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高明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蒋高明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从事植物生态学研究

博文

从敬畏自然到善待自然

已有 3903 次阅读 2007-7-29 22:43 |个人分类:自然与社会

从敬畏自然到善待自然

蒋高明

        战国时,有个叫旬况的思想家,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观点。南宋的刘过在此基础上发挥成了“人定兮胜天”,即人力可以战胜自然。后来,在与自然的关系上,人们以此作为思想武器,做出了许多轰轰烈烈的壮举。这个热潮到了文化大革命前后,达到了登锋造极的程度,其结果使我国的自然生态系统遭受了空前的破坏。
        上世纪50年代,祖国大建设要“超英赶美”、“大跃进”,为了提高钢铁产量,土法上马大炼钢铁,将山上大片的森林砍伐烧掉,把好铁烧成不能用的生铁。钢铁产量没有上去,但我们的森林却大大减少了,更可怕的是山坡上的土壤没有了森林植被保护,很快发生水土流失,迅速变成秃山。为加速提高工农业产值,人们不是在科学上找出路,而是在文字上做游戏,各地报的粮食产量竞相攀升,放出了亩产3万斤的“卫星”。现在看来是个历史的笑话,可那个时候的人民却是异常认真的。难道事情过去了,我们就不该反思么?不是当时也有的植物学家说如果光能利用效率理论值达到5%的话,产量过万斤也有可能吗? 
        60年代,备战备荒,辽阔的三江平原、新疆绿洲、内蒙古草原被开垦,虽然今天变成了“米粮仓”和“棉花垛”,可是土地荒漠化和沙尘暴却困扰了40年后的中国首都和华北地区。原来是上辈人动用了我们这一辈人的资源,这笔帐再让下一代偿还?
        70年代农业学大寨,围湖造田、围海造田、向草原要粮,使自然生态系统迅速碎片化、岛屿化,大量湿地消失,地球之“肾”发生“萎缩”。更不可弥补的是,扰动了的土壤通过风力和水力的作用被带到了大海,一去不复返。有人提出植物可以吸收污染物,于是人们继续排放,指望着植物来吸收,可环境污染更严重了,严重到一些城市从卫星影像中消失。那些美丽的数据变成了论文,论文造就了很多的教授、研究员甚至院士,但问题依然没有解决。
        80年代初,有生态学家告诉人们来自丹麦和英国的米草可以保护海岸不受侵蚀,于是就有了后来在江苏盐城的引种成功。但是今天来看,米草在原来引进的地方(滨海县老黄河口)并没有保住海岸(这里大海向陆地侵入了10公里),反而迅速侵占了南到福建、北到辽东湾的海岸线,成为巨灾。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丹顶鹤栖息地因为米草蔓延而消失,水产养殖大受其害。
        从70年代开始,祖国启动了美丽的“绿色长城”(三北防护林)工程,到了90年中进入第三期,目前正在实施第四期,花了上千亿,造就了数百名县委书记和劳动模范,可今天的沙尘暴越刮越多。这些卫士能否在强大的自然力面前起到作用,很值得今天的人们来认真思考。
        如果那些生态历史问题是“政治挂帅”的产物,生态学家还有逃脱责任的理由;但放在今天,“生态建设”依然是“生态破坏”,科学家尤其是生态学家就难逃其责了。
        其实,自然界经历了几十亿年的演化后,各种过程都达到了动态平衡。一些所谓的自然灾害是环境要素正常的波动,即使海啸、火山和地震,也是自然发生的,我们要学会躲避它们,要抗拒吃亏的肯定是人类。我们必须敬畏自然,相信人力不如自然力。自然的法则永远是,人离开了自然不能生存,而自然离开了人类将存在得更好。是大自然无私地养育了人类,人类要知恩报恩,不能恩将仇报。对于自然,只要我们不粗暴干涉,她会修复人给她的创伤,而这个代价是很小的。因此,我们必须善待自然,给自然以喘息的机会。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75-5045.html

上一篇:山银花不是金银花、农民种植要小心
下一篇:一个企业总裁的来信,听听他的新绿色革命决心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1 09: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