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高明
《中国生态环境危急》连载之六十:沙尘暴起因
2012-3-1 00:35
阅读:4222
标签:中国, 原因, 沙尘暴, face, 冷空气
蒋高明
 
         沙尘暴频发要具备一定的气象因素,如气温偏高、降水偏少和冷空气频繁。影响沙尘暴发生的“动力”是强风,是第一位的因素,风速变化与沙尘天气次数、沙尘释放量一致;而影响起沙的最关键因子是春季源区近地面累积风速。在自然因素中,沙是第二位重要的原因。“风沙风沙”,风与沙是相辅相成的。沙尘天气的产生是风与沙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沙是内因、风是外因;有风无沙或有沙无风都不会产生沙尘暴。地面上沙子的裸露是近年来我国沙尘暴频发的重要原因。这个因素主要来自人的地面破坏,即我们常说的土地荒
漠化。
 
        在气候带上,我国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干旱区,有面积115万平方公里,占总荒漠化土地的43.6%;半干旱区有97.18万平方公里,占36.9%。干旱半干旱地区荒漠化面积之和约占国家总土地荒漠化面积的80.5%, 即八成多的荒漠化发生在这类地区。亚湿润干旱区尚有荒漠化土地51.4万平方公里,占总荒漠化面积的19.5%。
 
        产生荒漠化的原因无外乎天然和人为两种原因,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天灾”和“人祸”。客观地讲,近代发生的荒漠化,上面两个原因都是同时存在的,缺少其中之一形成不了荒漠化。就自然的原因而讲,形成荒漠化的天气条件或者地质条件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如干旱区中的戈壁的形成就是强风、干旱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中国境内的八大沙漠,就是这样形成的。这八大沙漠名单如下:乌兰布和沙漠(内蒙古)、狼山沙漠(内蒙古)、腾格里沙漠(内蒙古、甘肃、宁夏)、巴丹吉林沙漠(内蒙古)、柴达木盆地沙漠(青海)、库姆达格沙漠(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新疆)。
 
        今天出现的荒漠化大多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有关。我国荒漠化土地98.5%来自新疆、内蒙古、西藏、甘肃、青海、陕西、宁夏、河北8省(自治区),这里生态环境的特点就是脆弱,人类的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叠加上短期气候振动的干旱少雨,加速了荒漠化进程。因此,目前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迅速扩大,在很大程度上是人为作用引起的,即“人祸”而非“天灾”。
 
        让我们再从支持生态系统的六大环境因子的变化中分析一下荒漠化的成因。第一,光照并没有变化;第二, 温度正常波动;第三,氧气含量也没有变化;第四,二氧化碳增加部分(从工业革命前的290 ppm 到目前的350 ppm), 但这对植物的生长是有利的;第五,水分虽有变化, 但总体雨量正常, 部分年份还会出现偏高。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水是限制植物生产的主要因子,但即使很严酷的环境,也会有天然植被分布,这是地球生物圈长期演化的结果。既然适合植物生长的气象条件仍然存在,那么植物的生长为什么一年不如一年呢?原因存在于:第六,土壤和矿物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被人为中断了, 土壤损失严重。在草原上,植被所依托的土层充其量只有1米多厚(许多地方土层不足10厘米),下面就是几百米厚的通体沙。很明显,这1米多厚的土层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当有草丛严严实实覆盖的时候,土层才不会被风吹走。一旦当保护土壤的草丛遭到破坏,土层就会变松动、活化,最终变成沙尘飞到北京,甚至飞越太平洋。
 
        因此,我们不主张因天气的变坏而造成沙地草地退化。尽管有学者认为,全球变化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干旱化。为了说明这一点,不妨举两个事实:其一,在中国呼伦贝尔、锡林郭勒盟的东部地区退化草原(高度小于20厘米)的对面,蒙古国的草原依然高度在1米左右,那里仍然有上万只的黄羊活动,而我们的黄羊只有几只。要是天气旱了,他们的草应当更差才是,因为他们的位置还在我们的北面。其二,在中蒙、中俄10公里宽的边境线上,草原高度依然保留上世纪五十年代的高度。后面的例子有力地反驳如下两种观点:其
一,草长不起来是天旱造成的;其二,牲口不啃食草原,草原反而长不好!因为大家都知道,边境线上是没有牲口压力的。
 
“人进沙退”还是“人退沙退”
 
        上世纪五十年代,曾经出现过一个很响亮的口号,即“向沙漠进军”。当时的国人豪情满怀,挥动铁锹做出了人类征服沙漠的壮举。然而,50年过去了,除了少数治理成功的样板外(花费了大量金钱建立的治理模式),似乎沙漠的力量远比人类想象得强大,今天沙尘暴的猖獗正说明了这一点。事实是,虽然我们一直在与沙漠化做斗争,但遗憾的是,土地沙化速度不但没有得到遏制,而且呈加速的趋势。怎样做才最有效?这需要更多的学者与政府部门认真研究。实际上,内蒙古自治区正在采取的“围封转移”或“转移发展”战略,都是有利于天然草场恢复的。但是,转移出去的人怎么安置?在新的土地上会不会造成新的破坏?这些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蒋高明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75-542690.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0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