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高明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蒋高明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从事植物生态学研究

博文

《中国生态环境危急》连载之三十六:令人痛心的地下水污染

已有 3774 次阅读 2011-9-4 19:07 |个人分类:环保呐喊|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健康, 化学, 土壤污染, 放射性物质, 地表水污染

蒋高明
 
        严格来讲,地下水是不可再生资源,用一点少一点。尽管降水和湿地会补充一些地下水,但是,目前人们开采地下水的深度和频率远远超过了地下水的补充能力。超采地下水,从干旱区、半干旱区开始,在温带地区动作最大,现在扩大到了湿润的亚热带、热带地区。地下水位下降造成了东北、华北、中原地下“大漏斗”的出现。
       
        经济迅速发展造成的不仅仅是地下水位的下降,还有地下水的污染。由于地表水的严重污染,我们赖以生存的地下水也难逃厄运。地下水污染指的是人类活动引起地下水化学成分、物理性质和生物学特性发生改变而使质量下降的现象。地表以下地层复杂,地下水流动极其缓慢,因此, 地下水污染具有过程缓慢、不易发现和难以治理的特点。
        在全国许多地方,企业为了逃避罚款,工业废水向地下直接排放;受污染的地表水侵入到地下含水层中;人畜粪便或因过量使用农药而受污染的水也会渗入地下,所有这些过程均造成地下水污染,其严重后果是,地下水中的有害成分如酚、铬、汞、砷、放射性物质、细菌、有机物等含量升高。地下水污染对人体健康和工农业生产的危害是不可估量的。
       
        除了工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尤其反季节蔬菜生产造成严重的地下水污染。绿色和平国际组织在著名的蔬菜之乡——山东某市调查发现,农户每次在一亩温室大棚里大约施用5-6公斤化肥,平均每隔10天上一次肥料,温室大棚每亩地“吃掉”化肥182.5~219公斤。
        过量使用化肥的后果是显而易见的。在山东蔬菜之乡,几乎所有蔬菜大棚土壤,都因过量施用化学肥料明显酸性化了,棚里的土地上长着一层青苔,已经看不到黄土地本身的颜色。由于土地严重酸性化,喜酸性土壤的根线虫病在这一带的温室大棚内大面积爆发,且无法治愈,就像土地患上了癌症。据统计,山东寿光市90%的蔬菜大棚受根线虫病的侵扰,植株的根系遭到侵害后,基本不再吸收水分和养分,植株容易萎蔫,甚至造成绝产。常规农药无法根治大棚病虫害,这也给剧毒农药提供了空间。
       
        过量使用化肥和农药,导致地下水产生硝酸盐污染。山东蔬菜之乡当地的自来水、农田旁边的水井水,超过国家标准20倍以上。这些水已经不能喝了,只好到上游的临朐水库买水喝。硝酸盐污染将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中国进行调查的57座城市中,地下水氮超标的有46座,这些超标地下水很大程度上是过量化肥造成的。硝酸盐污染可以导致高铁血红蛋白症,婴儿畸形及癌症等疾病,对人体生命健康的危害很大。
        对地下水构成威胁的还有石油、石油化工产品及各种有机合成化学物质。有机合成化学物质则主要来源于危险废物处置场所的淋溶和渗漏。中国科学院对京津唐地区地下水有机污染物的初步调查表明,该地区地下水中有机物种类达133种。有机污染物在地下水中含量甚微,但许多有机物毒性很大,足以引起各种健康问题。有机污染物进入包气带和含水层后,不仅其残留物可以维持数十乃至上百年,长期污染环境,而且其降解中间产物亦会污染环境,某些中间产物甚至具有更大的毒性。长期饮用这种污染的地下水将可能导致氰紫症、食道癌等疾病的发生。
       
        地下水一旦受到污染,即使彻底消除其污染源,也得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使水质复原。地下水污染与地表水污染有一些明显的不同,由于污染物进入含水层,以及在含水层中运动都比较缓慢,污染往往是逐渐发生的,若不进行专门监测,很难及时发觉。发现地下水污染后,确定污染源也不像地表水那么容易。更重要的是地下水污染不易消除,排除污染源之后,地表水可以在较短时期内达到净化,但地下水已经进入含水层的污染物仍将长期产生不良影响。地下水污染,是水污染环节中最严重的一环,没有了清洁的地下水,我们的子孙后代将彻底失去生存的生命水源。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75-482872.html

上一篇:山东省科技厅组织专家现场调研弘毅生态农场
下一篇:笔者6年前呼吁有结果:山银花不能以金银花名义销售
收藏 IP: 210.73.6.*| 热度|

1 樊晓英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5: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