个笑话,可以有自己的观点,但不要以结论的方式表白,因为你是个小白。
“更像酒吧里的金句”,如果西方有这种描述的话,说明金句不应该是个褒义词儿。金句是如此的耀眼,已经遮蔽了其内涵的光芒。
最近的一项研究声称是脑结构的不同造成了蚁群的不同社会分工,这一点就会很可怕了,只是不知为什么没有引起社会恐慌。(2022年6月有一篇自然子刊上的文章,文中讨论了同一蚁群中不同角色蚁的大脑结构的不同,当然没有讨论是这种不同造成了这种分工,还是这种分工造成了这种大脑结构,但倾向于前者)蚁群是通过竞争得到现有的岗位吗,其中间管理者如何。有一种说法是岗位的选择是蚁王做出的,并不是个体选择的。
全书在批评基因决定论,因为对基因决定论接触的不多,所以说不好谁对谁错,但我发现这套丛书,或者说这个系列讲座会有很多是为某一项批评而形成的,而不是阐述自己的观点,都是有明确的靶子的批评。这还是现代人小丛书中的一本,也就是译自加拿大公民系列讲座中的一本。“现代人小丛书”系列是组织翻译了加拿大的Massey Lectures,梅西讲座。这个讲座是五期,因而你可以看到书基本都是五章,但译者的总序中并没有说明这一点,我最初还觉得怎么那么多加拿大的学者,以为译者是偏爱加拿大的朋友,还是上次向朋友推荐这套书时,朋友向我说这套书的出处,当然也嘲笑了我一番,因为我以为是国内的组织者如此慧眼,是满世界的挑选得来的小册子,没想到是人家一套书整个浪儿搬过来的。感谢出版方,也感谢译者,更感谢原组织者。
梅西讲座被广泛认为是加拿大最重要的公开讲座。始于1961年,以纪念加拿大前总督梅西(Vincent Massey),他是讲座的创始人和第一位访问者,每年邀请著名学者或公众人物主讲,基本上是在在自己的领域颇有建树的一流知识分子和专家,他们走出自己专业熟悉的领域,从各个不同的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领域出发,提供对社会问题的批判性思考。它有一点像“大家小书”系列,作者从“专业的领域”走来,而“走出熟悉领域”的浅近其实是这套讲稿最有趣的事。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 17: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