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辉格解释The Whig Interpretation of History,巴特菲尔德著,张岳明译,商务印书馆2012
书名有些古怪,这是个反辉格的书,却用了这样一个名字。
用今天的眼光或标准去看待历史的方式就叫辉格解释,这种方法最初是英国的辉格党使用的,因而得其名,也包括为了今天的结论而去搜寻过去的历史,狭义的古为今用或许也可以放到这里。“赞美业已成功的革命、强调进步原则、编写出美化现实的故事”基本上是历史辉格主义的特征。头脑中的把戏,漫画式解释。
每每从历史的角度与学说中找寻现实结论的支持者,以证明当年的伟大与辉煌。比如指南针与记载中的司南、针孔成像与墨子的某篇记载,好像现在所有先进的成果在古代都有萌芽似,这种方法可以理解成辉格的历史方法。
历史的真相重要不,当然重要了,但有时历史所传达的只是一个符号,而不是历史本身。因而,没有必要为这种“科学”上的精准而失去大众“娱乐”的快乐。潘金莲是否真的有被同情的原因并不重要,这只是一荡妇的符号;同样的,秦桧就是一个卖国贼的符号,探讨历史上的他是否真的与金兵勾结不会影响他跪在西湖水畔的事情。
还有一个例子就是皇权下不下乡的事儿,一部分的人说皇权不下乡,而且还可以拿费孝通来背书,一部分人(秦晖)说官吏治下的东方历史结构是自秦便开始的。两种观点完全对立又都各有史料,不会有哪个观点是虚假的,虽然也有和稀泥的说法,但历史终不会是两者共存,结论只能是有一个,史料是共存的,但结论却不是共存的。还有土地兼并是否是社会体制崩塌的原因,也同样是两种说法还在互相争执。但我的观点是认为是否兼并只能是一种体制崩塌的原因,但不会是唯一的原因更不能是绝对的原因,甚至绝对原因是根本不存在的。(我印象中费是做乡土考察的人,皇权以及政治构架的问题好像并不是其主业,不过最近他的乡土中国好像又很火一般,那个时候的乡土中国即不是现代的乡土也不是历史上的乡土,而是一个转型期的乡土,这种研究方法是开拓性的,但对东方的解读价值上还是有所怀疑的,所以没有去读它)。
社会学或者说历史学研究总是件极难的事情,因为社会因素太多,而组成社会的人和群体又常常是不讲逻辑的。而另一方面,人们永远无法拥有上帝视角,只能从个体来看待世界。从八十年代走过来的两个人,在讲述当年的流行书籍的时候,一人讲九十年代才流行卡夫卡,一人说八十年代便流行了,到了九十年代便没有人看卡夫卡了。这是因为大家接受的程度不同,八十年代是在精英们的群体中阅读,而九十年代才扩散至社会,而且有些书扩散的快一些,比如金庸,有些书会扩散的慢一些,比如保守主义,所以相同的事件记忆便不同,这里还没讨论记忆与真实之间的偏差呢。
事后看来,历史是那么光滑,其实在历史的进程中,是那么混沌、粘滞、没有线条、没有影像。现在如此光滑的历史进程,是因为我们通过挑选那些光滑的点联在一起所形成的曲线,让我们觉得这便是本该就是的历史。所以不要寻求历史上的那些逻辑性,人的非理性使得历史是非理性的。进化有方向性吗,都是在一些准动平衡的过程中相互争斗的结果,而后有一次莫名其妙的突变。只要那个故事是酣畅淋漓,快意恩仇,让人血脉贲张,基本上就不是真实的历史。所以我被高阳骗了许多年。
四十年代末常常能看到的是对方在军事上的失败,但经济上的原因、内部斗争、外部势力,包括援助的变化,甚至还有一个说法是龙脉的破坏,纠缠在一起,很难说哪个原因是决定性因素。不到一百年的事情我们已经说不清楚了。而时间再短些又无法得到全面视角。应该说时间越久,视角越全面,但细节越模糊。臭氧黑洞、水蒸汽与碳排放、环保主义者与科学工作才、转基因与生物学专家。通常专业人士吵不过网红,从道理上讲不是专业人士逻辑性更好吗。想想洪某权,躺在深宫里的呓语者,但为什么那么多人相信。
社会问题是个极难预测的问题,或者说是最难预测,甚至不可预测,因为因素太多,加之群体是个难以捉摸的精灵,所以才有了“狂热分子”那本书。我们连明年是什么流行色都做不出最好的预测,甚至手机下一款的或者电动汽车下一款的样式,如何能知道历史的走向。因而历史的走向都是没有规律的自由进化。当然,这也是我这样一个个体视角对社会的理解,只是一种想法罢了。主观性是无法规律性的,不可能通过一个因素或某几个因素便可以讨论清楚崩塌的原因,永远记得社会的有机性便好。
理工的学问建立一套体系,如果有BUG的话,极近全力的将其包括进来,若是不行了,那便放弃这个问题,去寻下一个做讨生活的工具。而社科类的学问却可以只选自己喜欢的,不喜欢的话看不见便得了。类似的例子是2000年是21世纪的开端还是2001是21世纪的开端,逻辑上讲应该是2001年,但人们习惯了10做为两位数的开端,但本质上从哪一年开始纪元会对生活有根本性的影响吗?
反对辉格史观的人主张微观历史理论,也就是从小处着眼,包括深入研究私人历史的方法来重构当时的历史情况。
杂七杂八的好像没介绍书的内容。书的内容很准确,叙述的也很明晰,条理性超强,还没有染上现代社会学家那些啰哩啰嗦的恶席,书的字数并不多,但金句迭出,基本上都可以摘抄出来挂在案头。全书译的极好,读起来百般的流畅,每句话都很动听。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王成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76855-1378573.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