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高明
似在笔者这样年龄的人都清楚地记着:32年前,当中国还没有大规模进行经济建设的时候,那个时候天蓝、水绿、空气好,小河里的水捧起来就能喝;河道两旁是银色的沙滩;农田里没有呛人的农药、除草剂;池塘里有鱼虾,有荷花,夏天蛙鸣一片;多样化的森林随处可见,农村有大树老树甚至古树。当年,中国老百姓完全可以拍着胸脯说:“污染是资本主义的专利”。
那个时候,我们的大学教科书上介绍环境污染或者环境公害时,都是用国外的例子。1985年,我从山东大学生物系植物专业毕业,考入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所在的研究组叫环境保护组。组长是黄银晓副研究员(那个时候的副研究员也是很厉害的,相当于现在的博导吧),也是我的导师。我的研究方向是城市生态学,研究环境污染对植物的影响。当时能够查的参考资料是中国科学院沈阳林业土壤研究所(现更名为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编辑的《生态学译丛》,上面大量发表介绍国外环境污染与防治方面的文章。译丛,顾名思义就是翻译国外的文章,人家研究环境污染对植物、动物、水体、土壤甚至人体健康的影响,但中国科学家不知道如何研究,因为我们没有环境污染问题,当时的环境污染是很轻的。找不到真的研究对象,就模拟气体污染排放,将二氧化硫、氯化氢,氯气,氟化氢等等工业废气,通入特殊的装置里,观察植物受害的症状。后来《生态学译丛》演变成了一级学报《应用生态学报》,这是后话了。
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的概念刚在学术圈中出现,国人是比较陌生的。因此,我们的环保组很吃香,中国科学院专门批给我们一辆212北京吉普车,这在当时是所长的待遇,还拨专款成了了污染分析实验室,测定重金属的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是用宝贵的外汇购买的,仪器有专门人看管,地下铺的是实木地板,这在困难时期的上世纪70年代末都是非常奢侈的。
专家们还能够到中南海取样,开一张“此致,革命敬礼”的介绍信,是没有人来收门票的。据说江青很关心环境,问科学家什么样的植物可以抵抗污染,吸收污染物,好在中南海种植。后来,“四人帮”倒台了,有人将这一条翻出来,扣在江青头上,说江青怕死,还编成了相声加以嘲讽。
笔者在2004年写文章,总结全球的“十大环境污染事件”,用的也都是发生在国外的污染事件。这“十大污染事件”分别是:1930年马斯河谷烟雾事件;1943年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1948年美国多诺拉烟雾事件;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1961年日本四日市哮喘病事件;1953~1956年日本熊水本县俣病事件;1955~1972年日本富山痛痛病事件;1968年日本爱知米糠油事件;1984年博帕尔事件;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污染事件。这个列表,今天在百度百科上可以查到。其实,该说法的最早出处是笔者于1994年在林金安主编的《植物科学综论》上,撰写的的文章《植物对大气污染生物指示与监测研究-回顾、进展与展望》,该书由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出版。介绍全球污染事件,是写文章的引子,写那篇文章的目的是重点介绍植物对环境污染的响应,是一篇综述性学术论文。当然,我也是在文献中查找有关资料的,能够找到的污染事件都发生在资本主义国家。将切尔诺贝利核污染事件列入 “全球十大污染事件”之一,过去的文献中很少这样写,我是第一个这么介绍的,因为前苏联并不是资本主义国家。
传统的全球“十大污染事件”,基本发生在美国、英国、日本、比利时这样的资本主义国家。而今,再这些国家已经见不到类似的环境污染事件了。“十大污染事件”都成为了历史,这次该轮到我们了。中国生态环境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发生了严重的退化,突出表现在环境污染的严重性上。许多污染事件的严重程度已超过教科书上提到了全球“十大污染事件”,如松花江污染事件、太湖蓝藻爆发事件、盐城饮用水污染事件、陕西凤翔儿童血铅事件,等等,只是中国的学者没有勇气将这些材料写在教科书里去。
那么,中国环境污染到什么程度了呢?让我们来看看下面一组数据:
2007年,我国查明的各类源头废水排放总量2092.8亿吨,废气排放总量637203.7亿立方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化学需氧量3028.9万吨,氨氮172.9万吨,石油类78.2万吨,重金属(镉、铬、砷、汞、铅,下同)0.09万吨,总磷42.3万吨,总氮472.9万吨;二氧化硫2320万吨,烟尘1166.6万吨,氮氧化物1797.7万吨。
其中,浙江、广东、江苏、山东和河北省工业污染源数量居前5位,分别占全国工业源总数的19.9%、17.1% 、11.8%、6.1%和5.1%。在产生严重工业污染的行业中,全国有非金属矿物制品18.4家、通用设备制造污染源14万家、金属制品12.3万家、纺织业10.7万家、塑料制品业8.8万家、农副食品加工业8.3万家、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8.2万家。
工业废水中主要污染物产生量:化学需氧量3145.35万吨,氨氮201.67万吨,石油类54.15万吨,挥发酚12.38万吨,重金属2.43万吨。
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38.5亿吨,综合利用量18亿吨(其中综合利用往年贮存量2124.44万吨),处置量4.41亿吨(其中处置往年贮存量1964万吨),2007年贮存量15.99亿吨(其中符合环保要求贮存量12.11亿吨),倾倒丢弃量4914.87万吨。
农业源中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流失)量:化学需氧量1324.09万吨,总氮270.46万吨,总磷28.47万吨,铜2452.09吨,锌4862.58吨。种植业总氮流失量159.78万吨,其中:地表径流流失量32.01万吨,地下淋溶流失量20.74万吨,基础流失量107万吨;总磷流失量10.87万吨。种植业地膜残留量12.1万吨。
上述数据节录自2010年2月6日新版的《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这个报告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联合公布,可谓数据之权威。然而,从这些枯燥的数据中,我们依然不能了解我国生态环境的“庐山真面目”。因为,毕竟统计数据有不全的的地方,甚至一些数据,还会有失真的地方。
上述普查的标准时点为2007年12月31日,时期为2007年度。普查对象是我国境内排放污染物的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和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普查内容包括各类污染源的基本情况、主要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数量、污染治理情况等。从这些普查的结果我们隐约地读出:从工厂烟筒、排污口、矿山、城市消费场所、养殖场、果园乃至农田排除来的各类污染物,已经使得当年我们的“碧水蓝天”成为奢望了。
“经济发展了,环境污染了,道德下降了”。这就是过去三十多年来,我们片面强调GDP付出的惨重代价。
相关专题:环境问题思辨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蒋高明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75-362445.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