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高明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蒋高明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从事植物生态学研究

博文

"三北防护林"为什么不能阻挡沙尘暴? 精选

已有 7738 次阅读 2007-6-12 00:28 |个人分类:自然与社会|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三北防护林"为什么不能阻挡沙尘暴?
蒋高明

        中国"三北防护林"由来以久。50年代末,中央最高领导就指示,要使我们祖国的河山绿化起来,要达到园林化,到处都很美丽,自然面貌要改变过来。1964年,上述指示有更加明确为:林业要以营林为基础。造林要把重点放在水土流失、风沙危害严重的地区,有阵地,有重点,有步骤的前进。新中国领导第一代集体,用诗人的热情和革命家的激情,为三北地区的生态建设指明了奋斗方向,促使了"三北"工程立项上马。殊不知,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地区让森林成活是相当困难的。
        文化大革命前夕,原林业部领导同志深入沙区、山区调查研究,形成了在我国西北、华北和东北西部干旱、风沙危害、水土流失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工程的构想。由于十年动乱,这个构想未能实施。"四人帮"倒台后,国家林业总局又组织一大批干部深入三北地区,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在此基础上组织编制了《三北工程计划任务书和建设规划》。
        1978年11月3日,国家计划委员会批准《西北、华北、东北防护林体系建设计划任务书》。同年11月25日,国务院批准《关于在西北、华北、东北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重点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的规划》,并强调指出:"我国西北、华北及东北西部,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木料、燃料、肥料、饲料俱缺,农业生产低而不稳。大力造林种草,特别是有计划地营造带、片、网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是改变这一地区农牧业生产条件的一项重大战略措施"。要求有关省(区),采取有力措施,按期完成防护林建设规划规定的各项任务。从此,"三北防护林"工程正式启动实施。
        "三北防护林"工程范围东起黑龙江省宾县,西至新疆的乌孜别里山口,北抵国界线,南沿天津、汾河、渭河、洮河下游、布尔汗布达山、喀喇昆仑山,东西长4480公里,南北宽560-1460公里,地理坐标从东经73°26′至127°50′,北纬33°30′到50°12′。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山西、河北、北京、天津、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51个县(旗、市、区)。工程建设总面积406.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42.4%。
        "三北"工程规划造林35.08万平方公里,其中人工造林26.37万平方公里,占总任务的75%;飞播造林1.11万平方公里,占3%;封山封沙育林7.59万平方公里,占22%。四旁植树52.4亿株。该蓝图如能实现,则无论在规模和效益上,均超过国外三个世界级造林工程,无疑是全球最大的"人工生态工程"。2003年底,世界吉尼斯记录总部认定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植树造林工程"。
        该宏伟工程计划从1978年开始,到2050年结束,历时73年,分三个阶段、八期工程进行建设。1978-2000年为第一阶段,又分三期工程,1978-1985年为一期工程,1986-1995年为二期工程,1996-2000年为三期工程;   2001-2020年为第二阶段,再分为两期工程:2001-2010年为四期工程,2011-2020年为五期工程;2021-2050年为第三阶段,分三期工程:2021-2030年为六期工程,2031-2040年为七期工程,2041-2050年为八期工程。因此,目前正在实施的"三北防护林"工程为第二阶段的四期工程。
        项目实施28年来,"三北防护林"在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改善环境,促进农林牧副业全面发展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据林业部门称,作为三北工程重点治理地区的毛乌素、科尔沁两大沙地,通过20多年的建设,植被覆盖率已分别达到15%和20%以上,已基本结束了"沙进人退"的历史,进入全面改造和合理利用沙区资源,发展生态农业的新阶段。不少地方出现了人进沙退,环境改善,经济发展,群众脱贫致富的可喜景象。其中科尔沁沙地,在全国沙漠化土地不断扩展的情况下,却实现了沙漠化土地的逆转。
        然而,三北防护林体系是在"三北"这一特定地区,即自然条件严酷,灾害频繁,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和群众生活贫困的特定条件下进行规划和建设的,由于历史上从没有过大面积的森林,依靠人工努力"造林"很难实现它的既定目标。包括国外的几大林业工程在内,我们说它"造林",就是说原来没有分布森林,或者至少最近几千年来无森林的地方,用人力将森林种植回来。有没有成功的例子?有的,笔者在河北沽源县、张北县、内蒙古多伦县的确发现了一些成片的林子,是人工种植的结果。但是,这些林子相对于广大的草原背景来讲,只是"一小撮",甚至在地图上是没有办法标注上去的。"三北"工程横跨内蒙古全境,全部内蒙古自治区的森林覆盖率只有5%左右,且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东部林区,不造林那里也原来就有森林。而辽阔的草原上除了局部地段(沙地、高海拔的山地阴坡、河流两岸)有零星的树林外,草原是基本无树的(国家林业部门将“灌木”列为森林,这是另外一个话题),如锡林郭勒盟自建国以来的森林覆盖率只有0.87%,且森林的主要贡献来自浑善达克沙地。可见,"三北"工程要将草原"覆盖"15%的森林,其中来自人工建造的森林贡献率为10%,是注定无法实现的。
        2003年春天,我们在沙尘暴最严重的春季进行了现场观察,发现沙尘暴到来时,那杨树林里的沙子照样在流动。林子外面的能见度在5米以下,而灌木和草层覆盖较好的地段,能见度在200米之上。森林阻挡沙尘暴的作用可见一斑。即便那1%的林地把土壤像铁钉一样固定住了,但99%的土都松动了,这"1%"还能起什么作用?更何况这些树木固沙的作用远不如草和灌木,但人类为此花费的金钱却远远超过恢复草原所付出的代价。
        可见,这个被誉为中国的"绿色长城",中国用了数百亿资金来构筑的"绿色长城",相对于巨额的投资来讲,真正的收效是不大的。由于"三北"地区气候恶劣,天然分布的植物是小草与耐旱和风沙的灌木,小草选择雨热同期、且无风的夏季生长三四个月,不会受到晚秋、冬季和早春恶劣气候(严寒、酷风、干旱)的影响;当地灌木也有适应这种环境的能力。高大的乔木要生存必须得度过"寒、旱、风"这三关,在木本植物方面,自然界选择的是灌木而非乔木。在草原、黄土高原、高寒高原上人工种植乔木,人们观察到只有杨树等少数物种能够相对适应(尽管有些长成了“小老头树”),因此,为了完成造林目标,只好造以杨树为主的纯林。但是,纯林在虫害面前不堪一击,发生虫害时,一倒一大片。仅小小的天牛就将宁夏20年的建设成果--几十亿株杨树毁于一旦。绵延上千里的防护林,现在已经是坍塌的"绿色长城"。这些惨痛的教训足以说明,大范围植树,尤其违背自然规律的造林是得不偿失的。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75-3100.html

上一篇:林草之争实质在哪里?
下一篇:大树进城殃及风景区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5 04: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