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津
笔墨春秋今淡看,高山仰止写沧桑 精选
2015-1-31 05:47
阅读:12304
标签:中国, 地学

百年地学路遥长,  几代开山人已殇。

笔墨春秋今淡看,  高山仰止写沧桑。

       去年年初,读到Grace Yen Shen的新书《Unearthing the Nation: Modern Geology and Nationalism in Republican China》,写关于中国地学的发展和相关的人物,从1911年到1945年,也有些对晚清时期中国社会的简单介绍。这本2014年初出的书,基于沈女士2007年哈佛大学的博士论文,应该是到目前为止最为系统地介绍中国地学在民国时期发展的英文著作。在这本书前,杨翠华(YangTsui-hua)有一篇长文:《历史地质学在中国的发展(1912~1937)》,这篇中文文章,是根据杨女士在纽约大学水牛城分校的英文博士论文而成。两者都是有分量的关于中国地学科学史的文章。沈女士的书,不仅提到章鸿钊、丁文江、李四光、翁文灏等中国的地学先驱,也介绍了1903年周树人用“索子”(seeker)的笔名发表的《中国地质略论》。这是中国人用中文写成的第一篇关于中国地质学的文章。其中使用了日本人创的“地质学”一词,而不是当时使用的“地学”。此外,沈文也涉及到“天下”、“朝代”、“国家”这样的大量社会学概念和问题。读这些文字,不知为什么让我想到张纯如和她写的《南京大屠杀》。这些女性都很能干,能那么大规模地收集资料,把活做到家。我也纳闷为什么大陆的博士生和学者,近水楼台,却没有写出这样有深度的著作来?

       今年年初,读到一部基本完成的书稿:《百年地学路,几代开山人─中国地学先驱精神及贡献》,这是科学网博主刘强先生主编的一部文集。文集主要从家属的视角,以短文的形式,记述民国时期以中央地质调查所为主体的中国地学家群体,他们的科学人生与贡献。文集中也收录了与此主题相关的一些中国地质史学术研究成果。徐冠华院士、谢学锦院士、孙枢院士分别为这个文集写了序。徐先生在他的序言结尾很有感触地写到:“我带着感动和感恩之情读了这本书,许多先人的身影、笑脸历历在目,在我眼前一个个闪过,如同昨天,不禁感慨时间流逝的如此之快,现在我们这一代也老了!回忆往事,和先人相比,论学问、论品德,我自叹不如,因此,我从内心深处希望我们的年轻一代读后励志、继承先人,为祖国、为民族、为科学做出大的贡献。谨以此序告慰先贤、启发后辈!”

       晚清西学东进的浪潮中,曾经有过不少翻译的西方科学论著。其中之一,是美国传教士、医生D. J. MacGowan口译,华蘅芳笔录的《地学浅译》,译自英国地质学家莱伊尔的《Elements of Geology》。达尔文当年乘小犬号到南美洲之旅,是带了这本书上船的,该书对他的思想形成有很大的影响。中文译本 《地学浅译》,在当年中国也列为《富强丛书》之一。从这些翻译的西方书籍,到周树人的《中国地质略论》,再到中央地质调查所的成立,地学作为一门学问,在中国形成自己的营地,正式开张。丁文江曾经说过,中国现代科学的源起,始于民国元年地质调查所之前身地质科,后者隶属于南京临时政府实业部。可以说,中国从事地学研究的早期人物,不仅是中国地学界的先驱,也是中国现代科学先驱者中的一个先锋群体。

       2013 年4 月26 日,地质调查所百岁周年时,中国地学界的几代开山前辈的家属亲友,在北京中国地质博物馆聚会庆祝,是这本集子的缘起。和沈女士论文的系统论述不同,《百年地学路,几代开山人》书中的文章,短不等,形式、格各异,没有官气和八股味道,是贴近生活的叙述和故事。我曾经说过,写下就是历史。这些文字照片,不仅是后人对先人的怀念,它们也记录了特别的历史内容,纠正误会,印证史实,对中国地学科学史研究是极具价值的。尽管作者中的很多人不是学地学专业的,他们对当事人的科研专业的了解和但他们的记录,涉及到旁人看不到的生活面和心情,从人、家族史的角度,野,们能从普通人的生活角度,去认识为中国地学奠基者们一些鲜为人知的一面。尤其是很多的文献在政治运中被毁灭的遗憾情况下,集一些散存下来的私人料,弥足珍,非常不容易。作点,人、朋友、同事的看法,这些文字、料、片,中国地学科学史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和其它学科的科研人员不同,地学研究者需要到野外调查。走过千山万水,历阅风土人情,他们对资源、土地、人文、国土有特别的感受。因此,早期的地学家们,多是很有才情、关心社会问题的一群。些地学前,从民国初、新中国成立、到文革后再出,在代的跌宕起伏中,经历了自己煌、坎坷的地学科研生涯。文集中有很多的故事,我过去都不知道,或者不知道细节。比如那些在野外工作中的遇害者,那些在政治运中的罹难,他们为中国地学研究的献,得人们去纪念。有些西去知道一点,但也不明白原因。比如我在《历史的聘书》博文中,留过一些照片,其中,是当年毛泽东给杨钟健信件的复印件,我没有懂那封信,更不知道信的由。那封信的内容,在个文集中有了解1921年,“少年中国学会”行部主任是杨钟健,他沙文化社工作的毛泽东写信,填“少年中国学会”志愿。毛泽东在当年9月回信:“健先生: 前几天接到通告,知先生当选执行部主任。今日表示,嘱填入会志愿,今已照填。并帖附小照奉上。惟介人系王君光祈我邀集五人,我在只能得三人,余二人要王君才能知道。以后示,沙潮宗街文化社荷!弟泽东二九”。那时的杨钟健24岁,还在北大地质系念书。从这个信件,可当年“少年中国学会”的年轻同志事都很真、讲规矩。而这些细节,现在网上还搜索不到。

      《百年地学路,几代开山人》个文集,函括了海峡两岸地学科学家的故事,那些饱经沧桑,曾被政治分割开的一群,经过岁月沉淀之后,仍然可以在一个面科学和平常日子的集子里聚首。因此,个文集,不光是后人对前辈和家人的记述,那些文字照片,也衬托出中国不同时期的社会状况,让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管窥当时的社会。

       看了这个集子里的各种故事和记录,我更深刻地了解到中国地学早期发展的历史。此外,面对那些图文,我也有一种无力感和惭愧。我们这一代人,对本应该知道的过去知道得太少、太少;现在和过去之间,缺失掉的东西也太多,让我们不能感受到那些厚重的历史。在一片苍白和浮躁氛围里,如何能有评说先驱者的资格?我写这段文字,感到勉强,撑得慌。但我感激有这样一个机会,在第一时间读到一些发自普通人心底的声音,激起我对地学前辈们更为由衷的敬仰,记下这一段,为中国地学界的先驱们发几句后生感想。感慨他们一生的贡献,给今天的中国地学事业奠基、开路。百年的历史,风风雨雨,浩浩荡荡,真的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如今回首看,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注:图片和截图来自《百年地学路,几代开山人─中国地学先驱精神及贡献》,特此致谢。此外,刘强主答应,书出来后,感兴趣的科学网博友,可以和他联系,他免费寄送。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孟津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699-864268.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76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72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