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正治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s007 欢迎腾讯微博联系:寻正(xunzhengxz)

博文

凉生男暖生女 精选

已有 20627 次阅读 2012-8-14 10:37 |个人分类:科学普及|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长寿, 老化, 乌龟, 温度决定性别, 可忽略老化

 
寻正 
 

在1974年,加拿大乌龟大比(Canadian Turtle Derby)赛出冠军之后,组织者邀请美国冠军托比(Toby)参赛,进行美加对决,看美国乌龟跟加拿大乌龟哪个跑得快。在上半场两个冠军竞争激列,不相上下,这时托比犯上兔子的毛病,觉得对手太弱,决定睡一觉再轻松地超越加拿大冠军瘦兵(Slim Should a Been),拿到邀请赛的桂冠——结果它在加拿大冠军爬过终点线之后仍未醒来,痛失北美冠军称号。

 
乌龟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物种之一,它们最明显的特征是龟壳,这是它们把肋骨及身体骨性结构特化后的结果,在自然界,如果它们的敌人不是人,坚硬的龟壳就会给予它们完善的保护。笨重的龟壳也不是没有代价,它们的手脚不得不以尴尬的角度伸出来,尽管乌龟有着强大的肌肉,它们的运动能力是有限的,其生活节奏就几乎极度地变慢,四五十岁的人都显老态了,但四五十岁的乌龟还算儿童。
 
大比邀请赛对托比来说是不公平的,瘦兵以39秒赢得了比赛,在乌龟的时间观念里,任何以小时计算的比赛都是无效的,更不要说以秒计算了。乌龟的时间是月以及年为单位的,在比赛过程中打盹睡觉再也正常不过。
 
在一个水族馆里,饲养员把一只男龟放入池中,让他去追求那只女龟,男龟也不负众望,一个劲儿地往女龟身上爬,可惜女龟慢腾腾地,时不时把他给抖落或者一脚蹬开,让旁观者都忍不住有做政治辅导员的欲望,如果能讲龟语的话,肯定会出面做劝善工作,让她服从组织安排。如果你想看到男龟追求成功,就要有耐心,有男龟一般的百折不挠的精神,实际上,实足“百折”都已经低估了乌龟世界。这份耐心你肯定没有,把一部两小时的电影减慢至1/4或者1/10倍速播放,你肯定看不完。

乌龟长寿,在科学上称它有“可忽略的老化”(Negligible Senescence),它的生命节奏如此之慢,在理论上它可以永生,如果没有事故、不成别人口中食物、不生(感染性)疾病,乌龟就不会死。在乌龟身上,时间差不多冻结了,上百岁的乌龟的内部器官跟几岁的乌龟没什么区别,它的器官就不会随年龄增长而发生功能结构的衰减老化。乌龟可以不吃不喝长达数月,让它轻松渡过大干旱、大洪水、极度高温、或者寒冰时代。


中国人实行计划生育,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就是性别比例失衡。对于欧洲池塘乌龟来说,它们的后代性别从来就没有平衡过。如果你检查它们的染色体与基因,男龟与女龟并无区别。在它们孵化时,如果温度高,比如超过28度,你就看到一个又一个的龟女爬出来,如果温度低,比如低于27度,就变成了龟儿子的天下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那些因为不生儿而被贯以不孝之名的中国人,在明白这一道理后可能再投胎时坚决申请做乌龟,变变温度,想生男就生男,想生女就生女,还不用担心性别比例失衡,太爽了。

在人的世界里差10岁结合在一起就有老牛嫩草之嫌,所以有性别比例失衡之虞,而在乌龟世界里,相差100岁结合在一起都算门当户对,哪一年生儿,哪一年生女就变得不重要了。欧池龟的这种性别决定方式叫温度决定性别(Temperature sex determination,TSD),是环境决定性别的主要模式。除不少乌龟外,很多爬行动物,尤其是长寿的,都喜欢采用这一模式决定后代是变男还是变女。


为什么欧池龟让温度来决定生男生女?这是一个仍然持续困扰着科学家的难题,因为根据自然选择理论找不到这种生殖方式的优势。虽然它们的长寿可以减弱性别不平衡造成的生育劣势,但在数千百万年中,这微弱的劣势也会造成进化压力,让它们放弃这一模式。有理论认为男龟更宜在偏凉的环境生活,女龟则喜欢温暖之地,凉生男暖生女可以增加后代适应性。这种说法的漏洞就是相应的分居压力还会造成持续的生育劣势。

这个乌龟的秘密大概会以龟速加以破解,我们得有耐心,乌龟那样的耐心。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60310-602040.html

上一篇:人类抗病毒史话(3)接力十年防天花
下一篇:国外的防火训练
收藏 IP: 173.29.242.*| 热度|

45 李学宽 水迎波 刘旭霞 岳金星 刘全慧 常顺利 郑永军 董欣欣 王春艳 张玉秀 朱晓刚 林涛 李威龙 叶立 陆俊茜 杨月琴 吕鹏辉 肖振亚 李延谦 杜伟 李汝资 吴顺凡 周真明 陈安 谷明信 常虎成 高绪仁 李晓涛 左宋林 杨远帆 陈祖昕 俞强 梁建华 周能娟 何金华 杜永明 王秋祥 GW88 fyye kizlz zhanghuatian 好象 Jolyon bridgeneer daladala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8 06: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