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些非常重要的典籍,
历来的解释非常多,
但可能由于文字的意义的变迁(?)而使得这些解释显得有些不够准确。
例如,著名的《觉林菩萨偈》:
华严第四会,夜摩天宫,无量菩萨来集,说偈赞佛。尔时觉林菩萨承佛威力,遍观十方,而说颂言:
『譬如工画师,分布诸彩色。虚妄取异相,大种无差别。
大种中无色,色中无大种。亦不离大种,而有色可得。
心中无彩画,彩画中无心。然不离于心,有彩画可得。
彼心恒不住,无量难思议。示现一切色,各各不相知。
譬如工画师,不能知自心。而由心故画,诸法性如是。
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
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应知佛与心,体性皆无尽。
若人知心行,普造诸世间。是人则见佛,了佛真实性。
心不住于身,身亦不住心。而能作佛事,自在未曾有。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网上可以找到很多白话解释,例如:
宣化上人的:
http://baike.baidu.cn/view/4260495.htm
还有:
http://hi.baidu.com/zkjakaipnlhijyr/item/88ce7d18aba99af865eabf90
举例来说,“大种中无色.色中无大种 ”:解释为:
因为各种单色的颜料,原本也没有山河大地人物花鸟的色相,
画布上的山河大地人物花鸟看起来也没带有红黄蓝白黑等等单色颜料的原色。
不通。
因为这里面的“色”字,了前文已经出现(分布诸彩色),因此,这里面的“色”,如果从逻辑上一致性来看,应该就是“颜料之色”,而不是什么“万物之色相”。
后面一句,“色中无大种”, 更是解释的不通。因为“大种”若作为“原色”来解,那么,画布上的图像,恰恰就是包含各种“原色”的!
至于宣化上人的解释:在纸的里边本来是没有彩色。或者用多一种彩色,或者用少一种彩色,所画出来的画,就有彩色了。这就是依真起妄的道理。在真如自性中,本来什么也没有,是空白的。可是依真生出妄来。本来在真里没有妄,所谓[真不起妄],所以才说[色中无大种。这个妄不能生真。
觉得这个解释不能算“解释”,应该算是“理解”。因为好像 有了不少的扩展。
我的理解:
1、经文中的词汇,其概念有“游移”的可能,即在紧密的上下文 中,同样的词汇 表示的含义不完全相同。
2、涉及“玄理”的一些经文尤其如此。
3、一些词汇可能有趋于“抽象化”的倾向。
例如,
这里的“色”,可以做“色 的 相”来解;
这里的“种”,可做“元素”解。
若想两句都成立(大种中无色.色中无大种),则“大种”和“色”都要理解的更为抽象一些,即:大种,是构成世界的元素。正如电子中子这样的元素,是无所谓“色”的。但是为什么说“色”中无大种呢?因为此“色”,相当于“白云变幻成苍狗”这种“色相”,这里面是无所谓什么“元素”的(你不能说,这个“苍狗”是由白云或水汽冰晶组成的,因为“苍狗”本身是“幻相”,不是指“像苍狗的白云”)。
上面理解,关键在“色”的概念,比较抽象,有所游移。
然而上面带横线 句子,还是难解。
例如:
心中无彩画,彩画中无心。然不离于心,有彩画可得。
这四句,和前面的关系如何?
各各不相知:说这个何意?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22: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