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高明
山东实验更坚定了甘肃会宁大山川开展生态循环农业的信心
2010-10-10 21:11
阅读:7000
标签:弘毅生态农场, 生态循环农业, 甘肃会宁

蒋高明

        最近,在兰州晨报网站上发现了下面一篇文章。对于文章介绍的情况,笔者是非常熟悉的。事情起源于2009年底,有甘肃会宁的朋友了解到我们在山东的生态循环实验,他们也要搞,并且决心很大,早早约我到会宁看看。今年1月,我利用到兰州开会的机会,到现场了解了一些情况,同行的还有兰州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的专家,是笔者约请同行的。专家们的到来,更坚定了他们的信心。自从2006年我们在山东开展生态循环农业(含有机农业)实验后,尤其弘毅生态农场的建立,对国内产生了一定影响,先后带动了山东、湖南、河南、江苏、甘肃、内蒙古等地企业、政府官员、农民以及部队等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或有机农业产业,初步显示了科技带头与示范作用。

       关于会宁之行 ,请参考我的博文: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8107

        下面是兰州晨报的报道:


[今日特稿] 会宁,生态农业合作社试验会宁生态农业合作社试验

http://gansu.gansudaily.com.cn/system/2010/04/20/011526006.shtml

作者: 本报记者 邱瑾玉 实习生 何志华

稿源: 兰州晨报  2010-04-20 12:49

  “我们的农业生产切断了生态系统循环。我们现在要做的,则是让它重新回归并利用生态系统的自然循环。”在会宁县大山川村,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员蒋高明说

  乳品代理商转型

  “会宁有句俗话,把不疼的手指头往磨眼里塞,我现在干的就是这样的活。”在去往会宁的路上,董艳荣说起自己时语态颇多自嘲。

  在2009年10月之前,他是甘肃一家乳品企业在靖远县的总代理。不过三五年的工夫,他成功地将其代理的乳品做到当地市场的龙头老大,董艳荣说:“每年轻轻松松赚个十几、二十万,这个时候正是约上三五好友到处旅游的季节。”可是眼下,董艳荣不得不丢掉以前惬意的生活,在兰州与会宁之间驾车奔波。

  这个自称“最不爱操心的人”现在却要为大山川村众联畜牧农业合作社的未来操碎心了,这次来兰州主要是购买暖气片和保温材料,这些都要安装到即将投产的牲畜的圈舍里

  被董艳荣称为“磨眼”的就是大山川村众联畜牧农业合作社,而董艳荣就是那个把手指头往里塞的人。2009年10月开始,董艳荣就成了大山川村众联畜牧农业合作社的实际召集人。

  这一切,源于2009年的一次饭局。当时大山川村村支书陈志材、村主任董永伟找他吃饭。在饭桌上,董永伟告诉董艳荣,想让他带个头出来,实现“发动一个养殖大户,带动养殖散户,大山川村共同致富。”陈志材说:“我们开始在全村范围内筛选能够带领大家搞养殖的能人。这个能人必须自己有实力,必须热心村里的集体事业,必须热心养殖业,还要懂点市场。逐条捋下来,村民董艳荣进入了村委会的视野。”

  董艳荣当时没有立即答应,表示回去仔细考虑后再答复。董艳荣说:“我粗略算了一笔账,干这个合作社至少要投入70万元,有这笔钱干点别的什么也比养牲畜强。”

  此后的一个月里,董永伟先后四次找到董艳荣,希望他能够下定决心,出来帮大山川村做成这件事情。1992年离开村子在外闯荡了近19年后,董艳荣终于被村干部说服了。

  董艳荣找到以前生意上的伙伴——正大公司的胡经理,让他出面帮自己对整个养殖场进行策划。数次接触后,董艳荣和胡经理商定要建就建成一个上规模上档次的现代化养殖场。在一块占地7000平方米的土地上,随着圈舍日渐成形,董艳荣才发现困难的时候才刚刚开始。

  原先预算的70万元资金投入已经不能够满足现在扩张规模了,箭在弦上,只有继续追加投资,到4月16日,董艳荣已经累计投资了120多万元。“照这么下去,估计200万都挡不住。”董艳荣目前投尽了自己的积蓄,另外又从银行贷款70万元,光利息一个月就是5000元。董艳荣说:“自从摊上这活,自己一宿一宿睡不着。”

艰难融入村中

  这个时候,董艳荣或许遇到了对他事业发展最有帮助的人——来自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的蒋高明研究员。蒋高明当时到兰州开会,有朋友建议去看一看会宁红军会师旧址,并帮助该县策划一下生态循环农业的事情。会宁县政府有关领导也早已发出了邀请

  2009年1月15日,蒋高明和兰州大学、甘肃农业大学、兰州晨报、时代周报的专家和记者,在会宁县畜牧局、太平镇领导陪同下来到计划进行新农村建设的现场——太平店镇大山川村实地考察。考察后,蒋高明建议他们搞一个集种植、养殖、温室大棚蔬菜,整合太阳能、生物质能的生态循环型产业基地,最终实现生态循环,打造有机农业。随行的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龙瑞军副院长给出了“红色基地、绿色产品”的定位。

  在半干旱区的黄土高原寻找一个适合的产业出路,打造绿色乃至有机品牌,无疑是非常好的思路。“蒋高明一行的到来更坚定了他们的信心,最重要的是,专家们从各自专业角度出发,完善了‘绿色’路线图,应当说,这对于我们大山川村是非常有帮助的。”董艳荣数次提起这一情节,他说以前模糊的思路现在终于清晰了

  生态农业的概念兴起于欧洲,至2000年,已有141个国家开始或已经开始发展生态农业。目前从生态农地占农业用地面积的比例来看,欧洲国家普遍较高。大多数亚洲国家的生态农地面积较小。

  蒋高明做生态农业并非赶时髦。事实是,他觉得如果中国的农业再不走上生态之路,日益贫瘠的土地将失去最后的肥力。如同许多经济活动未把环境效益计算在内,土地的效益也被农业生产长期忽略。农膜、化肥、农药、杀虫剂,使土壤由“黑”变“白”。

  眼看着养殖小区马上就要建好了,董艳荣却发现村民们对此似乎并不热心。

  和许多人对中国农民的评价一样,尽管董艳荣是从大山川村走出来的,但他也认为,这里的农民又可气又可爱。可气的是,村头村尾的人都是他的熟人,但是在动员村民们加入合作社这件事情上,大家似乎没有一点热情。可爱的是,这些农民对董艳荣的合作社又充满了好奇和希望,董艳荣需要他们帮忙的时候,村民们也会不辞劳苦地做起来。

  董艳荣认为,最困难的时候其实才刚刚开始。董艳荣说:“让他们接受生态理念的确很难。”

  事实上,到目前为止,大山川村众联畜牧农业合作社只有5名社员。他们分别是,村支书陈志材,村主任董永伟,村文书王继禹和董艳荣以及董艳荣的舅舅。

  农民建设生态合作社,在会宁大山川村不是第一个。稍早成立的会宁县牛家河生态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以推广葵花种植为主,逐步形成种植前统一购种、种植中统一培训、成熟后统一收购的模式,以增加农业收益,增强农户应对市场的能力。合作社同时贯彻生态农业理念,施农家肥,合理利用葵花盘、葵花秸秆,实现产品绿色化、资源利用循环化。

  牛家河合作社一开始也遇到了让农民接受生态理念并愿意为此做出行动的问题。参与牛家河合作社建设的甘肃环保NGO组织负责人赵中深有体会。他们的志愿者一家一家上门做工作,讲生态合作社的诸多好处,前后多次登门,最终有140多户农户加入了合作社。赵中说:“说服农民组成合作社,你就要让他们看到实际的利益。”今年初,赵中和合作社理事会成员远赴内蒙古采购葵花籽种子,每斤为当地农户节省了7元钱,大家尝到了甜头,他们才愿意跟着你干。

  让董艳荣感动的是,当时修建综合养殖小区时没有一块合适的地方,他的舅舅韩成科把连片的近10亩耕地以入社的方式全部给了董艳荣建设养殖小区。

  韩成科是大山川村小学的代课教师,最近几年工资刚涨到200元一个月。“12亩地种啥也没产量,一年下来倒挂着呢,还不如给外甥搞养殖去。”韩成科说。但是韩成科没有想到的是,此举遭到其80多岁老母亲的反对。韩成科说,那会老母亲一见他就说,“你把地入了吃啥呢?”

  董艳荣等5名合作社成员还是决定,自己先干起来,他们相信示范效应在不久后就会显示出来。

大山川村的矛盾

  宽阔的平定高速公路将大山川村拦腰分隔,一座涵洞桥把南北两片村庄勾连起来。从高速公路上望去,群山环抱之间,一片村庄高高低低,错落有致地依山而建,密布的旱柳如雨雾般灰蒙蒙地笼罩着整个村庄。

  大山川村位于会宁县东南部,距离县城35公里,属太平店镇管辖。“整个村子全部在川地,全镇就大山川村一个。”陈志材说,这或许就是大山川村名字的来历。大山川村现在有6个村民小组,370户人家,人口1730人。全村5500亩耕地全部是旱地,虽然地下水丰富,但因为土壤碱性大,如果灌溉土地则容易形成土壤板结。在这里,玉米、洋芋成为主要的经济作物,但是由于靠天吃饭的气候依赖无法改变,产量一直很低,加之近几年来,气候越来越干旱,年景差的时候,庄稼绝收已经不是这个村子里的新鲜事。

  村民董永恒一家四口人,种着十亩旱地,一年下来,也就混个吃饱。家里的主要收入依靠董永恒的泥瓦匠手艺,一年中利用农闲时节,在周边打短工挣个5000多元。像董永恒这样的家庭,如果把人工费也算进去,种的地越多就意味着赔的也越多。

  最近几年,大山川村陆续有村民开始尝试养殖业。陈志材调查后发现,村民们的猪仔成活率不到60%。陈志材分析原因是当地村民往往多购买四川的猪仔,由于长途跋涉,再加上水土不服致使猪仔死亡率高。对于一个普通农户家庭,死亡一只猪仔就至少损失数百元。猪肉价格最高的2007年下半年,猪仔的价格更是高达六七百元,在大山川村没有几个家庭可以承受如此惨重的损失。村民们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养殖热情,很快就消失殆尽。

  4月15日傍晚时分,记者来到大山川村,村民们正聚在一起,在太平店镇驻村干部和村主任的组织下开会讨论扩建村道和连片机耕的事宜。村主任董永伟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算盘,说服村民们机耕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在大山川村,土地高度分散,机耕机种很不方便。

  “种地为了吃饱,养猪为了过年,养牛为了耕田。”陈志材说,这是大山川村建村以来原始状态未曾变化的真实写照。

  显然,乡村的吸引力正在下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外出打工,留下来的多为老人、妇女以及孩子。

从不使用化肥开始

  村支书陈永材说:“许多村民都对养殖小区捏了一把汗。”

  众联畜牧农业合作社以发展秸秆畜牧业为切入点。农作物秸秆一直是困扰我国农业的大问题,解决作物秸秆目前有四种模式:一是固化,通过化学黏合制造板材;二是气化,建设秸秆气化站;三是秸秆青储,发展畜牧业;四是秸秆直燃发电。

  蒋高明认为,最经济、环保、符合资源节约循环利用的就是发展秸秆畜牧业。他们的做法是,将秸秆通过一定的技术处理后,通过牛羊使其“过腹还田”。就是将新鲜的玉米秸秆粉碎后,向散发着香甜味的碎秸秆上泼洒生物菌种,打捆包装后,作为牛饲料。牛羊粪便既可作为有机肥料,直接还田培肥地力,也可作为发展沼气的原料,节约煤炭资源消耗,减轻环境污染。“秸秆—肉牛—沼气—农田”是一个生态链。董艳荣想让村民们种植蔬菜大棚,养殖小区无偿提供有机肥料,将来通过无污染的有机蔬菜销售实现村民共同富裕。

  董艳荣的看法在村民董永恒那里却成了无法逾越的鸿沟。一般情况下,建一座蔬菜大棚,投资大概2万余元。董永恒说:“蔬菜大棚我从来没搞过,一怕没有技术,二怕没有经验,我这样的家庭就二三万元的家底,折腾完了,连退路都没有了。”董永恒的想法代表了绝大多数持观望态度的村民。

  “我们家六口人,收入主要通过瓜果种植、葵花种植和外出务工。去年种植了4亩葵花,共收获1130斤葵花子,收入3390元。去年这4亩地种的是玉米,用来食用和喂牲口,没有现金收入。明年准备扩大面积,种植11亩种葵花,希望通过合作社降低买种子的成本,增加葵花收入。”尝到甜头的刘家河合作社社员董阔现在对合作社充满了信心。

  蒋高明的研究认为,中国化肥使用中既存在总量的70%都未能进入农产品而白白浪费的现象,也存在农业生产方式中严重的化肥施用过量现象,而生态农业概念能够将中国农业长期以来的“高投入、高产出、高污染”改为“低投入、高产出、无污染”。

  “今年初,合作社种植了1200亩葵花,其中有一部分面积完全不用化肥。”理事长王兴明说。他家预留了五分地用来做实验,全合作社的面积达到了6亩多。王兴明说:“选地要求很高,必须是连续三年内没有使用过化肥的土地才可以。”

  村支书陈永材说:“农民就是刨地吃饭,只有看到效益了,觉得好了,才会模仿,但是他们没有超前意识,只重眼前利益。”也许,未来大山川村的生态合作社一样会让人充满期待。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蒋高明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75-371925.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1
推荐人: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3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