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高明
本文于2010年8月28日发表于《新京报》,发表时有删节
最近,卫生部通报了“国内某品牌乳粉疑致儿童性早熟”调查结果,结果称武汉3女婴幼儿乳房早发育与乳粉无关。目前市场上抽检的该品牌乳粉和其他婴幼儿乳粉,激素含量都没有异常,只检测出了内源性性激素。即使如此,面对各地不断暴露出来的儿童性早熟问题,我们也不能对问题的严重性掉以轻心。
这些年来,人们对于食品安全问题几乎到了谈虎色变的程度。让人不能接受的是,儿童成了食品安全的最大受害者。几年来,许多事件跟奶粉有关,因营养严重不足的奶粉,造成了“大头娃娃”事件;而人工合成的三聚氰胺,造成儿童严重疾病甚至死亡;且三聚氰胺“问题奶粉”销售曾数次“东山再起”。这次女婴性早熟事件,与食品安全真的没有直接关系吗?
性早熟对儿童发育造成严重危害,突出表现在孩子的最终身高低于正常值,大多都低于150厘米;其次是孩子的智商低于普通儿童。曾在全国进行性早熟调查的浙江某医院,对84名“性早熟”儿童与60名正常儿童进行智商测验,两者总智商之比为103比97。不仅如此,“性早熟”儿童成人后,患乳腺癌、宫颈癌、前列腺癌等性腺癌症的几率远远高于正常儿童。目前,我国城市儿童性早熟概率是4~7%,超过农村儿童2~5个百分点。儿童性早熟是个严肃的社会问题,我们必须正视这个问题。
究其原因,儿童性早熟与儿童的饮食习惯和食物来源有关。去年9月,笔者曾撰文分析,儿童性早熟除了专家们解释的“家长过早对儿童普及生理知识、接触成人用品”外,食品中含有大量激素、添加剂,对儿童进补各种营养,以及流行快餐食品等,才是造成儿童性早熟的真正元凶。当前,饲养的动物们就表现为明显的“早熟”:鸡由原来的1年多缩短到45天;鸭、鹅等“寿命”缩短到28天。动物“早熟”就是各种激素、添加剂的“功劳”。那些出现性早熟的儿童,往往是喜欢吃鸡、海鲜等含有激素食品的。北京某6岁女童患者,平时特别喜欢吃鸡翅膀,殊不知给鸡打疫苗、打催熟剂就是通过鸡翅膀注射。
激素属于药物,而牛奶作为食品,奶粉中是否允许含有激素?早先,卫生部的意见是一点激素也不应该有的,如新近制定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乳粉》中,就没有关于雌激素的检测项目。而这次检测,就分析出了雌激素,如雌激素和孕激素的检出值分别为0.2-2.3μg/kg和13-72μg/kg。报告声称,检测出来的性激素是内源性的,这些激素难道都是奶牛自己制造的吗?
现代牛奶中的雌激素,包括内源性雌激素和外源性雌激素。前者是奶牛本身产生的雌激素,而后者是让“奶牛发情和泌乳”,人为注射的雌激素。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人们严重改变了动物的生长习性,牛奶生产要借助于药物已成为行业公开的秘密。从某动物药品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兽药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一些添加雌激素的“身影”。为了刺激奶牛泌乳器官发育,让不孕奶牛恢复泌乳功能,治疗牛乳房发育不良等,他们出售的药物里面,就含有黄体酮、苯甲酸雌二醇、利血平等。这些药物为针剂,是直接给乳牛注射的。在那些严重违背动物生长发育规律行为中,所增加的雌性激素,是不可能不进入食物链的。
其实,动物们对注射人工激素也是非常“不情愿”的。为避免母牛反抗,兽药说明书上介绍到,用药期间,奶牛如发生明显的抑郁症状,应立即减量或停药;用药后,乳房开始胀大时,需每天按摩乳房2~3次,每次3~5分钟。从这些介绍看,那些严重违背自然规律的养殖模式恰是造成儿童“性早熟”的终极原因。
在养殖过程中,人们给母牛注射的是雌性激素(黄体酮、苯甲酸雌二醇),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外源激素进入食物链,一两次食用可能没有问题,长期食用就可能出现问题。不能简单地将女婴性早熟问题归结为“误诊”或找其他原因,或什么“假性性早熟”,还应当从源头上找原因。
奶粉质量关乎儿童的健康,孩子的一生,家庭和社会的稳定,对出现的问题要寻找真正的原因,不能用一些数据简单地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其实,奶粉中暴露出的问题是全球性的,是人类严重违背动物性规律造成的。有人说,国外的奶粉好,多花钱买国外的产品就可放心了,据说国内大的奶业公司都从国外进口奶粉。殊不知,国外劳动力成本高,为了增加产量,一些人工激素照样是添加的,且很多发明都是来自国外的:瘦肉精、疯牛病、禽流感、猪流感等,都是西方发明的大规模集约化养殖模式造成的后果。如果不从源头上找原因,盲目崇拜国外产品,同样是不科学的态度。
早日摆脱儿童“性早熟”魔影,正确的出路是恢复符合自然规律的养殖模式,在健康的环境下生产食品;初为人母的妈妈要主动采取母乳喂养方式;质量检查部门严把食品安全关,早日还老百姓一个健康安全的饮食环境。而要真正避免儿童性早熟问题,必须从源头杜绝人工激素添加,控制饲料添加剂用量。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蒋高明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75-356955.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