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捷登官方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edjaden

博文

作者署名不当:两个真实案例揭示的学术风险 精选

已有 4037 次阅读 2025-7-29 09:52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众所周知,在学术论文发表过程中,作者署名不仅是荣誉的体现,更是学术责任的象征。尽管抄袭、数据造假等行为广受关注,但"作者署名不当"这一隐性学术不端行为却常被忽视。本文通过两个真实案例,揭示署名争议可能引发的严重后果,并提供规范化操作建议。

案例一:通讯作者承诺违约事件

在某大学任教的张三寻求朋友李四的帮助,希望对方能够从专业及语言角度修改其论文以提高论文质量。张三许诺把李四列为并列通讯作者;另外一位通讯作者是张三的老板王五李四欣然应允,从文稿的最初数据分析及篇幅布局、到语言润色、甚至目标杂志选择,都给予很大帮助。论文终稿中也确实显示李四王五为并列通讯作者。

文章投稿是由张三完成的,整个过程十分顺利,只做了小修就被接受发表了。这期间,张三一直没有联系李四。等论文正式发表后,李四才发现自己并没有被列为共同通讯作者,仅仅列在通讯作者之前的位置(这往往意味着最小贡献者)。李四顿时感到失望和气愤。但为谨慎起见,李四在质问张三之前查看了杂志的投稿指南(Instructions to Author)。他发现这份杂志写明了一篇论文只允许一位通讯作者。尽管明白了是怎么回事儿,李四心里还是有些想法:在投稿时张三应该就作者排名征求我的意见,至少在投稿后,张三应该就此事跟自己解释一下,以示尊重自己对文章的付出啊!

李四就这个问题询问张三,本想张三向自己解释一下,道个歉就行了,下不为例。没想到,张三一口咬定他不知道为什么李四没有排为通讯作者,还坚持认为是杂志社擅自修改了。李四这下较上真了,写信给杂志社询问,得知是张三在修改稿中取消了李四的通讯作者,并声称得到全体作者的同意。李四一怒之下,向杂志社要求撤搞,因为他根本没有同意取消他的通讯作者地位。最终,那这篇论文以作者有分歧为由被撤稿。

大学教师张三邀请李四协助论文修改,承诺将其列为共同通讯作者。李四全程参与数据分析、语言润色等核心工作,但最终发表时仅被列为普通作者。转载请显著标明来源美捷登。

争议焦点

期刊规定:该杂志明确限定单篇论文仅允许1位通讯作者

沟通缺失:张三未就署名变更与李四协商

责任推诿:张三声称杂志社擅自修改署名顺序

处理结果

经李四申诉,论文因"作者分歧"被撤稿。根据ICMJE(国际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规定:李四的贡献应获得作者身份,但仍不够通讯作者资格。但”张三“的承诺、“李四”的付出却均与“通讯作者”的这一署名相关。

规范建议

  • 投稿前确认期刊署名政策

  • 修稿阶段需全体作者书面确认变更

  • 若违反承诺,应主动商量撤稿或改投他刊

yyzd.png

案例二:作者署名遗漏事件

某篇论文的通讯作者之一王五联系自己在国外的老同学赵六,说自己这篇论文打算冲击影响因子7分的杂志,请赵六帮忙修改稿件并把关。在电子邮件中,王五明确许诺会在文章中给赵六挂名。赵六自己并不缺文章,但老同学的情面还是要顾,所以答应帮忙,认真仔细地从专业角度给出建议,并对语言进行了润色。

经过几轮修改后,文章终于定稿。王五首先把稿件投到了影响因子为7分的杂志;但由于创新性不够,投稿后没两天就被杂志社直接拒稿了,也就是没有过杂志社初筛这一关。在这一轮投稿过程中,王五确实在文章中给赵六挂了名。

之后王五再也没有就此文章和赵六主动联系过。过了大约半年,赵六偶然联系王五,询问了稿件的情况,才得知文章投稿至另一影响因子为4分的杂志,正在审稿中。又过了两个月,赵六从这个杂志的网站上看到了已在线发表的这篇文章;不过让赵六惊讶的是,文章中根本没有他的名字。王五之前对此事只字未提,这实在说不过去。

于是,他就此事联系王五王五解释,是自己的学生不小心赵六的名字在文章中去掉了,还说学生不容易,等着文章毕业,让赵六放他学生一马,还说,现在纠缠作者署名很麻烦,你又不是没有文章,建议赵六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之前一直瞒着,等对方发现,又要人家大度一点,哪有这样的道理?赵六不愿当软柿子让人随意摆布,所以坚持让王五联系杂志社把名字补上。最后,按照杂志社的要求,该文章的所有作者填了作者更改表格,并附上之前投稿至影响因子为7分杂志时的文章PDF版,以此证明赵六确实是本文章的作者之一。两个月后,该杂志在同一期中发表了此文章的全文及勘误(Corrigendum),承认赵六Authorship

王五不积极地联系杂志社补上赵六Authorship赵六完全有理由要求杂志撤搞。

‌‌王五为冲击高影响因子期刊,邀请赵六协助修改论文并承诺署名。初次投稿失败后,王五在二次投稿时擅自删除赵六署名。转载请显著标明来源美捷登。

争议解决

  1. 证据提交:提供首次投稿含赵六署名的PDF版本

  2. 官方勘误:期刊发布Corrigendum声明补录作者

  3. 系统更新:电子版全文及PubMed记录同步修正

规范流程

  • 署名遗漏需填写《作者修改表》并经全体签署

  • 需附证明材料(投稿记录、邮件往来等)

  • 优先选择支持电子版修订的期刊

笔者补充:笔者在下面附上一个ScientificReports杂志作者漏掉后补上的例子(文章标题为Controlled growth of CH3NH3PbI3 nanowires in arrays of opennanofluidic channels)。这个杂志做得很好,不仅在勘误中,在文章的最终版(该杂志为电子期刊)中也添加了遗漏作者信息(图12)。同时在PubMed上搜索此文章,亦可以查到带遗漏作者姓名的文章全文和勘误(图3)。但仍有许多杂志只是在勘误中添加遗漏作者信息,并没有在发表的全文最终电子版添加遗漏的作者。

图1

图2

图3

学术署名规范要点

  1. 贡献认定标准

    • 符合ICMJE四项基本贡献要求

    • 禁止"馈赠署名"(如无关领导、"大牛"挂名)

  2. 投稿流程规范

    • Cover letter需真实反映作者知情状态

    • 终稿须经全体作者确认

    • 接受后应及时通知所有贡献者

  3. 争议解决途径

    • 优先协商解决

    • 通过期刊勘误机制补救

    • 必要时启动撤稿程序

结束语

“论文署名不当”多数是由于作者著作权观念不强和利益诱惑导致的。著作权观念不强主要体现在乱挂名,比如把对论文没有任何贡献的熟人朋友(或许是某领导)、甚至把自己根本不认识的该领域国内外“大牛”列为作者(或许为了提高论文被接受的几率)。之前有中国作者把一位陌生的国外研究人员列为作者,等论文发表了,该研究人员在PubMed搜索时发现自己平白无故多了一篇文章,而且根本不认识该文章的其它作者。最后他向杂志社举报,导致这篇文章被撤搞。这件事情随后被Retraction Watch曝光。乱挂名也体现在稿件修回过程中随意添加或删掉作者,这样的做法会给编辑留下非常不好的印象。

此外,值得提醒大家的是:绝大多数杂志要求作者在投稿的Cover letter中写明所有作者已经读了并同意投稿发表。但是不少通讯作者在投稿之前在Cover letter里信誓旦旦,但实际上并没有把文稿的最后版本发给所有作者确认,这种做法非常不好,一是缺少对其它作者的尊重,二是错失一次校正文稿错误的机会。还有些通讯作者在文章被接受后不通知所有作者文章被接受的好消息。虽然这不是必须的,但至少可以借此机会感谢一下所有作者的付出。总之,在投稿过程中与所有共同作者积极沟通,不仅可以提高文稿的质量,还可以极大程度地避免不必要的麻烦,甚至无意造成的学术不端行为或嫌疑。转载请显著标明来源美捷登。

论文署名绝非小事,既关系学术伦理,也影响研究者声誉。通过建立规范的署名确认机制、保持透明沟通,既能维护学术共同体信任,也能避免不必要的学术纠纷。正如案例所示,小疏忽可能酿成大问题,唯有严守规范方能行稳致远。

MJDTG.png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75824-1495568.html

上一篇:最新消息:滑铁卢大学招聘访问学者、博士后
下一篇:美捷登夏华向教授SCI论文写作锦囊(1)
收藏 IP: 171.113.105.*| 热度|

2 王涛 夏华向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8-2 16: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