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八届西北联大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论坛综述
2012年4月3日,西北联大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论坛筹备会议在西北大学太白校区宾馆二层会议室召开;2012年9月15日至17日,西北大学承办的首届西北联大与中国高等教育论坛在西安西北大学隆重召开;2013年8月3日至5日,由陕西理工学院(今陕西理工大学)承办的第二届西北联大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论坛暨纪念西北联大汉中办学75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汉中隆重召开;2014年10月15日至17日,由西北师范大学承办第三届西北联大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论坛在兰州举行;2015年11月27日至29日,由天津大学承办的第四届西北联大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论坛,在天津举行;2016年11月4日至6日,由北京师范大学承办的第五届西北联大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2017年11月17日至18日,第六届西北联大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论坛由西安交通大学承办,在西安交通大学学术交流中心隆重举行;2018年11月9日至11日,由西北工业大学承办的第七届西北联大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论坛在西北工业大学南山苑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举办。
2019年10月18日-19日,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承办的第八届西北联大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论坛在陕西杨陵举行。来自全国27所高校、32个单位的138名代表出席会议。会议收到60余篇论文。西北联大联盟学术委员会首次颁发优秀论文奖,有 6位代表的论文获得一等奖,有21位代表的论文获得二等奖。
本届论坛确定:2020年由中国矿业大学大学承办第九届;2021年第十届未定;2022年由河北师范大学承办第十一届。
一、大学精神传承与双一流建设
西北大学王正斌的《西北联大世界一流办学抱负的形成与借鉴》一文考察了西北联大与其前身和后继者的办学历史,分析其世界一流办学抱负的形成与实践。结果表明:从晚清、民国时期,西北联大前身北洋大学、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在教育部发布的排名中均曾名列前茅,至少亦保持在民国十大著名学府之内,堪称一流。其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有根深叶茂和绵延不绝的大学文化传承;二是有植根民族和融汇世界办学的远大抱负。结论认为,一所大学之所以被公认为世界一流,其核心在于那所大学的深厚文化底蕴,在于那所大学在不断地传承和弘扬其大学精神,特别是在西北联大与其后继院校中凝聚起了 “名城可摧”、复兴“华夏民族雄风”的意志不可摧的强大精神力量,凝结成救亡图存高于一切的抗战爱国精神,千里迢迢步行赴学和以所学报效民族的担当精神,公诚勤朴、守正创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漠的拓荒精神,是联大师生在抗日战争时期形成的重要精神财富和在以后的岁月中自强不息,敢于拼搏和战胜千难万险的强大精神源泉。西安工程大学的朱君强等人的《“崇真尚美、经纬天下”——西安工程大学精神的形成与西北联大办学内涵的传承》一文,探究了西安工程大学“崇真尚美、经纬天下”学校精神的形成,学校精神表述语的阐释,学校精神百余载赓续传承的深厚基础、历史积淀与历史价值,彰显大学精神的思想精华、文化观念与鲜明特色,体现了对西北联大“兴学强国、特色发展”办学内涵的传承,展现出学校精神与优秀大学文化的特殊魅力,进而赋予“崇真尚美、经纬天下”学校精神新的内涵,并以新的时代精神为大学精神注入新的活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赵延安的《联大精神光耀西北农林高等教育》在参观西南联大和西北联大办学遗址的基础上,将这两所同日成立的联大进行对照比较,认为:一是西北联大奠定了陕西高等教育的基础;二是大学与科研单位融合的典范;三是西北联大给西农留下兴盛的火种;四是传承西北联大基因,光大西北农林文化。并且,认为国立西北农学院传承西北联大校训的精髓,体现农林教育的特色,一直遵循“诚朴勇毅”校训,并与经国本、解民生、尚科学的办学理念相得益彰。为了更好地传承校训,学校总结凝炼了“扎根杨凌、胸怀社稷;脚踏黄土、情系三农;甘于吃苦、追求卓越”的西农精神,恰如其分地阐释了“诚朴勇毅”校训。如果说西农是一片培育人才的沃土,那么西北联大精神就是促进植物强筋壮骨的钾肥。中国矿业大学赵建岭的《论西北联大时期的办学理念及其当代价值》指出:1937年日本全面发动侵华战争,为保存国内高校的实力,国民政府组建了著名的“西南联大与西北联大”两大高校联合体。与西南联大相比,西北联大的办学条件更为艰苦,然而西北联大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却不逊色于西南联大,这主要得益于其时期创设的“凸显文化引领、注重问题导向、推行社会教育、加强精神引路、发挥榜样作用”的办学理念。为推动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西北联大时期的办学理念值得学习和借鉴。东北大学孙雷、刘宏林和陈均的《张学良与东北大学爱国主义传统的形成——兼论东北大学在近代学生运动中的地位》一文,指出东北大学自初建就肩负着挽救民族危亡的历史使命。在东北大学爱国主义传统形成的重要历史节点,张学良都起到了方向指引、实际支持的重要作用。东北大学师生的爱国民主运动在中国近现代历次运动中都有着十分特殊的重要地位。1938年7月,国立东北大学工学院携带着爱国主义的基因并入国立西北工学院,极大地充实和丰富了西北工学院的爱国传统和文化内涵。西北大学姚远的《西北联大抗战西迁精神的再凝练》一文,依据西北联大校训、校歌、“三常”和历届西北联大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论坛的有关论述,将西北联大抗战西迁精神提炼概括为:名城可陷,阵线可毁,志不可夺,以身铸垒,前仆后继,有死无退,救亡图存,高于一切的抗战意志;植根西北,融汇世界,公诚勤朴,赓续文脉,不降水准,以笔做枪,民族为先,忘我奉献的使命担当;导愚蒙,倡忠勇、树人表、拯民穷,开秦陇,化东南,幷序连黉,铸成国族的办学抱负;有学识,有抱负,求进步,负责任,宁做大事,不做大官,做顶天立地国民,不做嗜利之徒的育人理念,以及勇猛精进、兴学强国的创业精神;务实求真,拓荒进取的科学精神;公诚勤朴、矢志报国的奉献精神。提出以魏寿昆、王耀东、黄文弼、赵洪璋、周尧、殷培璞、孔宪武为校训、联大精神的化身和楷模。结论认为,爱国报国,救国强国,植根西北,融汇世界是西北联大精神的精髓,没有纯粹的独立自由,大学独立,学术自由必须以民族解放、国家独立为前提,个人具有民族大义、家国情怀才能实现自身价值。兰州大学王成斌和李兴业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实践与思考——以兰州大学“双一流”建设为例》,探索在欠发达地区建设一流大学是破解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不协调问题的必然选择,也是兰州大学在“双一流”建设中的战略任务。受资源、环境、人才、文化等多重因素影响,地处欠发达地区的兰州大学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面临着非同寻常的艰巨性、复杂性。新时代,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兰州大学提出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坚守本科教育底色以努力建成一流本科教育,大力开展西部特色一流学科建设,全力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努力探索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成功之路。目前,作为教育部直属重点高校及“双一流”A类高校,兰州大学已形成了比较有特色的办学经验和成效。东北大学姚天冲和王懿的《东北大学校训与西北联大精神的融合及发展》一文指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起于抗战时期,在十几载风雨飘摇的岁月中弦歌不辍,秉持教育育人的理念,培养一批英才,不仅将“自由开放、兼收并蓄”的学术思想深植于中国西北,更保留了中华民族千年以来不屈的傲骨,培养了近代先进青年的傲气,在中国西北地区形成独特的联大精神,奠定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根基。今天,要在探究东北大学校训对西北联大精神融合的基础上,续写新时代西北联大精神的新篇章。西安科技大学郭连江、宋振宇和王利伟的《励志图存 自强不息——论西安科技大学对西北联大精神的传承与发展》一文,对1937—1946年期间部分西迁至西北地区的高校历史史料进行梳理研究,总结其精神特征,说明西安科技大学对西北联大及精神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揭示了西安科技大学大学精神形成发展的基本内涵和丰富内容。西安科技大学王孝云和郭连江等的《从“七星灯火”到“西迁精神”——兼议西安科技大学的历史选择》,梳理了西安科技大学(原西安矿业学院)的办学起源,并指出古路坝时期的西北工学院,因教风严谨,学生学习刻苦,经常是彻夜苦读、通宵达旦,因而留下“七星灯火”的佳话。纵观历史,西安科技大学的成立是国家的需要、历史的选择,西安科技大学的发展传承了“七星灯火”的教风、学风,反之,也正是这样的优良传统推动着西安科技大学的不断发展。西安科技大学尚长春和何瑞的《高校继承和传扬西北联合大学“西迁精神”,积极开拓国际化办学道路的思考与实践——以西安科技大学为例》,追溯了西北联大与西安科技大学的历史渊源,认为高校不同时期发展选择与时代背景变化强烈相关,并总结了在提倡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国际化办学日益重要的当下,西安科技大学继承和发扬西北联大西迁中铸就的“胸怀家国天下、心系民族复兴、不怕艰难险阻、立志奉献祖国”等精神,紧抓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机遇,不断开拓国际化办学道路的抉择和实践。西北工业大学明德学院张渤,杨健君的《西北联大精神对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启示》指出:抗战中成立的西北联合大学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国内战时大学联合体,是后成立的西北大学等五个学校的母体。西北联大的爱国情怀,艰苦奋斗、兴学强国的抱负,大师、学者、教授的治学理念对于当前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具有很好的启示和借鉴作用。西北工业大学黄迪民的《从西北联大到西北工学院的历史渊源与西北工业大学的文化传承》指出:西工大作为全国唯一一所以航空、航天、航海工程教育为特色的国防高校,继承了历史上“脉源三支”的文化传统:从抗战时期西北工学院师生“工业救国,科学报国”的爱国情怀和艰苦奋斗、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到50年代华东航空学院由南京内迁西安,广大师生员工“热爱祖国,顾全大局,艰苦创业,献身航空”的华航西迁精神;再到1970年原哈军工空军工程系并入西工大,军工人“强军报国,忠诚奉献”的革命精神和“严格、严谨、严密”的 “三严”作风,这凝炼出西工大今天“公诚勇毅”校训的丰富内涵: 公为天下,报效祖国;诚实守信,襟怀坦荡;勇猛精进,敢为人先;毅然果决,坚韧不拔”;与“基础扎实、工作踏实、作风朴实、开拓创新”的校风。西北师范大学李朝东,尚季芳的《“西迁精神”与西北师范大学》指出:诞生于抗战烽火中的西北师范大学,历经艰辛在广袤的西北大地上自强不息,并勇担时代使命,做至诚爱国的奋斗者、积极开展社会教育的拓荒者、植根西北的辛勤建设者、优质教育的奉献者。在新的时代,师大人将继续传承和弘扬这种西迁精神,扎根西北,胸怀全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师大力量。西北大学北京校友会程钢,俞行的《论西北联大精神的形成与当代启示——从理工学科群的兴起谈起》指出,从精神层面看,西北联大的主要贡献可以概括为一句话:“西南联大的‘南渡北返’与西北联大的‘扎根西北’,都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大学精神的‘最高表现’”(张岂之先生)。展开为两个方面:一是扎根西北,二是扎根的格局宽阔、质量颇高。其中特别是高水平理工科院校的形成,使得西北高校的整体学科结构得到改良,从而使陕西高等教育在格局上加入全国主流,极大提升了西北高教的质量。这一提升是全局性、整体性的,与具体学科的进展并不在同一层次。正是在此过程中,西北联大在精神上得以成形与升华,从这个角度,可以对西北联大精神给予视野更加宽阔、更有哲理深度、更加有血有肉的解读。河南理工大学赵春庄的《论西北联大的办学思想及精神》认为:西北联大作为抗日战争时期三大大学联合体之一,对于促进中国高等教育均衡发展和西部开发,对于提高边省文化和培养抗日战争急需的各类专业人才,对于传播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爱国精神,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极其艰苦的办学条件下,西北联大形成了共赴国难的民族精神、自强不息的艰苦奋斗精神、兴学强国的爱国精神、“公诚勤朴”的大学精神和抗日救国的担当精神。
西安理工大学梁严冰的《辛树帜教育思想述论》指出:辛树帜在办学中他积极延揽人才,奖掖后进学人,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并从开发建设大西北的实际出发,坚持科学研究必须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强调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主张学以致用;他高度重视学校的图书资料建设工作,强调学科内涵发展,不断创新与拓宽研究领域,对我国古农史学科奠基与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河北师范大学王永颜的《王非曼家政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指出:王非曼的家政教育思想来源于家庭的影响,美国教育的熏陶,以及家政教育实践活动。其家政教育思想的内容包括:以治家进而治国为教育目的,以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配合为培养路径,以注重学理和实用合而为一为研究方法。陕西理工大学陈海儒的《西北联大校园生活中的青春与政治:以尹雪曼为中心的考察》,对曾于1937年1941年在西北联大渡过了大学生活的台湾新闻界、教育界先驱尹雪曼先生作了研究,认为他见证了西安临时大学的南迁、学校分并及法商学院内部激烈的政治纷争;他组织成立的“新生社”是著名的学生社团,在他的周围聚集了一大批学生骨干。西安理工大学徐溪远的《章文才农业教育思想探略》指出:章文才的教育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他将农业教育和近代中国民族国家的救亡运动以及战后国家建设紧密结合在了一起。在教学研究方面,加强农林研究,因地制宜,合理实验、与时俱进;在人才培养方面,注重人才培养,学农需“能忍苦耐劳,餐风饮露”“为我国园艺事业在世界进展过程中奋斗”;在服务社会方面,他理论联系实际,认为“研究、教学、推广三部事业之应密切联系”。 西北大学伍小东,姚远,姚聪莉的《刘慎谔植物地理学思想初探》认为,刘慎谔是中国植物地理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他所提出的植物区系绝非一成不变,植被与环境的辩证统一等观点蕴含着丰富的自然辩证法思想。他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方法,在植物与地理、植物与地质、植物与历史的科学缘边地带的特殊观察,从而在学科交叉处获得重要发现,促使动态地植物学和历史植物地理学新学科的产生,并将这些重要理论发现运用到我国东北沙漠治理、西北包兰铁路的治沙和植树造林实践中,对于理论指导实践和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河北师范大学张志永的《抗战时期齐国樑对开发西北地区的贡献》指出,抗战爆发后,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院长齐国樑坚决主张抗战,率部分师生西迁陕甘,先后并入西安临时大学、西北联合大学和国立西北师范学院;齐国樑践行教育救国的思想,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埋头苦干的精神,塑造了一代知识分子身体力行的师表形象,不仅为民族抗战和发展大西北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还维系了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一脉生存。西北大学姜彩燕,丁永杰的《唐祈在“西北联大”的求学经历与文学活动》指出:从1937到1946年,“西北联大”培养的学生中既有在西安临时大学俄文先修班就读的柳青、七月派诗人牛汉、“九叶派”诗人唐祈、东北诗人李满红,还有俄苏文学翻译家刘辽逸,以及后来成为著名播音艺术家的齐越、著名台湾作家尹雪曼和香港文学史家司马长风以及蜚声海外的科学家兼散文家陈之藩等人。 “九叶派”诗人之一唐祈在“西北联大”读的是历史系,但他的“将来志愿”却是“作家”。唐祈把母校“西北联大”比作“金色蜂巢”,自己则“吸取这座巨大金色蜂巢里的蜜汁,作为日后创作的滋养。”大学阶段对唐祈的诗歌创作和人生选择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他人生道路上的关键时期。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杨龙的《徐诵明与许寿裳交往录》指出:徐诵明先生和许寿裳先生因在国立北平大学共事5年,为国立北平大学、西北联大和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两人之间的情谊也因工作的交往建立起来,不断延续,对相互间的思想、个人发展走向无疑会产生重要影响。东北大学、沈阳师范大学顾宁,袁绣柏的《菊残犹有傲霜枝——许寿裳诗评析》指出:许寿裳一生创作的旧体诗数量并不太多,对其旧体诗中所反映的清末明初以及20世纪前50年的中国社会进行了介绍与分析,主要将其诗作的内容分为与鲁迅的毕生友情、许氏诗作中反映的抗日战争、毕生奉献于教育事业等3个方面进行了阐述。陕西理工大学冯玉文,李宜蓬的《黎锦熙抗战纪事诗的历史价值》指出:黎锦熙先生是现代著名语言学家,抗战前后遭遇时艰,辗转湖南、陕西、四川、甘肃等地,用诗歌记录了时代和个人经历,结集为《廿年纪事诗存》。为便于读者了解本事,诗歌后面都附有原注和今按,是典型的以诗纪事,以诗为史。黎锦熙先生抗战期间的诗歌创作,反映了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全面抗战爆发直至最终胜利的历史,记录作者随北京师范大学一迁再迁的一段历史,也刻画了抗战期间的社会风貌和风土人情,表现了作者矢志不渝从事教育和研究的精神境界,体现了知识分子的节操和风骨,是十四年伟大抗战的真实记录。
西北大学兼职教授徐冬冬的《百年风云传后世,教育史上一丰碑——徐诵明的高等教育思想对中国高等教育和医学教育的贡献》指出:徐诵明以教育为国之本,是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先驱,中国现代医学教育的奠基人,中国西北高等教育的奠基人。他在中华民国时期曾担任过北平大学、西北联合大学、同济大学等五所国立大学校长,时间长达20年。在中国历史上最为苦难的岁月里,西方列强的掠夺、军阀的割据、日寇的入侵、战乱频仍,使中国的高等教育举步维艰,但他一直坚守在中国高等教育这块阵地的最前列,排除万难,不畏艰险,站在时代的前列,以科学、民主、自由、开明、独立办校的方针来办教育。他所推崇的“思想独立”与“学术自由”的大学精神,完全不同于冲破宗教束缚的西方独立自主的大学精神,也不同于陈寅恪在王静安墓碑上所留下的“自由之意志,独立之精神”,而是建立在以民族独立和解放为先决条件下的博大民主精神,以及民族自由基础上的人格与意志的独立,并非只是个人是非之表达。他的教育思想博采众长,不拘于某国、某家,广泛吸取古今中外各家各派优秀理念,使其执掌的多所国立大学向综合性大学发展,提升了当时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他一生涉及教育的领域和范围非常之广,除了担任综合性大学的校长以外,期间还兼任过医学、农业、法商、工学等学院的院长。教育界赞誉他,“为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奉献了一生,可以说是大学校长的典范。”西北大学姚远的《北平大学与西北大学的历史渊源》,通过民国档案、文献资料考察抗战时期国立北平大学迁陕、永远留陕和主体被西北大学等校继承的历史,借以复原战时中国高等教育的变迁。统计数据表明,北平大学367名教员中的156名迁陕任教于西北联大 。直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北大学教授中出自北平大学者仍占教职员总数的半数:建国初侯外庐承前启后掌校8载,再续平大法商学风;终身教授王耀东扎根西北63年,将毕生先给体育事业;周名崇、张贻侗、许兴凯等教授则永眠于此,将一生献给祖国西北开发;由此认为,北平大学是抗战西迁高校中永留当地的唯一高校,也是西迁高校教员人数最多的高校之一,并通过西北大学等校的传承和发展,使其成为当代大西北高等教育的基石;最早表述和实施西北联大在大西北展布的战略思想、将国立北平大学文理、法商、工、农、医五大学院整建制地西迁和永留西北,构成西北高等教育体系核心要素,直到晚年仍参与西北高校建设的徐诵明校长是为西北高等教育的奠基者。西北大学曹振明的《国立北平大学与《资本论》的最早翻译者》指出:国立北平大学是西北联大最为重要的组建者之一,并永远地留在了祖国的大西北,成为祖国西北重要学府——西北大学最为基本的构成力量。民国时期,国立北平大学荟聚了一批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学者,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十分引人注目的一段佳话,《资本论》在中国的诸位最早翻译者就在其中。国立北平大学研究和弘扬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这一传统,后来被西北联大所继承,并融入到与西北联大有关的诸多子校的血脉之中,传承至今。西北大学北京校友会张铭洽,俞行的《西北高等教育的奠基人徐诵明先生》认为徐诵明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爱国教育家、西北高等教育和我国病理科学的奠基者,他为中国的现代教育事业和卫生事业毕其一生,鞠躬尽瘁,呕心沥血,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这里,主要回顾徐诵明先生在抗日战争艰苦岁月中,在西安临时大学和西北联合大学期间所做出的突出贡献。《长安信托》杨苏红的《兼容并包 教育救国——记五校校长徐诵明》对徐诵明从1928年至1948年,历任国立北平大学医学院(北京大学医学部前身)院长、国立北平大学校长兼农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前身)院长、国立西北联合大学校务委员会常务委员、国立同济大学校长兼医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前身)院长、国立沈阳医学院(中国医科大学前身)院长等职的经历做了梳理。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杨龙的《马叙伦与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指出:马叙伦于1913年2月从南方至北京就任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国立北平大学医学院前身)事务员兼伦理、国文教员,揭开他人生中新的一幕。在校8年期间,进行了许多具有重要意义的活动,也为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四、发展历史研究
华中师范大学余子侠,王海凤的《全面抗战时期国立西北联大训育制度探析》指出:“训育”概念经日本传入中国以来,随着国人训育观念的加深,及至民国时期,“训育”开始由一个概念演变成一种教育制度。抗战全面爆发后,随着国立西北联合大学等战时高校的出现,为控制战时大学学生的思想言行,国民政府决定在高校建立训育制度,作为加强管理高校的关键举措。其主要组成部分包括实施“导师制”、设立“训导处”和引入“三青团”。其时各地学生聚集地的西北联大,因其历史基础和地理位置,成为国民政府推行训育制度的重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恒的《民国时期的西农开放办学实践》认为:民国时期,西农的开放办学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国际化的视野,开展学校筹备、基础设施建设、图书仪器设备采购、教师队伍建设、动植物种质资源搜集、学术交流、学生生产实习与理论比赛渠道拓展、体育交流等;二是广泛吸纳社会资源,全方位开展合作办学;三是以复兴农业、建设农村为己任,面向基层,进行农业科技推广实践。西安理工大学梁严冰的《国立西北农学院的组建与溯源》认为:西北联大组建与分置国立西北五校过程中,农学学科及农学院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国立西北农学院的组建体现了国民政府开发西北及发展西北高等教育的战略性举措;其组建成立,坚实基础既有“京源”国立北平大学农学院,又有“陕源”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同时还有中原农学的汇入;国立西北农学院的组建不仅将现代农林高等教育制度、体系系统地植入了西北地区,而且为日后西北农林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天津大学张世轶的《工程教育的本土化:以抗战时期西北办学实践为中心的讨论》认为:中国近代工程教育的核心问题在于西方工科教育和知识的体系如何在中国土壤的落地生根,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西北地区的工程教育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抗战时期内迁高校在西北延续办学传统继续工程教育而出现并实现重大发展的,西北办学实践不仅在战火烽烟中保存了我国的工程教育,也促进了工程教育的本土化转型与传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张清柱,姚晓霞,弋顺超,柴田的《《筹建建设西北专门教育初期计划》与西北联大关系初探》认为:《筹建建设西北专门教育初期计划》是20世纪30年代西北高等教育建设的蓝图。西北联大的组建以及国立西北五校的成立,是国民政府开发西北、建设西北的重要战略部署,也是《筹建建设西北专门教育初期计划》目标在特殊时期的特殊实现,奠定了西北高等教育发展的良好基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李晓春,刘玉峰的《中国青年远征军中的西农学子》,以国立西北农学院为考察对象,从踊跃报名、军营生活、执行任务等方面进行了梳理,旨在比较全面、准确地反映西农学子参加中国青年远征军的情况。西北大学王哲,姚远的《海外留学要素与西北农林师资结构的历史考察》,基于师资队伍建设在双一流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对西北联大农林学教授的留学背景和对师资结构、学科发展的影响作了历史考察与分析。文献调研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937年西安临时大学成立至1949年间,共聘请158名教授,其中82人具有留学背景,占教师总数的52%,主要赴德、日、美、英、法等国,主攻森林学、水利学、农艺学、园艺学、农业经济、农业化学、畜牧兽医等,农学领域。结论认为,这批具有留学背景的师资,较大地提升了整体学识水平,改善了西北农林师资的结果,其攻读专业与学校相应主干学科和优势学科,显然具有高关联度,也对学校师生的世界观、学派源流、办学特色、办学方向、主干学科和优势学科的形成均产生积极影响,同时说明大学“双一流”建设必须首先形成一支植根本土,融汇世界,直达国际学术前沿的一流师资队伍。天津大学陈印政的《民族意识与乡土认同——以西北联大汉中办学为例》认为:抗战时期西北联大内迁陕南汉中办学,广大师生通过宣传抗战、社会教育、培训师资等形式,循序渐进地提升了汉中民众的民族意识与国家观念,使得信息相对闭塞的汉中民众,意识到支持抗战与自身利益的密切关系,逐渐密切了大学教育与乡土民众之间的精神联系。天津大学苏轩的《国立西北工学院与天津大学的纺织教育》认为抗战时期,北方地区的纺织教育集中到陕西的国立西北工学院纺织工程系,培养了一批纺织专业人才。抗战胜利后,在北洋大学建立纺织系,逐步发展为解放后的天津大学纺织系,故国立西北工学院的纺织工程系及天津大学纺织系为近现代及当代纺织教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西北大学伍小东,姚远的《国立西北农学院的合组经过与历史意义——基于历史档案的考察和述评》,梳理了国立西北农学院合组成立的历史经过。地处后稷教民稼穑之地的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与地处我国沿海发达地区的国立北平大学农学院-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农学院的合组,标志着古代中华农业文明与现代农业文明的一次重要融汇,在强大的师资力量支撑下,办学水平和科学研究方面表现卓越,成为当时国内唯一的一所独立农学院,尤其是逐步形成的扎根西北、融汇世界的教育思想和办学抱负,成为当代兴学强国的宝贵精神财富。西北大学杨晶,姚 远的《西北联大与工合的战时矿藏调查》基于西北地区矿产资源丰富和战时中国工业毁损殆尽及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故矿产资源的开发与探采显得尤为迫切,而工业西迁和大学西迁的有力工业技术环境条件,与西迁高校西北联大与其后继院校北洋工学院、私立焦作工学院,以及国立西北工学院矿冶工程系和国立西北大学的地质地理系的雄厚的矿冶工程基础,奠定了高水平矿藏调查和开采的基础。其中,特别是西北联大与工合联合对凤县、沔县(今勉县)、安康、石泉、紫阳等十余县进行的砂金矿、煤矿、铁矿等矿产资源的勘察,为西北工合组建矿冶合作社,兴办矿冶工业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从而首开高等教育为地方经济建设做贡献的先河,也为高校社会服务和发展地方中小企业提供了有益经验。华中师范大学郑刚,张瑛的《西北联大高等工程教育特点及其历史启示》指出:当前在我国倡导“立德树人”的背景下,“新工科”的提出将成为促进工程教育全面改革创新的突破口。“新工科”建设的背景实际是建立在中国多年来积累的实践人才不足、高技能人才缺乏、中国传统制造业面临重大挑战等问题之上。无独有偶,历史上西北联大在其所处特殊时对于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理念、方式和当前“新工科”的时代育人目标、人才培养特点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和相似性。西北联大高等工程教育独具时代特征,同时亦具有极大的历史启发价值,其所强调的工程教育结合实践、课程设置培养全面型人才等各方面的探索,成为当前工业4.0模式和中国制造2025计划下探求“新工科”发展路径的重要参考。陕西师范大学陈恺的《党派、校际与国立西北农学院的校园政治》对西农首任院长辛树帜的“拥辛”与“去辛”,以及两次反对院长周伯敏的风潮作了研究。四川师范大学巩玮的《国立西北大学边政系与边疆问题研究》 涉及边政教育与边疆问题,认为:国立西北大学与国立中央大学是国民政府于1944年夏在全国范围内首设边政学系的两所高校,它们为边政学学科的形成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事实上,边政系的设立于西北大学今后开展边疆研究而言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边政系设立后,学校加大了对边疆问题的研究力度,由此成为边疆问题研究学术版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陕西师范大学孙宜孔的《西北联大医学教育与陕西近代医学教育的初创》,将20世纪上半叶陕西医学教育的发展分为西北联大前期、西北联大时期和西北联大后期三个阶段。基于民国档案与原始期刊,勾勒出1937年9月到1949年期间陕西省医学高等教育的发展脉络。在晚清与五四运动前后,陕西乃至西北医学体系与医学高等教育虽有一些萌芽,但极为稚嫩和微弱。西北联大以其“一切为了抗战”的医学教育理念和实践,承袭了北平大学医学教育衣钵,续接了陕西医学教育的学脉,引进了西方医学思想及教育体制,奠定了当代医学教育的基础,启蒙了民众的现代医学理念,促进了西北地区社会医疗水平的进步,其医学教育思想与精神和扎根西北的面向世界的历史重任至今仍为西北学所传承。东北师范大学梁宇的《西北联大导师制研究》和陕西理工大学张晓华的《西北联大导师制的实践及启示》均对西北联大导师制作了研究,认为西北联大是当时推行导师制最为有力的高等院校之一,同时认为西北联大在原北平师范大学导师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导师制,初步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导师制体系。城固县博物馆苟保平,马茹的《略谈西北联大在城固开展民众教育活动情况及影响》,从禁烟、文化教育、生活技能培训和科学常识普及等方面,对西北联大及其后继学校在城固期间开展的一系列民众教育活动,及其对城固产生的影响作了研究。
五、办学遗址保护与开发
城固县政府周利华的《传承“古路坝灯火”精神推进西北联大旧址保护开发》,介绍了西北联大旧址保护开发进展情况、推进西北联大旧址保护开发的几点思考等,主要思路:一是打响叫亮西北联大品牌;二是打造西北联大历史文化旅游圈;三是积极参与古路坝国际研学小镇建设。陕西理工大学陈海儒的《全域旅游视角下的西北联大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认为:西北联大办学遗址具有很强的文化旅游禀赋。在全域旅游视角下,遵循遗址保护优先原则、研究宣传并重原则、全行业统一规划原则,经过点域、线域、面域及全域的规划,可以充分发挥西北联大文化旅游的功效,有效保护且“活化”西北联大旅游资源。陕西理工大学冯岁平的《“淋漓大笔开烟云”——西北联大对汉中文物古迹的考察》,根据现存档案、碑文、诗文等原始文献,全面梳理迁居汉中的国立西北联大于1938年下半年发掘张骞墓前石兽、“修理”东侧墓道的基本史实,提出了在国难当头时这次抢救性清理具有的划时代的学术意义。陕西理工大学张显峰的《纪念西北联大汉中办学的两个文创方案——基于汉中全域旅游的探索性研究》指出:西北联大汉中办学八年,不仅延续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文脉,并获得了历史性发展;于汉中人文历史及地域文化,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件,其间,学人云集,鸿儒谠论,学术求真;探古搜奇,荟萃古物;科学考察,纵横天汉;续修方志,转型创新;悬壶济世,播布健康;文教溥被,培植英才;革新观念,开启民智,对汉中地域科学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贡献甚钜。然这段珍贵历史却险些被历史湮没,值得深思;重大历史事件,需要与之相匹配的纪念载体,以铭刻记忆,启迪来者,文化传承更需进行历史文化萃取与升华,结合历史事件本身及汉中全域旅游建设的现实需求,我们创制了两个与之相关的文创方案,以期促进汉中社会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并使之融入汉中全域旅游的总体布局。城固一中孙建忠,杨启明的《对西北联大法商学院旧址保护利用的几点认识》指出:西北联大法商学院旧址位于城固一中校园内,是迄今为止西北联大旧址当中保护最完整、利用率最高的建筑,是研究西北联大在城固办学的重要实物依据和见证,应加强保护和有效利用。城固县博物馆余娟的《西北联大城固研学活动初探》介绍了西北联大在城固展、西北联大校本部旧址、西北联大法商学院旧址、西北联大工学院古路坝旧址,以及五门堰、张骞墓、湑惠渠、城固桔园、文庙大成殿等研学考察点,并设计了相应的研学路线,对今后研学活动有参考价值。
六、回忆录与口述史研究
见诸文字的西北联大当事人回忆录,以及后人的口述记录,逐渐增多,成为讲述西北联大故事和梳理历史脉络的重要参考文献。西北师范大学左玉惠,樊芳卉的《战火中的烛光——西安临时大学叙事》,对西安临时大学于1937年11月开课,1938年3月停课,共计13周,为期3个月、13周的办学过程作了叙述。西北联大校友后代、河海大学校区教授郝雁南的《一位西北联大老校友的回忆》,记录了其父亲郝玉琨(1918—2008)于1941—1946年在西北联大医学院就读和当年在汉中就学时的情景,为生前谈话的记录。郝玉琨的德语老师为德国籍女性,叫邓马爱娜,与我国著名骨科专家尚天裕(1917— )、高瀚(1919- )、胡仲瑾(二军大长征医院妇产科主任)、王泽(1918— ,驻外大使)等为同学。中核陕西铀浓缩有限公司的司红,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王智量和吴妹娟家中,对抗战时期城固西北师范学院附中毕业的翻译家王智量先生作了采访记录。王智量,1928 年 6 月出生于陕西汉中,抗战爆发后,随父母从南京逃难回到老家汉中,考入在城固的西北师范学院附中读书七年毕业。其大哥也毕业于城固西北师范学院附属中学,考入武汉大学。后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笔名智量,祖籍江苏省江宁县(今南京市江宁区)人 ,中共党员、民盟成员,我国著名的外文专家、翻译家、小说家,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上海市比较文学研究会副会长。
七、第七届与第八届会议之间的学术动态
在第七届与第八届会议之间,国家档案局与国家财政部重点档案开发项目、陕西省档案局(馆)与西北大学合作的《国立西北联合大学档案史料选编》(王建领局长主编,郑惠姿、姚远、王展志副主编,上下,162万字,附图片、珍贵档案、重要题词83幅)由西北大学出版社于2018年11月出版。根据编选调研工作得知:目前陕西省档案馆纸质档案和数字化的西北联大与其后继校院档案有国立西北大学纸质档2019卷,数字化档1031卷,17 829件;国立西北工学院纸质档963卷,数字化档1 062卷,7 357件;国立西北农学院纸质档2001卷,数字化档2044卷,9613件。总计纸质档4983卷,数字化档4137卷,34 799件。本次选编的档案估计仅为其存档的1/10,还有相当大的开发利用空间。该书与姚远主编、西北大学出版社2012年出版的《西北联大史料汇编》并不重复。
继李晓霞、梁严冰、姚远的西北联大研究列入国家社科基金、国家出版基金、陕西省出版基金资助后,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张强的“民国高等教育制度变迁视野下的国立北平大学研究(1928—1946)”获得2018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西部与边疆项目资助。西北大学伍小东的“大学西迁与陕西科教文化发展研究”获得2018年度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资助。
近年来,以西北联大为选题的博硕士学位论文也逐渐增多,涉及西北大学、北方民族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等高校,与基金资助论著一起,成为西北联大研究逐渐走向制度化的标志之一。2018年,西北大学郭晓亮以《西北联大工程教育源流研究》为选题的博士学位论文,通过答辩,并获理学博士学位。目前尚有选题西北联大的在读博士。2018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任瑛以《国立西北联合大学的大学精神研究》为选题、西北大学魏梦鸽以《西北联大时期的诗歌活动研究》为选题、西北大学李兰以《地域文化特色在城固县博物馆中的表达分析》为选题的三篇硕士学位论文,通过答辩毕业。 2019年北方民族大学邓星,以《西北联大与抗战时期西北高等教育》为题的硕士学位论文文,通过答辩毕业。
继全国政协通过《创设西北联大文献研究利用与高校干部培训基地 为战时国家高等教育与人力资本储备的战略安全从长计议》的议案之后,全国政协、陕西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均曾对西北联大研究表达合作意愿。城固县政协也已开始从研究西北联大地方人物开始着手工作。
关于西北联大办学遗址保护与开发,陕西省政府已将西安东北大学-西北大学大礼堂、西北联大法商学院遗址(城固一中)、城固大成殿、西北联大工学院古路坝遗址公布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城固县建成西北联大在城固专题博物馆,具备了进一步开发利用的良好基础。目前的问题是,缺少一个位于西北联大校本部、可供大家共同凭吊的一个纪念性场所。建议这些遗址联合申报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并在适当的地址建设“战时中国高等教育遗址博物馆”、西北联大园区,以及本论坛的永久会址。
关于西北联大古路坝遗址上的国际研学小镇建设,目前正在积极推进,系由迈科投资控股(集团)旗下全资子公司、陕西古路坝文旅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建设。项目总投资180亿人民币,将分期分批建设。小镇依托西北联大遗址,深度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将其建成集研学基地、红色旅游、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国内一流特色小镇和国际研学目的地。同时通过小镇的产业化运营机制,成功带动古路坝及附近贫困村群众脱贫致富。建成后将成为中国首个以抗战教育文化为引领、全国学生研学为核心、休闲产业为主导的国家级研学教育基地。小镇目前正在实施一期的两馆一中心及相关配套设施,一期建设规模5万平方米,其中包含:西北联大历史博物馆(博物馆展厅、报告厅、会议厅等)、校史研学馆(研学课程研究所、展示空间)、古路坝研学小镇展示中心(小镇规划展示空间、游客接待中心)、研学教室、研学宿舍、民宿创意街区、精品民宿等配套设施。其一期计划在2019年年底前完成项目的报批报建、设计、招标等相关工作。2020年开始施工,2021年完成施工并试运营。 秘书处
2019-10-15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09: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