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高明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蒋高明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从事植物生态学研究

博文

出版界应带头拒绝白色污染

已有 5791 次阅读 2009-7-3 11:11 |个人分类:环保呐喊|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环境保护, 白色污染, 出版业, POPs

蒋高明

 本文2009年7月3日发表于《科学时报》周末评论版

  前不久,笔者接到国内某著名出版社寄来的图书。该书针对2008年中国境内发生的重大环保事件进行回顾和分析,并介绍了国家在环境保护方面所做的努力。出版这样一本好书的目的旨在唤醒国人的环保意识。然而,遗憾的是,该书在出售时,每本书外却笼罩了一层毫无意义的塑料包装膜。既增加了白色污染,还增加了拆装的麻烦。
  
  目前中国出版界,乃至学术界,为追求所谓的豪华奢侈,图书杂志塑封或塑料膜包装成风。除此之外,光盘、磁带等电子影像制品外也多封了一层塑料膜。甚至还有些出版社或杂志社,向订户邮寄杂志或图书时,使用的也是无法降解的塑料信封。
  
  出版业之外,消费行业“塑封”现象更是触目惊心。扑克、香烟、药品、玩具、甚至袜子、化妆品等等都毫无例外地实行“白色”包装。酒店里的一次性牙刷、梳子、拖鞋、肥皂、浴帽等都大量使用塑料膜包装。飞机上,乘客吃一顿饭后,就留下来一堆不可降解的塑料制品。汽车修理行业,修理厂为了取悦顾客“上帝”,竟然使用大面积的塑料膜包住车座,仅使用一次就扔到垃圾堆。桶装矿泉水的水桶外依然笼罩一层塑料膜,就连农民种地也广泛使用塑料膜,且有愈演愈烈之势,政府竟鼓励这一做法。白色污染充斥了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如我们不果断采取禁塑措施,我们的生存空间将会被自己制造的塑料垃圾所覆盖,严重影响到我们的身体健康。
  
  再以餐饮业造成的白色污染为例。笔者将某次就餐后所有塑料膜带回实验室,用千分之一天平称重,其结果是:消毒餐具外包膜1.374克;筷子膜0.169克;餐巾纸外包装膜1.785克;内包装(湿巾)膜0.988克,总重4.316克。如果10人就餐,一桌饭下来产生白色垃圾43克之多。北京有大小餐馆4.1万家,以平均每天百人次就餐计算,则每年产生的塑料垃圾高达6.45吨,这里还不包括一次性餐桌塑料布和发泡塑料餐盒造成的白色污染在内。北京生活垃圾中,废弃塑料约占3%,每年总量约为14万吨,其中餐馆产生的白色垃圾就占46%。
  
  尽管中国政府制定了严格的措施,如控制城市超市和商场使用一次性塑料袋,但县级以下地区依然没有禁止塑料袋使用。在农贸市场、集市上,塑料袋照样大行其道,且使用是再生的塑料袋,造成的环境污染更大。
  
  因自然界没有微生物能够降解塑料袋,目前对塑料膜和塑料袋的处理,一是再生使用,二是焚烧,三是掩埋。焚烧塑料膜会释放出多种有害化学气体,其中以二恶英毒性最大。它们在自然界中滞留时间很长,毒性极强,并可通过呼吸和食物链进入人体,导致生殖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等中毒、癌变或畸形,甚至死亡。2004年正式生效的《斯德哥尔摩公约》,把六氯代苯等化合物列为首批对人类危害极大的持久性化合物,在世界范围内禁用或严格限用,这些禁限物质中就包括焚烧塑料膜产生的二恶英。但前两者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后者则在长期填埋过程中污染地下水。制造塑料袋消耗许多化石资源,排放很多温室气体。签于此,一些发达国家的公民自觉抵制塑料袋这一严重的白色污染制品。
  
  最新数据现实,目前中国城乡癌症死亡率较30年前增加了80%以上;每4-5个死亡的人中,就有一个是死于癌症;中国每年因癌症死亡的人口接近200万人。癌症死亡率的上升说明我们生存的环境在变差,污染物在增多,其中,很可能就有燃烧塑料膜形成的污染物在内。燃烧塑料制品形成的二恶英是世界上公认的恶性致癌物,面对如此恶劣的致癌物,最明智的办法就是减少乃至逐步告别塑料膜使用。
  
  出版行业是传播文化、知识、理念、时尚的产业,环境保护理念尤其值得宣传。除宣传外,在具体细节上做到不污染环境或少污染环境,出版人更应带个好头。从这一立场出发,追逐毫无意义的奢侈消费,迎合大众庸俗需求,大量使用没有任何用途的塑料包装膜,就应当果断停止。除此之外,那些时尚类的出版刊物,还具有引领社会消费的特殊功能,可以利用这一优势,大力宣传一些名人、要人绿色消费行为,逐步让老百姓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减少乃至告别白色污染,完全是举手之劳。环境保护,必须从小事做起。
  
  建议中国政府按照新颁布的《循环法》要求,在一些生产或消费环节上,停止奢侈性的塑料膜生产和消费;停止一些地下作坊制作劣质塑料制品;禁止出版、餐饮、酒店、汽车修理行业等奢侈性的塑料膜(袋)使用,以法律手段严格抵制白色污染,还老百姓一个健康优美的环境。
  



环境问题思辨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75-241679.html

上一篇:日本乡村与农业之印象(附随想)
下一篇:明代广东农村的“桑基鱼塘”
收藏 IP: .*| 热度|

6 刘玉平 王号 陈国文 苗元华 王力 曹世雄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 06: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