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高明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蒋高明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从事植物生态学研究

博文

印度水稻根系强化法增产让中国官员难堪

已有 5398 次阅读 2013-3-7 18:13 |个人分类:建言新农村|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中国, 水稻, 印度农民, 增产

【本博注】印度农民用水稻根系强化法(SRI)使水稻增产,且使用非转基因技术,这样的农业才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是符合生态文明建设宗旨的。有关部门官员强调该技术不适合中国,说中国没有有机肥显然是不符合实践的。长期使用化肥农药,再使用转基因技术对土地进行粗放管理,肯定是没有有机肥积累的,但到时候中国土地退化了,中国农民都进城了,谁来养活13亿人呢?依靠大量进口吗?强烈呼吁有关部门对生态农业多看一眼,为了子孙后代的利益,也为了当代人的利益,将远光放远一些,不要总盯着那些所谓用高科技一劳永逸解决粮食生产难题的技术,那样的技术是不靠谱的,是不可持续的。

 

直言了印度使中国官员自打耳光? 

作者:直言了  [原创 2013-3-5 19:35:05]  
转自:和讯博客  http://hexun.com/zhiyanle/default.html 

http://zhiyanle.blog.hexun.com/83530037_h.html  

本文同时发至不良信息举报中心、中纪委、监察部、人民日报。

 
    前阵子,印度农民用“水稻根系强化法”(SRI,System of Rice Intensification。也译为“水稻强化栽培体系”)创下了水稻亩产新纪录的消息在国内流传,于是,02月24日,人民日报媒体转发科技日报题为《印度水稻亩产新法SRI在中国难以大面积推广》的报道,引用两位官员学者而试图否定SRI方法,譬如,该报道说:
    - 中国农科院作物科研所所长万建民说:SRI在中国大面积推广比较困难。SRI主要通过采用最新的高产品种,大量施用有机肥(堆肥)提高土壤基础肥力,同时在关键时间补充速效化学肥料来实现高产。该技术需要大量劳动力,因而主要在一些经济相对落后、劳动力丰富且成本较低的地区推广示范。SRI技术的劳动强度过大,而我国劳动力不足且成本高,此外,有机肥资源有限。
    - 中国水稻研究所技研中心主任朱德峰认说:SRI比较适合水稻种植技术相对落后的国家,如劳动力成本较低、还普遍采用手工插秧的印度。日益增加的劳动成本让SRI在中国的普及受到限制。我国当前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劳动力发生转移,农业需要规模化生产、机械化作业。
 

    那是为转基因商业利益而散布虚假信息和欺骗读者,也是他们在自打耳光。简单说来。 

    中国同单位同人都曾充分肯定和热烈欢迎SRI-方法。
    在那则来自印度的消息流传之前,SRI-方法在中国是受到充分肯定和欢迎的,且肯定欢迎的主要主持单位之一就是那报道所引用的人所在单位,请看:
    《水稻强化栽培技术与理论研讨会纪要》,中国水稻研究所 2003-03-25 。
    连接:http://www.zjagri.gov.cn/html/zzy/colligateView/41907.html

    摘录:我国于1999年引进SRI,……。SRI符合我国水稻优质高产高效、环境友好、可持续生产的发展方向。SRI与我国实用的水稻栽培技术结合,在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安全、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友好的稻作生产,推动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农业现代化将发挥重要作用。经协商,全国水稻强化栽培体系研究与示范协作组由中国水稻研究所和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中心牵头,由中国水稻研究所负责具体事宜,协作组组长:朱德峰,……。(摘录完)。 

    再请看看当时的官方报道是怎么说的:
    “水稻强化栽培体系”试种创下亩产最高纪录。2003-10-29,来源:新华社 。
http://www.cqagri.gov.cn/specials/2007water/detail.asp?pubID=40091 。

    据新华社信息郑州10月29日电:从中国郑州粮食批发市场获悉,近日浙江省庆元县淤上乡按照“水稻强化栽培体系”试种,创下了水稻亩产1413公斤的最高纪录。“水稻强化栽培体系”由我国著名水稻专家袁隆平教授从国外首先引进,目前在全国布点开展试种。(摘录完)。
 

    中国方面的曾经说法做法符合联合国等国际官方机构和科技界的说法做法。
    譬如,粮农组织向成员国介绍推荐的可持续发展的各种水稻种植方式中,第一个就是SRI,详见:
Sustainable Rice Systems。
    连接:http://www.fao.org/agriculture/crops/core-themes/theme/spi/scpi-home/managing-ecosystems/sustainable-rice-systems/en/

    譬如,联合国发展署介绍了SRI-在亚洲等地区的低投入和高产出的实用业绩,详见:
Practitioners and Policy-makers Exchange on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in Agriculture,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Booklet。 UNDP, March 2011。
Southeast Asia regional learning event on System of Rice Intensification(SRI) in context of climate change and water productivity.
 

    对比看看:1999年到2012年的十多年时间里,在中国,同一单位的同一负责人,对SRI方法是那么推崇,说那方法多么地符合中国需要和条件,且还对中国农业现代化有重要作用。如今呢,他们变卦了、又说SRI-不符合中国需要和条件了,对中国农业现代化也没什么重要作用了。如此公开自打耳光,总有个说法是对民众和对国家搞了撒谎欺骗。 

    中国相关官员学者为什么要用虚假新闻信息搞自打耳光?
    数年前,SRI-方法种植就发生了水稻亩产过1000公斤创高产的事情,那时候,人民日报媒体及科技日报等并没试图否定它适用中国;可为什么他们当今就那么特别关注、且用自打耳光的手段试图否定SRI-方法及其适用中国了呢?
    一言以蔽之,就是为了转基因商业利益而搞自打耳光的新闻欺骗和舆论欺骗。
    譬如,十来年前(甚至2010年之前),还没发生转基因大米要“三五年上餐桌”的事情,当然,非转基因农作物种植(特别是天然有机生态农业种植方式)还没有特别妨碍到转基因商业利益,那些官方机构和官方媒体及其官员就没必要特别关注非转基因种植方式,甚至为张扬他们自己的“政绩”而宣传那些非转基因种植的业绩(譬如宣传SRI-方式)。
    2009年以后呢,转基因既得利益团伙要搞转基因大米“三五年上餐桌”和赚大钱了,于是,非转基因种植方式(特别是天然有机生态农业方式)妨碍了他们的商业利益,于是,他们不但特别关注、且开始用欺骗和自打耳光等等方式、不择手段地否定非转基因种植方式、特别是不择手段地否定天然有机生态农业种植方式了。
    而SRI-方式的主要特点是:不管种子是什么类型的,其农田作业方式是以天然有机生态农业方式为主要内容的,是与转基因化工农业的农田作业方式大不相同的。SRI-方式妨碍了转基因商业利益(特别是妨碍了转基因作物需要更多使用农药而给化工公司带来巨额利润的商业利益),因此,早已加盟转基因商业利益集团的人民日报媒体和科技日报及其所属单位,就搞起了自打耳光等不择手段的欺骗行为而试图否认SRI-方式(或任何天然有机生态农业方式)适用中国的原本立场了,甚至还用虚假新闻等手段、公开地对抗中共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发展政策。
    由于他们的手段是虚假新闻和自打耳光,所以,其说法也是胡言乱语了。
    譬如,在此之前,他们口口声声说,与别国比较,中国人多地少、劳力力丰富和成本低、适合家庭个体和手工劳动的农业方式,因此,中国是投资最佳地方,等等;如今,他们又说中国劳力不足、因此适合大规模的机械化的农业方式、而不适合家庭手工了。他们那说法,那是不是向全球指明,中国非但不是投资的最佳之地、且是搞投资的最糟糕之地呢?
    又譬如,在此之前,他们说中国地大物博和资源丰富(特别是天然有机资源丰富)、是全球历史最悠久的天然有机生态农业文明大国之一;如今,他们又说中国是“有机肥资源有限”了、又不是地大物博了。照他们当前说法,关于中国是地大物博、有机资源丰富和生态文明历史悠久的国家等等的说法,都是骗人的了?若中国过去地大物博是真、如今中国地广贫瘠也是真,那么,是谁把地大物博的中国折腾成了地广贫瘠的国家了呢?
    那些单位及其负责人为什么三两年就大变卦和搞起自打耳光了呢?答案很简明:转基因化工农业主要是大规模机械化方式操作,所以,为转基因化工商业利益,他们不但要否定中国有机资源丰富和地大物博了,而且,他们还要用城镇化手段、把农民赶出农田和赶农民进城,以便把中国的农村农业掏空、由此而可把中国的农业方式或农田操作方式交给转基因化工公司和按照那些公司的商业利益需要来控制中国农业和农田操作。为此,他们的宣传必然就是要搞转基因化工农业以及适合那种化工农业的大规模机械化了,必然就是要不择手段地否定家庭手工和天然有机生态农业的劳动了、尽管那是中国近万年历史证明了的和现代历史再已证明的、也是联合国粮农组织特别发文《让农业回归自然》而向所有成员国推荐的最佳农业方式。
 

    对比国际官方或学界的证据来看看人民日报转发科技日报的新闻报道是散布虚假信息。
    [1] 康奈尔大学是SRI-种植方式的国际协作的学术中心。该中心资料说明,中国于1999年引进SRI-方式,一直是充分肯定该方式的。下面是该大学颁布的采用SRI-方式的全球布局地图,其中包括中国: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1999年以来,中国主管部门及其负责人,一直是充分肯定SRI-方法的;这三两年,他们要搞“转基因大米三五年上餐桌”赚钱了,SRI-的主要内容不符合他们的赚钱需要,于是,他们就开始自打耳光而否定SRI-方法了。
 

    [2] 人民日报转发的科技日报的报道说,SRI-适合印度而不适合中国,理由是印度的科技水平很低。看看事实。下面是美国国家基金会发布的统计,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那官方统计说明:包括印度在内的亚洲八国在美国享有的发明专利数量明显超过中国、且高科技产品出口占全球市场比例也超过中国。那说明,在某些方面,印度的科技水平比中国的低,然而,在应用工程科技及其产品方面(包括农业),印度的水平明显地比中国的高出不少。早已不是新闻(且国内官媒也报道过),在美国等西方消费市场,“中国制造”的产品经常被称为“垃圾产品”(junk- products,即低质量而低价的货品),而“印度制造”则没那个称号。
    [3] 中国官方媒体好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此来检验一下。下面是粮农组织发布的国际市场主要稻米国的生产和分享状态的统计。实践清楚说明:尽管印度的稻米生产历史似乎没有中国的悠久,但是,这些年来,印度的稻米产量与中国几乎相当;在国际稻米市场,印度的分享比例明显提高,而中国的则减少到国际官方机构统计可以忽略。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需要说明的是:2008年以前的多年时间里,中国大米在欧美等西方市场享有“天然健康”和高质量的美好声誉。2009年,中国农业部声明转基因大米“三五年上餐桌”以来,欧美等西方国家就开始限制或停止进口中国大米了。譬如,欧盟国家通过法规、明确规定严限甚至禁止进口中国的含有转基因大米成分的产品;美国官方电文说明,美国代表团曾婉言向中国方面表示不欢迎中国转基因大米。那市场实践充分说明,欧美国家很清楚地知道转基因大米的危害风险,因而拒绝中国转基因大米;伴随而来的是,不管是否转基因、中国大米已经开始被欧美市场所淘汰了,中国大米的国际市场信誉已经崩溃了。
    顺便说说本人经历。去年夏秋,本人到中国大陆旅行,来回乘坐的都是中国民航班机。去中国的途中,上餐时,我问乘务员,米饭的大米来源是哪个国家的?是中国转基因大米吗?乘务员紧着回答说:是美国的有机大米、不是转基因的,请您放心吃好了。回美国途中,我问了同样问题,乘务员回答说:是从泰国进口的有机大米,没问题的,您放心吃吧。
    我不知道中国民航乘务员的回答在中国社会的代表性如何,但是,她们的回答很清楚地告诉我:“转基因大跃进”和转基因大米“三五年上餐桌”的农业政策做法,不但使中国大米等农产品在国际市场失去了良好信誉,而且,也在中国本土使民众对本国食品的安全及其管理失去了信任和信心。就此民心严重丧失的糟糕状态,人民日报和科技日报等官方媒体的转基因神话鼓吹做出了非常突出的舆论贡献,以至于人民日报自己都公开承认、当今中国社会是“老百姓”变成了“老不信”了。
 

    [4] 全球稻米贸易平衡统计说明,这两三年,包括印度在内的东南亚国家稻米出口是全球遥遥领先,而中国则从原本的大米主要出口国沦陷为当今的进口国、且贸易赤字是全球领先。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需要说明的是:中国搞了转基因棉花,结果是农药用量大幅度增加、国内农田还出现了“超级害虫”灾害,同时,中国成了棉花进口大国。中国进口转基因大豆,结果是本国享有5000年世界领先历史记录的大豆产业进入了崩溃状态。由此,不难预见,中国声称转基因大米“三五年上餐桌”以来、就成了大米进口国,若再搞转基因大米商业化,那么,中国享有近万年历史的和曾现有全球赞美的稻米产业、也就开始崩溃了。如此一来,中国文明在走向富裕的道路上而开始进入世界历史博物馆的日子、也就要到来了。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75-668087.html

上一篇:小鸟的遭遇
下一篇:警惕种子被他人垄断导致中国人吃饭看别人脸色
收藏 IP: 159.226.89.*| 热度|

28 张鹏举 袁海涛 陈沐 陈楷翰 吕洪波 李辰硕 孙东科 占礼葵 褚昭明 李学宽 丁邦平 郭艳军 关法春 胡瑞祥 李延谦 庄世宇 曹俊兴 张乐 徐大彬 张文超 何新东 杨洪强 ddsers zzjtcm anran123 crossludo Enago tuner

该博文允许实名用户评论 评论 (1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4 05: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