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士良
中国式炫富消费国外遇挫记
2010-11-20 20:57
阅读:3335
标签:中国, 习惯, 消费, 交易, 炫富

中国式炫富消费国外遇挫记

       几个同胞,到巴黎一家高档酒吧泡吧,因为点了一款名贵的红酒,而且“每人来一支”,竟被老板“赶”了出来。他们莫名其妙:你卖你的,我买我的,这么大的生意不做,你还开什么店!
    
       这是为什么?我猜,是破坏了老外的规矩——老外没有那种“一人一支”的包干喝法。但我总觉得,酒吧老板没有必要发那么大的火。不懂规矩?告诉客人规矩该怎样遵守就是了。假如酒吧老板到咱们这里吃烤鸭,把薄饼卷在鸭皮里面吃,难道我们还能把他赶出去不成?
    
       “不就是一桩买卖嘛,他们怎么管得那么宽?”有些人的“愤愤不平”,是可以理解的。
    
       如果问题仅仅出在“逾矩”与否,好办,下不为例还来得及。中国客人不是也已习惯往替他拉门的外国门童手里塞点小费吗?但我以为,其中肯定有更深层次的文化纠结和冲突。
    
       为了不抽象地把自己并没有彻底想通的道理来影响读者,我希望用以下一桩也不令人愉快的买表事件,来引发大家的思考——有个在瑞士留学的中国女孩,受朋友之托去百达翡丽旗舰店购买一款手表。店员竟拿出一张长长的购买申请表格让她填写,涉及购买者姓名、国籍、年龄、联系方式和购买原因及款式、出厂日期等等。店员说:“填好表格后,我会及时把它存入客户档案,尽快帮您参加公司的再次审核。通过审核后,您所要买的手表会在一年到三年内送到您手里。”女孩嫌其麻烦,便转到江诗丹顿专卖店。她问店员他们是否有和百达翡丽一样的繁琐程序。店员微笑地收起刚想发出的表格,说:“抱歉,请坚持选择您喜欢的品牌!”在确认朋友决定购买一块普通的百达翡丽飞轮手表后,女孩再次来到百达翡丽旗舰店,在交出填好的表格时,店员问道:“不好意思,您知道百达翡丽飞轮手表的特点是什么吗?这也是申请购表的必要条件之一……”闻此言,女孩差点晕倒!自然,手表也没买成。
    
       后来,女孩就此事求教于艾利克教授:“为什么买块表也要诸多繁琐的程序?这无非就是个交易嘛!”教授不作解释,径带女孩前往一个看起来颇有历史的制表手工作坊。在目睹一位白发苍苍的技师如何精心雕刻一个全鎏金的镂空表盘后,女孩终于明白:每一块手工制作的表,都是可遇不可求的艺术品,如果盲目地选择顾客,是对这精美工艺的亵渎!
    
       是不是花了大价钱购买别人的劳动成果就算尊重别人的劳动?看来没有那么简单。
    
       不少中国的富翁、准富翁,乃至伪富翁,以拥有国外名牌奢侈品为荣,见到就下手(包括受人之托),至于适不适合自己,不可能管也管不了那么多。这种消费习惯,传递出的正是那个女孩秉持的“这无非就是个交易嘛”的理念。它所导致的恶果,就是每人一支拉菲、一下子买几块劳力士、一人买十几只爱玛仕那样令老外目瞪口呆的疯狂举动。这是以炫富为特征的消费一定会有的方式。老外之所以看不懂,是因为那些买家丧失了理性;之所以愤怒,是因为那些买家完全只着眼于商品所标签的等级而对其内在的精美工艺表现出的冷漠。这都是不能接受的。其实在中国,也有非常计较买家对于商品的态度的人,比如情愿将书画作品贱价卖给懂行的买家而不肯高价售予无知的顾客。道理是一样的:只有懂行的买家才会对人类劳动和智慧显示出由内而外的尊重!
    
       商品是有生命的,但它只活在欣赏它、懂得合理使用它的人身上。而把购买蕴含艺术创作元素的商品过程仅仅看作是一种简单的交易,是极不成熟的、暴发户式的消费理念,理所当然地要被别人看轻或拒绝。
    
       许多看似完成其实并没有完成的交易,正在考验消费能力旺盛的中国消费者的内在素质。有鉴于此,那些喜欢以“中国式消费习惯”拉动“内需”,或带到国外发扬光大的人,能不敛乎?

作者:西坡;转引自《新民晚报》2010-11-20-B6版,原文题“没有完成的交易”】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龚士良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65562-385849.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2
推荐人: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