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4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发表了一项研究,系统评估论文工厂、中介及掠夺性期刊出版商的造假情况。三者分工明确——论文工厂批量炮制低质量或完全伪造的研究;中介明码标价出售作者席位;掠夺性期刊则以“快速发表”为诱饵吸引作者。结果显示,这一造假体系的产出约为撤稿与民间标记增速的两倍,作者Amaral教授形容:“我们只是在用勺子舀已经溢出浴缸的水。” 现状:造假vs清查,根本不在一个量级
Amaral研究团队用2020年为截点的封闭数据集测算,发现当年疑似论文工厂的文章中,至今只有28.7%被撤稿。按现有清查效率推算,最终最多只有25%会被撤回,仅约10%会随期刊被数据库除名——而这还只是“已曝光”的案件。更严峻的是,论文工厂的技术也在不断升级:模板化写作、AI生成图表、批量注册虚假邮箱、自动化投稿脚本,造假成本越来越低,检测难度却越来越高。
重灾区:知名期刊和会议成为造假温床
PLOS ONE的45人“问题编辑网” 在PLOS ONE中,Amaral团队锁定了一个“问题编辑网”。这45名编辑经手的稿件只占期刊全部发文量的1.3%,但他们负责的稿件在后来被撤稿的文章中却占比高达30.2%;更令人警醒的是,这45人里超过一半自己也发表过后来被撤稿的文章。换言之,这批人既当“守门员”又当“运动员”,自己审核、自己挂名,导致撤稿高度集中。 IEEE会议的“钉子户” 研究人员随后用同一方法分析了IEEE会议论文。长期以来,IEEE会议一直是论文工厂的目标。他们发现,数百场会议产出的论文中,撤稿、被PubPeer标记或被指出使用“扭曲短语”(奇怪、语法生硬的短语)的比例异常高;其中7个会议系列在每次举办时都被列入IEEE异常列表。
造假网络:像章鱼一样舒展触手
为了看清整张网,研究团队祭出新武器——“图像重复网络”。他们先通过算法比对每篇论文中的显微照片、Western blot条带、流式细胞图,随后人工复核95%以上相似度的图片,最终锁定34个高度相似的论文簇。这些簇的发表时间呈明显的“脉冲式”分布:往往在一两周内集中上线,随后迅速扩散到不同期刊。数据显示,簇内34.1%的论文已被撤稿,从正式出版到被标记的平均时间仅45天。 领域污染同样触目惊心。以RNA生物学为例,被造假集群“攻陷”的子领域撤稿率高达4%,而未受污染子领域仅0.1%。柏林自由大学的Anna Abalkina感叹:“论文工厂像章鱼一样舒展触手,把越来越多不知情的学者卷入其中。”
破解之道:需要全球科研界共同行动
Amaral研究团队用“南极臭氧空洞”类比当前危机:只有全球同步行动,才能扭转趋势。他们提出三级治理框架: 顶级机构牵头——美国国家科学院、中国科学院、英国皇家学会应联合发布强制性数据共享与同行评议标准; 出版商与数据库联动——在投稿端强制上传原始数据与代码,在发表端启用AI图像/统计一致性筛查,并实时共享撤稿信息; 评价体系改革——减少对“篇数”与“影响因子”的单一考核,引入“研究质量、数据透明度、同行评议贡献”多元指标。 Amaral强调:“这不是哪家期刊的私事,而是整个科学共同体的信誉保卫战。”
正如Amaral所言:“科学对我们太重要,不能等别人来拯救。”下一次当你看到“完美无瑕”的实验结果时,不妨停下来多问一句:这究竟是突破性发现,还是又一次从已经溢出的缸里舀出来的“泡沫”?让我们一起把勺子换成抽水机,给学术界一个真正干净的未来。
作者:Rocia 校对:Leste 审核:Joy 转载请显著标明来源美捷登。
参考资料: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Medjaden美捷登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75824-1500521.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