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津
过年数不是钱的钱 精选
2017-1-2 08:35
阅读:10461
标签:外汇券

     又是一年,总得说两句。这年头,没有什么比钱说起来更有意思的东西了。

     文革后,中国行发行了外汇兑换券(外汇),共两个版本。第一版1979年印制,1980年开始流通。第二版1988年印制。外汇兑换券在1995年1月1日完成使命,历时15年后停止使用,中国行进行回收。外汇兑换券在上面提到的时间段中,在中人民共和国境内流通,面与人民值,一种特定货币,只能在特定合使用。现在回头看,外券成为一种珍的历史文物,记录和见证了文革后、改革开放初期段特别的史。

     外印制工艺和人民币类似,很讲究也很精美,纸币中有不同大小的五星,火炬等水印,案均为名古迹,长城,桂林象鼻山,长江三峡,黄山,西湖三潭映月,。。。题头的"中国行"四个字,出自法家郭沫若之手。外汇卷面值有1角,5角,1元,5元,10元,50元和100元共七种。这当中,50元面值的外券印刷量最少,现在一张全新挺版的收藏价格是好几千元人民币。

     那时候,海外回来的人,凭一本护照和规定的指标,还要有外汇券,到特定的商场去买松下电器之类的泊来货,场面非常的混乱,一开门大家就往里冲,和看世博会的闯劲差不多,规模小一点。人们争取更幸福一点生活的行为,很难去评说。毕竟,饭得一口一口的吃,路要一步一步的走,日子要慢慢的小康。从货币上的两制,可以体会到当年经济转型的难处,一个闭关自守了很久的体制,对外部世界开放的过程中,需要保护自己,控制变化的度,又需要融入那个外部世界。这个过程,对于有这么多人口的国度,不是一个容易做好的事情。不过那个过程还算短暂,没有多少年,那些专门经营外贸商品的“友谊商店”,很快被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的综合性商场淹没,当然,还有那些在商场中销售的国货。电视、冰箱、洗衣机,慢慢成为了普通消费品,人们开始更高层次的消费,而外汇也没有存在的必要了。现在回头看,那就是历史的一个火花,但却值得回味。人们形容一个人的记忆力好时,常说此人有相片样的记忆。但最好的记忆,还是实物。原汁原味的拿出来,不是有关它的最佳记录,就是它自己本身。

     在我见到过的“钱币”中,最为特别的是中国人民银行的“点钞”,我有的几张,是1997年印刷,居然还用的是繁体字,一直没有搞明白为什么。点钞面值一百,但不是真的货币,过去和现在都是没有价值的,什么都不能买,只是“练功专用”,一看到这几个字,我就想到“葵花宝典”,不着边际。这种点钞,估计是银行的新人们用来练习数钱功夫的。我认识在银行工作过的人,他们可以把钱点得飞快,眼花缭乱,真功夫。如果拿真的人民币来练习点钱,磨损消耗太大,把功夫练好会磨损不少钞票,代价高了点,不合算,所以有了代用品。记得我上大学时,我的伯伯给了我一张五块钱人民币,是一位农民的一份重礼。那张五元的钞票,大概在他口袋里装了不下10年,摸过无数次,钱币纸面发毛,拿在手里就像一块布一样的柔软,让我记忆深刻。现在好像都是机器点钱了,还有各种防伪设计,需要机器识别,人是越来越精明,也越来越笨了。练功专用的钞票估计以后不会再有,手指头点钱的功夫很快也会失传。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孟津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699-1024829.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30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14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