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abine Hazan——这位在X平台(原Twitter)拥有近20万粉丝的微生物组研究专家、ProgenaBiome公司CEO,近日遭遇学术生涯的重大危机。她作为共同作者的四篇关于COVID治疗的论文接连被撤,其中最新一篇关于粪便检测SARS-CoV-2的研究于2025年5月22日被Gut Pathogens撤回,引发学术界广泛关注。
Hazan在X平台积极推广“羟氯喹和伊维菌素治疗COVID有效”的观点,并发表研究称“COVID疫苗导致特定肠道细菌减少”。2021年1月,其团队在Gut Pathogens发表粪便检测SARS-CoV-2论文后,学术侦探Kevin Patrick于2022年12月在PubPeer平台揭露该论文研究与临床试验注册方案存在严重不符:包括4名参与者不符合纳入标准却被纳入研究、样本采集时间与注册方案严重偏离等。2023年1月,Patrick进一步揭露作者未披露利益冲突且无法提供伦理审查变更文件,以及将否定羟氯喹效力的研究曲解为支持证据等关键问题。Hazan另外三篇论文也在2022至2024期间先后被撤,包括“伊维菌素通过微生物组治疗COVID的机制研究(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羟氯喹组合药物临床试验(BMC Cardiovascular Disorders)”以及“伊维菌素组合药物研究(Journal of Chemotherapy)”。经过两年半的调查,Gut Pathogens最终于2025年5月22日以“注册方案与论文存在根本性差异”为由正式撤稿Hazan的这篇文章(Detection of SARS-CoV-2 from patient fecal samples by whole genome sequencing)。
期刊公布的撤稿原因直指多项学术不端行为:首先是方案篡改,实际研究操作与注册临床试验方案在样本采集时间、入选标准等方面存在重大偏离;其次是伦理缺陷,作者无法提供方案变更的伦理审查文件;第三是数据真实性存疑,论文包含不符合条件的研究对象;最严重的是误导性引用,将明确否定羟氯喹效果的研究曲解为支持证据。这些行为严重违反了科研诚信基本原则,Springer Nature出版集团强调其“遵循COPE准则严肃处理学术不端”的立场。
Hazan对撤稿反应激烈:初期承认论文存在“错误”但坚称“可以更正而非撤稿”,称PubPeer的质疑是“骚扰”;随后在证据问题上自相矛盾,声称已提交伦理文件,但期刊声明并未收到;进而转移焦点,指控Retraction Watch与PubPeer存在“阴谋”,利用匿名账号“Science Guardians”的不实指控;最终情绪化表态“也许我该停止研究”,后又向记者道歉。此事件暴露出学术界的多重隐患:作为相关药物试验资助方CEO的Hazan未充分披露商业利益;其20万X平台粉丝的社交媒体影响力使争议观点被不当放大;从首次质疑到最终撤稿历时两年半的监管滞后导致论文被引用14次造成不良影响。值得关注的是,非专业出身的学术侦探是通过公开数据比对发现关键问题,这证明科学研究的透明度与诚信是非常有必要的。
参考资料:
https://retractionwatch.com/2025/07/22/microbiome-company-ceo-sabine-hazan-retraction-covid-sarscov2-fecal-samples-gut-pathogens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8-31 03: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