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高明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蒋高明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从事植物生态学研究

博文

漫谈食品添加剂连载之四:警惕非法添加剂

已有 3885 次阅读 2018-1-13 07:36 |个人分类:自然与社会|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漫谈食品添加剂连载之四:警惕非法添加剂

蒋高明

非法添加物和食品添加剂是两类不同的概念。2011年4月,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行为切实加强食品添加剂监管的通知》,要求规范食品添加剂生产使用;严禁使用非食用物质生产复配食品添加剂,不得购入标识不规范、来源不明的食品添加剂,严肃查处超范围、超限量等滥用食品添加剂的行为。对非法添加行为性质恶劣,对群众身体健康危害大,涉嫌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等犯罪,依照法律要受到刑事追究,造成严重后果的,直至判处死刑。卫生部、农业部等有关部门在分次分批公布的了151种食品和饲料中非法添加名单。按照最新规定,下列物质不能出现在食品中,违法添加就属于犯罪行为。

吊白块(腐竹、粉丝、面粉)(非法添加对象,下同)、苏丹红(辣椒粉、辣椒酱、鸡蛋、鸭蛋)、王金黄(块黄)、蛋白精(三聚氰胺)、硼酸与硼砂、硫氰酸钠、玫瑰红B、美术绿、碱性嫩黄、工业用甲醛(白菜运输)、工业用火碱(海参、鱿鱼等干水产品、生鲜乳)、一氧化碳、硫化钠味精、工业硫磺(白砂糖、辣椒、蜜饯、银耳、龙眼、胡萝卜、姜等)、工业染料(小米、玉米粉、熟肉制品等)、罂粟壳、革皮水解物、溴酸钾(面粉)、β-内酰胺酶、富马酸二甲酯、废弃食用油脂(地沟油)、工业用矿物油(陈化大米)、工业明胶(冰淇淋、肉皮冻等)、工业酒精(勾兑假酒)、敌敌畏(火腿、鱼干、咸鱼等)、毛发水酱油、工业用乙酸(食醋勾兑)、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类药物(盐酸克伦特罗,莱克多巴胺等喂养或加工牛羊肉及肝脏)、硝基呋喃类药物(猪肉、禽肉、动物性水产品)、玉米赤霉醇(牛羊肉及肝脏、牛奶、抗生素残渣猪肉、镇静剂猪肉)、荧光增白物质(双孢蘑菇、金针菇、白灵菇、面粉)、工业氯化镁(木耳)、磷化铝(木耳、馅料原料漂白剂焙烤食品)、酸性橙Ⅱ(黄鱼、鲍汁、腌卤肉制品、红壳瓜子、辣椒面和豆瓣酱等)、氯霉素(水产品、肉制品、猪肠衣、蜂蜜、喹诺酮类麻辣烫类)、水玻璃(面制品)、孔雀石绿(鱼类)、乌洛托品(腐竹、米线等)、五氯酚钠(河蟹)、喹乙醇(水产养殖饲料)、碱性黄(大黄鱼)、磺胺二甲嘧啶(叉烧肉类)、敌百虫(腌制食品)等。

在上述151种中,选择市场上常见或媒体爆光的非法添加剂及其危害介绍如下:

吊白块 甲醛亚硫酸氢钠,也叫吊白粉,化学式为NaHSO2·CH2O·2H2O。由锌粉与二氧化硫反应生成低亚硫酸等,再与甲醛作用后,在真空蒸发器浓缩,凝结成块而制得。呈白色块状或结晶性粉状,溶于水。常温时较稳定,在高温时可分解亚硫酸,有强还原性,因而具有漂白作用。它可使人发热头疼,乏力,食欲减退等。一次性食用剂量达到10g就会有生命危险。主要用在印染工业中作为拢染剂和还原剂,它的漂白,防腐效果更明显,用在食物加工是非法的。

瘦肉精 正式名称是盐酸克仑特罗,简称克仑特罗,又名克喘素、氨哮素、氨必妥、氨双氯喘通。为白色结晶状粉末,味略苦。瘦肉精是一类药物的统称,主要是肾上腺类、β激动剂、β-兴奋剂(β-agonist),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等疾病。大剂量用在饲料中可以促进猪的增长,减少脂肪含量,提高瘦肉率,但食用含有瘦肉精的猪肉对人体有害:急性中毒有心悸,面颈、四肢肌肉颤动,甚至不能站立,头晕,头痛,乏力,恶心,呕吐等症状。。瘦肉精在我国已经禁用,中国农业部1997年发文禁止瘦肉精在饲料和畜牧生产中使用;2001年12月,农业部分别下发文件禁止食品动物禁止使用β激动剂类药物作为饲料添加剂;商务部自2009年12月9日起,禁止进出口莱克多巴胺和盐酸莱克多巴胺 。

三聚氰胺 三聚氰胺,俗称密胺、蛋白精,全称为1,3,5-三嗪-2,4,6-三胺,是一种三嗪类含氮杂环有机化合物,被用作化工原料。它是白色单斜晶体,几乎无味,微溶于水(3.1g/L常温),可溶于甲醇、甲醛、乙酸、热乙二醇、甘油、吡啶等,不溶于丙酮、醚类、对身体有害,不可用于食品加工或食品添加物。2017年10月27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公布的致癌物清单初步整理参考,三聚氰胺在2B类致癌物清单中。2008年,很多食用三鹿集团生产的奶粉的婴儿被发现患有肾结石,随后在其奶粉中被发现化工原料三聚氰胺。造成39,965名婴幼儿受害,其中死亡4人。事件引起各国的高度关注和对乳制品安全的担忧,至今中国奶业受三聚氰胺影响尚未完全恢复过来。其实,发达国家奶粉中也多次被检出三聚氰胺。

面粉增白剂 有效成分过氧化苯甲酰(BPO),学名叫稀释过氧化苯甲酰,它是我国上世纪80年代末从国外引进,并开始在面粉中普遍使用的食品添加剂。主要是用来漂白面粉,同时加快面粉的后熟。面粉增白剂破坏面粉中的叶酸,可导致新生儿神经发育不正常和畸形增速。进而发现是增白剂。2011年3月1日,卫生部等多部门发公告,自2011年5月1日起,禁止生产、在面粉中添加食品添加剂过氧化苯甲酰、过氧化钙。

苏丹 是一种化学染色剂,并非食品添加剂。它的化学成份中含有一种叫萘的化合物,该物质具有偶氮结构,由于这种化学结构的性质决定了它具有致癌性,对人体的肝肾器官具有明显的毒性作用。实际上,苏丹红属于化工染色剂,主要是用于石油、机油和其他的一些工业溶剂中,目的是使其增色,也用于鞋、地板等的增光。不法分子用于辣椒粉、含辣椒类食品加工,或用于鸡鸭饲料用蛋黄变红。

孔雀石绿 是人工合成的有机化合物。其生产是由1摩尔分子的苯甲醛和2摩尔分子的二甲苯胺在浓盐酸混和下,加热缩合成隐色素碱,在酸性条件下加过氧化铅使其氧化,并在碱性液中沉淀出色素碱。它属于三苯甲烷型的绿色染料。孔雀石绿是有毒的三苯甲烷类化学物,既是染料,也是杀真菌、杀细菌、杀寄生虫的药物,长期超量使用可致癌,无公害水产养殖领域国家明令禁止添加。

碱性橙Ⅱ一种偶氮类碱性工业染料,是碱性橙染料的一种。是一种工业染料,主要用于纺织品、皮革制品及木制品的染色。用于棉、麻、羊毛、腈纶、皮革、纸浆、烟草、纸张、羽毛、草(或木、竹)制品和蚕丝的染色,并用于制色淀。由于碱性橙2比其他水溶性染料如柠檬黄、日落黄等相比,更易于在豆制品中染色,比其他水溶性染料如柠檬黄、日落黄等更易于在豆腐以及鲜海鱼上染色且不易褪色,因此一些不法商贩用碱性橙Ⅱ对豆腐皮、黄鱼进行染色。根据美国卫生研究所(NIH)化学品健康与安全数据库资料表明:过量摄取吸入以及皮肤接触该物质均会造成急性和慢性的中毒伤害。根据食品卫生标准相关规定,该物质未列入食品添加剂范围之内。

甲醛 又称蚁醛化学式HCHO或CH₂O,分子量30.03。无色气体,有特殊的刺激气味,对人眼、鼻等有刺激作用。35%~40%的甲醛水溶液俗称福尔马林,具有防腐杀菌性能,可用来浸制生物标本,给种子消毒等,不法分子用于水产或白菜保鲜及运输。甲醛的主要危害表现为对皮肤粘膜的刺激作用,甲醛在室内达到一定浓度时,人就有不适感。大于0.08m3的甲醛浓度可引起眼红、眼痒、咽喉不适或疼痛、声音嘶哑、喷嚏、胸闷、气喘、皮炎等。

荧光增白物质 也称荧光增白剂。是一种荧光染料,或称为白色染料,也是一种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它的特性是能激发入射光线产生荧光,使所染物质获得类似萤石的闪闪发光的效应,使肉眼看到的物质很白,不法分子用于蘑菇等食物增白。荧光增白剂含有多种漂白物质,目前国际上将它归为潜在致癌物。农业部门2006实施的《食用菌中荧光物质的检测》标准,食物中不允许检查出荧光增白剂。

地沟油地沟油为生活中存在的各类劣质油的笼统叫法,如回收的食用油、反复使用的炸油等。地沟油最大来源为城市大型饭店下水道的隔油池。长期食用可能会引发癌症,对人体的危害极大。国务院办公厅于2010年7月发布文件,决定组织开展地沟油等城市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工作。2011年9月13日,中国警方全环节破获特大利用“地沟油”制售案。

除了国家明令禁止的非法食品添加剂,在绿色食品生产与加工过程中,一些普通食品允许使用的添加剂也被列入禁止之列。具体要求如下:在AA级绿色食品中只允许使用天然食品添加剂,不允许使用人工化学合成食品添加剂;在A级绿色食品中可以使用人工化学合成食品添加剂,但禁止使用下述产品:

①亚铁氰化钾;② 4-己基间苯二酚;③ 硫磺;④ 硫酸铝钾;⑤ 硫酸铝铵;⑥ 赤藓红;⑦ 赤藓红铝色锭;⑧ 新红;⑨ 新红铝色锭;⑩ 二氧化钛;(11)焦糖色(亚硫酸铵法加氨生产);(12)硫酸钠(钾;(13)亚硝酸钠(钾);(14)司盘80;(15)司盘40 (16)司盘20;(17)吐温80;(18)吐温20;(19)吐温40;20)过氧化苯甲酰;(21)溴酸钾;(22)苯甲酸;(23)苯甲酸钠;(24)乙氧基喹;(25)仲丁胺;26)桂醛;(27)噻苯咪唑;(28)过氧化氢(或过碳酸钠);(29)乙萘酚;(30)联苯醚;(31)2-苯基苯酚钠盐;(32)4-苯基苯酚;(33)戊二醛;(34)新洁尔灭;(35)2、4—二氯苯氧乙酸;(36)糖精钠;(37)环乙基氨基磺酸钠。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75-1094591.html

上一篇:漫谈食品添加剂连载之三:非糖而极甜物
下一篇:漫谈食品添加剂连载之五:绕不开的安全问题
收藏 IP: 221.4.209.*| 热度|

2 农绍庄 罗祥存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7 16: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