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津的博客 (Meng Jin's blog)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nsblog

博文

蜥蜴的生与死 精选

已有 12484 次阅读 2013-4-17 06:48 |个人分类:野外记录|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新疆, 蜥蜴, 野外, 内蒙



           在野外见到过很多的蜥蜴,大部分是沙蜥,有不同的种类。蜥蜴这种动物,按人的说法,是冷血动物,所以白天看到它们,多在外面晒太阳,让自己暖和,无论是爬在岩石上,或爬在牛粪上,对它们来说,有什么差别呢?暖和就好,活着本来就是不容易。

           戈壁滩上沙蜥是常见的一种动物,我拍过很多的照片。白天它们爬在石头上晒太阳,人走近后,就会一溜烟地跑,奔命的样子。但爬行动物终归是爬行动物,它跑再快也没有我的眼神快,毕竟我是哺乳动物。如果仔细看,你会发现蜥蜴的胳膊、腿是横着生长的,它们的躯体大部分时候是贴在地面,这样的身体四肢结构,虽然可以随时把身体放到地上省力,但跑起来也就没有那么灵巧了。而哺乳动物的四肢是在躯体的腹侧,把身体撑起来离开地面,奔跑起来就快多了,但这个是要付出代价的,就是你得提供更多的能量。这个世界上的事物总是这样,能飞的东西总是很难去游泳。不完美是件好事,否则没有了多样性这个世界就无趣了。同理,要想找到一个完美的人,不仅是自己的无知,也太小看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多样性了。

           野外常见蜥蜴,也常见它们死亡的状况。有时候很可能是被别的动物踩到了,多数时候,它们已经死了些时间,死因不明。在那样的烈日下,遗体已经开始木乃伊化。那种环境中,干掉是最省力气的一种方法。感叹生命的逝去,有时候完全没有什么道理。好在我能见到的蜥蜴,大部分是活着的,而且让我觉得和它们有了点亲近感。

           我印象最深的有两种蜥蜴,都是在新疆北部碰到的。第一种是在南戈壁,那一次我见到它们,是在一个极端情况下。我们一辆车三个人去南戈壁探路,从来没有去过的地方,开了近百公里路,在一个满是红色地层的地方,我们差点就陷车了。那里的地表,因为日夜温差和很多原因,浮土很厚,我们以为沿着一条去石膏矿的路在走,结果走着就没路了。掉头的时候,车在半尺厚的浮土中拼命折腾了一阵才在压实的“路”面上停下,我们也能够往回走。那时,我发现那样的红土尘上,还有蜥蜴在跑,和我在别的地方看到的种类不一样。心想它们怎么不到城里去,在这鬼地方有什么好。那一年该着我们倒霉,这里没陷车,在别的地方陷车了,我记在博文“走出戈壁滩”中。但我对朋友说,我真的担心的地方,就是这个南戈壁。如果那天我们的司机没有多踩一脚油门,拼命挣扎一把,我们的车陷就会陷在那个地方,我们能不能活着走出来就真的是个问题。我在那里拍了几张蜥蜴的照片,还有一些其它的照片,每次看到它们,都让我想起那让人捏把汗的时刻。多难的事,人活着说起来都是容易的;再容易的事,人死了也说不出来了。

           另外一种蜥蜴,可以说是我在拍照这个勾当中一个非常遗憾时刻。去年我们去新疆,有一天出去跑野外点,我感到自己有点累了,而且觉得这个区域似乎没有什么可以拍摄的景色,就只带了一个24-105mm的镜头,把长焦镜头留在车上,这样背包可以轻一点,毕竟我已经不是孺子牛的年纪了。那天收工的时候,我们照例往山头上爬,夕阳下的红色山崖上,我忽然发现对面的岩石上有一块突起的东西很特别,而且直觉那是一种生物。于是停下来,把背包放下,仔细看,发现那是个挺大个的蜥蜴,我过去没有见过,正爬在岩石上仰望蓝色的天空,晒太阳。我当时那个叫后悔啊,责怪自己偷懒啊,没有带着合适的镜头。因为那个距离,我带的镜头没法拍好照片。最后我只好漫山乱爬,追着人家蜥蜴拍了几张,都不是很理想。要是我带了长焦镜头,我敢肯定可以拍到获奖的作品,各位也有好照片看了。好遗憾啊,为了自己的轻松而少带了一个镜头,错过了一个机会。人的一生中,这种遗憾有多少?后来我在附近的地点又见到了同种的蜥蜴,但和那天的舞台背景就没有了可比性。最美好的时候,错过就错过了,这就是人生。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699-680894.html

上一篇:一点泰国印象-小吃与美女
下一篇:老陆的太湖西山
收藏 IP: 173.63.222.*| 热度|

56 王振亭 陈小润 陈湘明 武夷山 任胜利 曹广福 王桂颖 鲍永利 吴飞鹏 焦豹 刘洋 钟炳 马磊 李学宽 郭向云 苏德辰 吉宗祥 张雪峰 喻海良 曹建军 鲍海飞 鲍得海 陈学雷 杨月琴 陈儒军 杨正瓴 王芳 李志俊 虞左俊 曹聪 何宏 余皓 覃伟 李土荣 魏东平 张启峰 陆俊茜 廖晓琳 徐保磊 吕乃基 翟自洋 刘钢 吴明火 黎夏 徐迎晓 段煦 陆雅莉 杨文卿 姜虹 郭宪光 biofans anran123 chenhuansheng fumingxu tuner zhoulangxiucai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7: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