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态环境危急》连载之五十六:气候变冷还是变热?
2012-1-26 23:32
阅读:4767
标签:气候变化, 国际, 哥本哈根, 联合国, 北半球
蒋高明
2009年12月,声势浩大的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使“气候变暖”的话题进一步升温,但是北半球紧接着却出现了一系列异常低温天气。怎么解释这种极端的寒冷天气?气候变化的趋势究竟如何?怎样看待变暖和变冷之争?2010年01月25日,《瞭望》新闻周刊记者皇甫平丽撰文报到了一些信息。
《瞭望》文章称,冷暖之间,公众莫衷一是,国际气候学界也掀起新的探讨和争议。寒潮天气或许正可为关于气候变化的科学研究和决策带来更理性和冷静的空气。气候学家认为,应该清醒地看到和承认,人类对于气候变化的研究还刚刚起步,研究资料不足,模式还不清晰,很多问题尚无法定论或存有争议,需要进一步的科学研究。
2009年的春节是个严寒的春节,那年北京仅雪就下了五六场,这对喜欢雪的我多少感觉到冬天的可爱,为此,我拍摄了不少雪的照片。北半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创纪录的低温和雨雪天气中迎接新年的到来。一场暴风雪给美国东北部佛蒙特州带来83厘米降雪,打破了1969年创下的76厘米的降雪纪录。北达科他州4日气温达到全美最低的-46℃。在欧洲,英国经历了自1981年以来时间最长的一次寒潮。地处南欧的西班牙也发出了低温警报。在亚洲,韩国大部分地区遭遇大雪,是自1937年有记录以来积雪最厚的一次大规模降雪;中国北京也连续降雪,气温达到40年来最低;位于南亚的印度和孟加拉国也受到寒潮袭击。
上述异常天气说明,人类还不能把握“老天爷”的脾气。寒冷的天气与公众心目中对“气候变暖”的印象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有关气候变冷的说法因此受到了关注。英国《每日邮报》于2010年1月10日九发表文章《我们是否进入30年的地球变冷期?》,文章披露,包括德国著名气候学家莫吉卜.拉蒂夫在内的多位权威气候科学家指出,连日来的异常气候很可能只是全球气候变冷的开端,在接下来的20年至30年间,地球将经历一个“小冰河期”。
围绕气候变化的另一个很大争议是,究竟气候变化是人类引起还是自然变率。俄罗斯著名天文学家、俄罗斯科学院天文观测总台宇宙研究室主任阿卜杜萨马托夫就认为,气候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太阳活动,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微不足道。他认为,目前的“温室效应”理论看似合理,但缺乏确凿的科学依据。
阿卜杜萨马托夫被归为“变冷派”,因为他认为,由于太阳对地球辐射将会于2041年或2042年达到最低值,从2012年至2015年起,全球气温将开始缓慢下降,降温期将会持续50年左右,在此之后气温又将开始新一轮的缓慢上升。但这位称自己为“少数派”的科学家强调,届时全球范围内年平均温度将会比现在降低大约1℃到1。5℃,人们无需为此担忧。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丁一汇接受媒体访问时也认为,今天还很难回答“未来世界会不会进入小冰河期”这个问题。因为气候变化是个很复杂的科学问题,影响气候变化的因子非常多,彼此之间关系又非常复杂微妙,忽略任何一个因子,都可能会影响预测的准确性。
然而,一次“冷事件”很难从根本上改变年平均温度变化,也更难改变气候变暖的趋势。据中国国家气候中心预测,极地冷涡未来强度会逐渐减弱,经过1月下旬的过渡期,当2月份赤道太平洋增温中心到达东太平洋正常位置时,气候会重新回归偏暖的状态。人类活动、自然外强迫(主要是指太阳活动和火山活动)和由大气圈、海洋圈、生物圈、陆地圈和冰雪圈这五个圈层组成的气候系统的内部变化是影响气候变化的三大因素。从三类因素分析来看,按照平均60年的周期算,以1998为界,预计未来十几年气候仍然继续变暖,但遭遇冷事件的风险增加了,冷事件造成的灾害影响可能会越来越大。
因此,许多主流科学家还是坚持全球变暖说。2010年7月11-15日,笔者与来访的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教授奥斯本(C. Osbone)聊到气候变暖的话题,英国科学家大都是坚强的气候变暖学说支持者,奥教授的许多研究都与气候变暖有关。全球主流科学家,包括英国、美国当然也有中国科学家认为,由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加造成的气候变暖,以及一系列环境变化将加重人类的生存压力。人类要能够可持续生存下去,必须减少温室气候的排放,走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低碳是Low Carbon的直译,其最初含义是大气中含较低的二氧化碳(CO2)浓度,即设法降低空气二氧化碳浓度之意。当然,除了二氧化碳中的碳外,广义的碳还包括甲烷(CH4)、氯氟烃 (CFCs)、有机挥发性化合物(VOC)等含碳化合物。其实,还有一些化合物,虽然不含有碳,但也是人类要计划要减少的,如氧化亚氮(N2O)、氮氧化物(NOx)等。上述提到的几种气体与水蒸气等,统称为温室气体,可造成全球性升温。如果不是特别指出,一般人们理解的“低碳”中的碳,是指二氧化碳而已。为什么小小的碳成了人类的心腹之患呢?
碳的原子序数是6,即含6个质子,原子量为12.011。碳是地球生物圈中非常重要也是非常活跃的元素之一。我们都知道,整个有机化学就是碳的化学,世界上最硬的东西金刚石是碳的晶体,而几乎最软的固体——石墨也是由碳构成的。在生命世界里,太阳能量是吸收到含碳化合物中,才得以转移并传递下去的。这个能量转变过程,用光合作用研究人员圈内的术语来说,就是“吸、传、转”。没有碳的参与,太阳能是无法进入到食物链中去的。碳在高等植物在气孔之外,是以二氧化碳,即无机物存在的,它是自由飘逸的气体;在气孔之内,光合作用将碳固定下来,成为含氢的碳链,是有机物。这些物质最初合成的时候,是碳水化合物,进一步代谢生成蛋白质、脂肪、纤维、木质素等大分子产物。陆地上,除植物外的一切生命,当然包括我们人类自己,都要依靠植物固定的能量和合成的物质而生存。动植物死亡后,微生物负责把它们体内的碳还原到大气中;来不及还原的,借助地质作用,变成地下沉睡的煤炭、石油、天然气;在海洋里,还有大量的碳变成了珊瑚礁。这一奇妙过程,在工业革命发生以前,都是达到自然平衡的。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长期保持在200~300ppm的水平,是真正低碳的。
然而,对于中国来讲,我们面临的更具体更大的问题还不是温室气体,而是环境污染问题。著名经济学家郎小平教授就持这个观点,他认为低碳可能是发达国家为限制中国经济发展设立的一个陷阱,中国人不管气候变暖,还是变冷,我们首先解决的一是吃饭问题,二是环境保护问题,三是贫富差距问题。尽管,中国政府已向全世界承诺了减少温室气体,但我们必须心里清楚,那些担心全球汇变暖的西方国家,正在将污染向中国转移,中国自己制造的污染没有很好地解决,那些因发展低碳经济为由淘汰到中国的搞耗能产业持续恶化中国的生态环境。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蒋高明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75-531868.html?mobile=1
收藏
当前推荐数:1
推荐人: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