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高明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蒋高明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从事植物生态学研究

博文

笔者针对万里大造林的早期质疑声音

已有 5783 次阅读 2008-4-7 00:18 |个人分类:建言新农村|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笔者针对万里大造林的早期质疑声音

蒋高明

    热闹了几年的“万里大造林”和它的“姊妹”工程“亿霖木业集团”造林工程一样,现在都成了地地道道的骗局。几年来万里大造林上当人数多达近两万人,非法集资13亿元;“亿霖”功绩也不菲,非法集资达16亿万。对于“万里大造林”,笔者早在2004年就提出了质疑,可惜没有人理会。记得当年9月份,笔者在北京工业大学附属中学为学生们做科普报告,负责接待笔者的生物教师的父亲也购买了10万元的“万里大造林”造林土地,我当时就告诉中学老师,迅速去“退货”,追回一半也能减少损失。不知道他们有没有成功追回。今天看来,当时在众多明星和中央电视台广告下(两个广告词都很高调,前者“万里大造林,利国又利民”;后者“植树造林,首选亿霖”),人们是不会理会我们的意见的。当有人告知“万里大造林”总负责人陈相贵笔者的反对声音时,他还比较客气地称笔者“那是个书呆子”,对我们的质疑完全是不屑一顾的。可是书呆子就爱认个死理,今天再将《中国消费报》记者任震宇采访笔者的文章《专家担忧:万里大造林潜藏生态风险》(发表于2004年113)转贴在这里,希望大家今后擦亮眼镜,少上那些能忽悠人的当。毕竟相信科学才能够增加点判断力的。

  以下是原文:

一个多月以来,包括本报在内的多家媒体对万里大造林公司投资造林“零风险”的宣传,提出了诸多质疑(详见本报9月15日A1版《万里大造林“零风险”听着有点玄》一文及10月22日A1版《给万里大造林广告再挤挤水》一文,如右图所示)。本报记者在进一步采访中了解到,有关专家对目前愈演愈烈的合作造林现象表示担忧,认为没有经过科学论证的大规模、商业性的人工造林活动存在生态风险。
 
杨树不适合在科尔沁种植
 
蒋高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员,他曾利用“封育沙地,自然恢复”的方法改造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众所周知,植树造林不仅是为获得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当本报记者就万里大造林公司在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地区进行大规模人工造林活动能否改善当地生态环境的问题采访蒋高明时,他的回答是这样的:“并不是说造林就等于改善生态环境,就可以获得所谓的生态效益,人工造林活动必须要经过缜密的科学论证。”
 
蒋高明认为,人工造林实际上是人类改造自然的一种活动,所以,在什么地方造林,是种草、种灌木还是乔木,应该采用什么树种,造林规模多大较为适宜,采用什么方法种树等,都要经过严格科学论证后再进行。科尔沁地区土质属于沙地,年降水量在400毫米左右,当地原生植被是草、灌木还有一些榆树。由于受地理、气候、土质等因素的影响,在这类沙地上草很容易生长,树却很难长。他认为,与其花大量的钱在沙地上种植那些不适合环境、总也长不大的杨树等外来树种,还不如花少量的钱保护原本就在当地生长的榆树,采用自然恢复的办法,恢复原有植被,改善生态环境。
 
造林基地水源状况不乐观
 
万里大造林公司公布的造林基地分布图上标明,已经销售完和正在销售的位于内蒙古地区的林地大约在130万亩左右,规划中的造林基地尚有1150万亩。这些已经开始销售的林地基本上都位于科尔沁地区,分布于通辽市的开鲁县(6号、7号基地)、科左中旗(3号基地)、科左后旗甘旗卡镇(4号基地)、科左后旗常胜镇(20号基地)、赤峰市的阿鲁科尔沁旗(11号、12号基地)。
 
记者在一份介绍内蒙古通辽市自然资源的材料上看到,该市大部分地区的年降水量在350毫米至450毫米之间,其中开鲁县、科左中旗西部、扎鲁特旗南部、奈曼旗北部是该市降水量最少的地区,年降水量在350毫米以下;而科左中旗东部、奈曼旗南部及库伦旗、科左后旗大部的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上。
 
通辽市气象局今年5月11日发布的《通辽气象工作信息》(第5期)中说,“今年3~4月,通辽市降水量极少,遇到了历史上少见的干旱,且旱情持续发展,对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都造成了一定影响。科左后旗政府所在地甘旗卡镇降水量只有1.5毫米,旱情已严重影响今年的春播生产”。记者注意到,这段时间正是万里大造林公司进行春季造林的时间,甘旗卡镇是4号造林基地所在地。
 
通辽市是地表水和地下水相对贫乏的地区。当地水文局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03年,通辽市水资源总量比往年总量平均值减少了51%。这样的自然环境适宜大规模人工造林吗?国家林业局植树造林司的一位工作人员对本报记者表示,内蒙古地区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比较适合植草和种植灌木,除东部一些地区外,并不适合大规模种植杨树之类的乔木。
 
盲目造林也会破坏生态环境
 
由于当地年降水量比较少,为了树木能够成活,万里大造林公司在宣传中承诺,将大量采用打机井的方式以保证树林能够得到足够灌溉。对此,蒋高明提出了异议。他告诉记者,使用机井灌溉将消耗大量的地下水源,会出现这样的问题,首先是造成土地的盐碱化;其次是地下水出现“漏斗效应”,即大量抽取地下水将使得附近的地下水都被抽取过来,造成附近自然生长的原生植被因为缺乏地下水而死亡,破坏了当地的原生生态环境。“而且,我们现在把地下水消耗完了,子孙后代怎么办?这都是需要考虑的。”蒋高明忧心忡忡地说。
 
在万里大造林公司网站上记者看到,该公司在科尔沁地区大量使用了机械化设备进行造林,称“一天一台机器能造林150~200亩”。蒋高明认为这种做法不妥,因为大量机械设备的使用将对该地区的原生植被造成破坏,尤其是使用链轨拖拉机,对地面植被的破坏将更加严重。而被机械设备破坏的地表层,在风蚀的作用下将逐渐退化,会成为风沙源。
 
“从目前的情况看,造林公司的造林行动多是商业经营性质的,但造林绝不能只考虑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才应该是第一位的,所以造林行动一定要经过科学论证。否则的话,造林也会破坏生态环境。”蒋高明对记者说。
 
国家林业局植树造林司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造林规划工作目前是由各级地方政府林业部门负责的,以保证人工造林的科学性。万里大造林公司的大规模造林活动是否经过了科学论证?是否符合当地有关部门的规划?11月1日,记者电话联系通辽市林业局办公室、种苗站及科尔沁林业局等,对方均表示不了解相关情况。记者查阅万里大造林公司的宣传资料及网站,也没有得到相关信息。
关于万里大造林的最新报道见《人民网》(env.people.com.cn/GB/7079358.html)
 


环境问题思辨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75-20780.html

上一篇:New thinking on “new villages”
下一篇: 科学常识缺失酿成亿霖灾祸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2 06: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