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耀旗
博士的职业和人生规划:与周耀旗教授的座谈录(中) 精选
2023-4-15 14:39
阅读:9168

本文为深圳湾实验室博士后联谊会每月例会的主题分享内容,会议全程主要使用英语交流,周耀旗老师首先围绕主题讲了半小时,然后大家自由提问了问一个多小时。以下内容经周耀旗老师和深圳湾实验室公众号编辑重新修改、翻译和整理。上一篇是讲话和关于科研方面的问答。这部分是关于职业规划部分的答(中)。

 


二、职业规划方面

Q1:做博后,有人说第一站最好去欧美国家,用这种方式来布局未来,比留在中国做要收获更多,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A: 如果是几年前,我会毫不犹豫地说,去欧美。但是现在情况不一样了,中国在不少领域已经赶英超美了。所以需要研究一下你在的领域,有哪些领袖性人物。无论他是在中国、美国还是欧洲,你需要寻找一个继续活跃在科研第一线的,而不是已经脱离第一线,影响力在下降的大人物。
同时他也必须是一个真心诚意培养人才的导师。在网上找找他以前的学生都去哪里了,如果许多是去学术界了,这是好现象,表明他不会压制他的学生。无论是哪个国家,都会有优秀的、好的、一般的、或者差的导师,也许各国的比例不一样,多点少点。正如有的家长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把孩子养大,孩子长大之后,有较大的概率也会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他自己的孩子,因为他只知道这个模式。一个导师带学生的方法常常受到他导师的影响。我很幸运,在美国的时候,我的博士和博士后导师们都对我非常好,让我在自由探索中成长。所以我对我自己的学生、博士后,也是用同样的方式来培养。我认为只有在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才能使一个人把他的潜力、他的主动性最充分地发挥出来。

当然在选择导师的时候,也要考虑自己的独立工作能力:在大课题组里面,你能得到导师的关注相对较少,主要靠自己;在小课题组里你会得到更加具体的指导,但自由发挥的余地不大。主动性不强的人可能去压力大的课题组更合适,主动性强的人可能去压力小的组更能发挥潜力。因人而异,不能一概而论。

Q2: 您说两年博士后太短,那么四年够吗?怎样才能开始独立呢?

A: 作为一个博士后,如果你觉得,在你现在的导师那里已经学不到新知识、新技能的时候,就可以考虑开拓新课题,做点不一样的研究,甚至也可以考虑离开。不要把自己,或者让导师把你当作一个技术员,除非这就是你的目标。做科研可能是世界上最有趣的工作,因为我们在不断发现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创造新设想,总是在潮流的前面。有时可能会有压力,但它从不无聊。如果有了自己的独特思路,能够创新性地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就可以考虑独立了。


Q3: 毕业后在公司工作了三年多,会不会比一直在学术界的别人晚了?

A: 我从来不跟别人比较,有的人30岁就已经获得诺贝尔奖了,咱们怎么比(笑)?我只跟自己进行比较,是不是学到了新知识、掌握了新技能、提出了新设想、开辟了新方向。当我开始做助理教授的时候,因为我有三年半在公司工作,六年半做博士后,比一直在学术界奋斗的人晚了许多年。虽然很努力,头两年我没有能够获得任何基金的资助,相比之下,其他几个与我同时入校的同事都拿到NIH经费了。我的系主任非常担心我会被淘汰,开始问其他系愿不愿意接收我。我顶住压力,依然努力爬行,没想到我第三学年底同时拿了两个NIH基金的资助。系主任马上提出让我提前申请升为终身副教授,两年后我又被聘为印第安纳大学终身正教授,因此原来输在起跑线的时间差又补回来了。这不是我刻意去追求的,一切顺其自然发生的。
我从来不跟其他人相比,如果有人做得更好,我衷心地向他们祝贺,绝不嫉妒,因为不同的人有不一样的路,有的跑得快,有的走得慢。没有关系的,因为永远无法预言,走得慢的也许会有更好的在后头呢!大自然总是为不同的人准备着不一样的惊喜。我的博士后导师Martin Karplus曾经对我说,他不羡慕那些年轻就得诺贝尔奖的人,因为一旦得了诺贝尔奖,就会被其他事务所拖累,很难再做出重要的工作。他认为一直在研究的第一线,是最幸福的。后来,Karplus教授在83岁高龄,获得了2013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所以我认为按照自己的节奏走是最好的选择。

 

Q4: 找工作的时候,有些大学只看论文数和影响因子,怎么办?

A: 现在国家正走在从五唯变成全面评估的路上,这个局面会慢慢改变。同时,你需要学会陈述自己的故事,你过去的贡献是什么?创新点在哪里?解决了什么大问题?带来了什么影响?未来要做什么?有没有独特的角度?我当年的Nature论文为我找到工作带来了决定性的影响,所以有高质量的工作还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容易被外行注意到。但这仅仅能帮你拿到面试,在面试里最主要的还是看你未来的研究计划是不是可行,有没有新意,能不能解决什么重大科学或者工程问题,会不会和自己的导师或者其他科学家有面对面的竞争。如果一个单位不理解你工作的重要性,也许这个单位不是你该去的地方。你要去的单位应该是一个理解、欣赏并重视你潜力的单位,一个有友好并且能够合作的同事的单位。

 

Q5: 在您亲自做科研的时候和您现在带团队做科研的时候对比,您觉得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在(向独立PI发展的)过渡时期,我应该如何把我的本职工作做好,并且同时又如何能够为下一个阶段做好准备? 

A: 我亲自做科研的时候,基本上是低头拉车;带团队做科研的时候,最重要的抬头看路,同时在学生做的工作上,每个细节要严格把关。在细节上要严格把关是我跟Martin Karplus做博士后时所学到的,他在写文章的过程中对每个计算的细节,每个文献的引用都要搞得清清楚楚,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是最严格的申稿人。他告诉我科研出错误的地方很多,必须抓住细节,才能保证结论的正确,如果有说不清的疑点,不搞清楚不发表。所谓抬头看路,就是要把握好一个小领域里存在的问题和科研的动向,同时对其它有关联领域的动向也要有所把握,对过去要知根知底,对未来要有远见洞察。这个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时间的积累和经验的沉淀。

所以读博的时候要知道每个做出来的细节,即使不是你做的,也要对每个细节了解得清清楚楚,能够自己重复;而做博士后的时候,不仅仅要知道细节,还要从大局上知道要解决什么问题,创新点是什么,怎样实现这些创新点,这些创新点的局限是什么,有没有什么补救的方法。一个合格的博士后应该主动思考和交流这些问题,一个优秀的博士后会补充和进一步优化原来的设想,并能够触类旁通:在同一个问题,以及不同的问题上发展出不一样的思路。也就是说,要超出导师的期望:他让你做A,你能做到B和C。一旦你做到了这一点,你就会为下一个阶段独立工作做好了准备。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周耀旗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72757-1384333.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20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2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