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接前文
刘作喜等在1996年发表了一篇羊肚菌栽培的文章,文中对羊肚菌的生物学特性、生长发育条件和栽培过程进行了深入的描述,并“创造性”的提及到“下底料”的羊肚菌驯化栽培处理方案。下面就本文关于羊肚菌的驯化栽培方面的内容进行梳理。
作者指出母种培养基可以选择以下中间的一种:
1)黄豆芽500 g(煮汁) ,葡萄糖20 g,琼脂20 g,KH2PO4 1 g,MgSO4·7H2O 1 g,水1000 mL;
2)或蛋白胨1 g,葡萄糖20 g,琼脂20 g,酵母膏1 g,KH2PO4 1 g, MgSO4 1 g,VB1 1 g,VB12 1 g,水1000 mL,pH自然;
3)或葡萄糖30 g,硝酸钠15 g,硫酸镁0.5 g,磷酸二氢钾1 g ,硫酸亚铁0. 01 g,琼脂20 g,蒸馏水1000 mL;
母种培养选择在18 ~ 22℃条件下避光培养, 2 ~ 3 d菌丝开始萌发,7 d左右长满斜面培养;
作者在文中同时指出每支母种可接10 ~ 15支,母种只能扩一次,不能多接多扩,更不能传代,否则会影响子实体;如不及时使用需放入冰箱0 ~ 3℃下保存,但时间最长不超过半年。
原种配方方面,作者提供了四种配方,分别是:
1)杂木屑75%,米糠或麦麸20%,葡萄糖1%,石膏粉1%,过磷酸钙1%,土壤2%;
2)稻草粉70%,麦麸25%,石膏1.5% ,过磷酸钙1.5%,土壤2%;
3)棉籽壳90%,木屑8%,土壤2%;
4)玉米芯50%,木屑30%,米糠15%,石膏1%,过磷酸钙1%,土壤3%;
拌料至含水量65%,装瓶,灭菌冷却后接种使用。
栽培种配方中作者提供了五种:
1)杂木屑75%,米糠或麦麸20%,白糖1%,石膏1%,过磷酸钙1%,土壤20%;
2)棉籽壳75%,麦麸2%,石膏2%,土3%;
3)稻草粉70%,麦麸25%,过磷酸钙2%,土壤3%;
4)玉米粉80%,米糠15%,石膏2%,过磷酸钙1%,土壤2%;
5)农作物秸秆(豆秸秆、玉米秸秆)粉75%,米糠10%,麦麸10%,糖1%,土壤2%。在栽培时间选择上,作者指出,气温在22℃以下15℃以上即可栽培。
(图片摘自《羊肚菌生物学与栽培技术》,仅供展示)
栽培方法:
作者所用为畦床下底料层播的栽培方法:
首先将田地的土挖深30 cm,宽80 cm,长度不限的畦,底部和周围洒上石灰进行灭菌和杀虫,防止以后病虫感染;底料使用与栽培种相同或近似配方下增加1%石灰的培养料,拌料均匀,含水量保持在65%,生料先铺一层5 ~ 7 cm厚,之后撒上菌种,第二层再铺如上培养料8 ~ 10 cm,再撒上菌种,最后铺上第三层培养料5 ~ 7 cm,上层覆盖3 ~ 5 cm厚的发生过羊肚菌生境的细土,最上面再盖上2 cm厚的竹叶或阔叶树落叶,保持土壤湿润,防止太阳暴晒,防止以后病虫感染,到翌年温度回升至12 ~ 18℃,羊肚菌子实体开始形成和出土,保持空气相对湿度85% ~ 95%,直至成熟。
说本文有料,有几个方面,首先,作者首次简单提及到菌种的传代问题和菌种的低温保藏时间问题,是一个有意义的观点,和我们当前的菌种老化的研究是一致的。其次,这是羊肚菌驯化栽培历史中,有关于下底料人工栽培的最早报道,也是较为详实的。辅助以当前的遮阳棚、菌种技术和栽培模式原理性内容,适当地改进,应该会取得不错的效果。
外源营养袋技术的发明促进了我国羊肚菌人工栽培的发展,但外源营养袋技术在人力成本、转化率、增产效果方面并非羊肚菌技术发展的终极。去外源营养袋是行业发展趋势,近年来已有一些团队在进行相关方面的探索。
最后补充一句:羊肚菌栽培技术发展到今天,绝不是某一个人的功劳或发明,是一大批忠于羊肚菌的神秘而奋斗的爱好者们(详情参看往期回顾栏目)。当今成功的羊肚菌栽培技术下的从业者也并非比前人更聪明,也许我们仅仅是幸运的在前人基础上多跨越了一小步而已。
(未完待续)
本文部分内容摘自《羊肚菌生物学与栽培技术》专著,作者:刘伟、张亚、何培新。(订购本书直接与作者联系:刘伟 电话/微信同号:18071090012)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73092-1078691.html
上一篇:
羊肚菌栽培技术的前世今生(连载五) ——绵阳市食用菌研究所下一篇:
镰刀菌——羊肚菌的重要病害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