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安
趋炎附势的科研人员难成大器
2012-9-19 09:01
阅读:3902
标签:教授, 文章, 科研人员, 领导, 工蜂
目前的工蜂,一方面憎恨蜂王的剥削,一方面又拼命遵从潜规则争当蜂王,本身就是矛盾的。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连名牌博士都不清楚:以“发文章评职称”为目标的科研并非真正科研,是非常可笑的!
 
并且他们的目标不过是成为上层蜂王,以更好的剥削其他底层工蜂!其动机更可悲!
 
如果有真本事,不妨到企业摸爬滚打,或许名利双收更快捷。
 
 但前提是要有真本事。如果没有真才实学,给当权者做工蜂是必然的,不必自寻苦恼,整天牢骚。

 

高校青年教师自比为“工蜂”

http://focus.news.163.com/12/0914/11/8BC1U8GA00011SM9.html

彭锋(化名)今年33岁,国内名牌大学文科博士毕业,目前在北京某重点高校任讲师。他每周教8个课时,与名教授一起承担了两项科研课题,没有行政职务。

彭锋很忙,他计划3年内发表6篇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论文,拿到副教授职称。为此,他把大半的时间分给了科研,其中不少又“耗在写标书、跑关系、找发票报销上”。

彭锋已婚,他每年贡献给家庭的工资大约4万元,另有两万元的工资外收入是课题经费“贴补”的。尽管高校教师这份工作稳定且“听起来很好”,但彭锋在从政或经商的朋友面前没多少自信。彭锋被大家称作知识分子,但他和同事们有时自嘲为“知识工人”,或“工蜂”族——光鲜外表下“鸭梨山大”(即压力很大——记者注),是单位的业务主力但收获有限,多数忙碌于金字塔底端,仅少数人能拼到上层,才“有资本做真正感兴趣的事”。

他工作日的时间表通常是:上午读书、查资料,带几个学生做调研,撰写由老教授或系主任“挂帅”的课题报告;下午到学校教两个半小时的课,再找财务“弄1个小时的报销”。双休日里,除了外出参加学术会议外,他给自己定了个“文献翻译计划”,为争取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搜集素材

彭锋有自己的研究兴趣,但他目前的研究和生活都围绕着“马上升副教授,40岁以前升教授”进行。为了成为“蜂巢”上层的“赢者”,他必须早出活、快出活、多出活,有时也不得不搞关系,甚至花钱买版面。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王英安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61711-614256.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9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24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