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杨食话说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xlh2008 要想得到常人所不能得到的,就得付出常人所不能付出的!

博文

成精的蔬果——“金刚不坏”的猕猴桃和“长生不老”的西红柿

已有 10042 次阅读 2016-11-24 13:22 |个人分类:科普创作|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近日有新闻报道,购买的猕猴桃存放138天全身不腐,还硬邦邦的,无独有偶,2015年的8月份有新闻报道称,购买的西红柿放到厨房遗忘了,当被发现时已经一个月之后了,西红柿仍然完好无损,表皮光鲜。猕猴桃、西红柿长时间放置不变质、不腐烂,到底是什么原因呢?难道我们的食品保鲜技术如此进步了,以至于瓜果蔬菜都如此的“长寿”?这“长寿”的西红柿、猕猴桃到底能不能吃?会不会是转基因呢?

  在农村生活过的小伙伴们肯定记得,从树上摘的水果,地里摘的蔬菜,放上一周就会脱水皱巴,很快就会腐烂,更别提放上30天,100天,那样,岂不这些蔬菜水果都成精了。其实,随着食品保鲜技术的发展,反季蔬菜水果越来越多,人们为了从反季蔬菜水果获得更多的利润,提高了保鲜防腐技术,但是也避免不了黑心商人从中使诈。
  新闻中所报道的“全身不腐”猕猴桃是如何形成的呢?有专家推断,可能是水果商使用一种1-MCP(1-甲基环丙烯)的保鲜剂处理猕猴桃。它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无味、无毒、无明显生理效应。有研究表明,1-MCP会延缓乙烯释放高峰出现的时间,使得猕猴桃成熟机制被延迟和抑制。如果过量使用的话,就会造成新闻中出现的情况,长时间在常温下放置不腐烂也不成熟的现象。欧盟对1-CMP的农药残留和最大残留水平设定为0.01mg/kg。
  那么另一新闻中“长生不老”的西红柿怎样炼出的呢?笔者推断,当时所处的环境正是夏天,是微生物活跃的季节,蔬菜水果不可能不经过物理或化学保鲜处理能够放置一两个月以上,所以,西红柿可能是含有rin、nor等耐贮运基因的种子种植的,在未成熟的时候经过处理只不过看起来外表鲜艳的“假成熟”状态,再加上西红柿外皮厚,果肉坚硬,汁水少,在特定的环境下放置两个多月也不是没有可能的。也就是说,这个自身过硬的西红柿碰巧在合适的条件下炼成了“长生不老”。
  科学安全的保鲜是延长水果蔬菜货架期的关键,科学家也为此不断付出努力,通过控制呼吸作用延缓衰老、控制腐败菌的繁殖及控制内部水分蒸发等手段,开发出了行之有效的保鲜技术,如:微波保鲜、加压保鲜、可食用的蔬果保鲜剂等。

  日本在蔬菜水果保鲜方面卓有长效,发明了“里斯托瓦石”新式纸箱,可以吸附蔬菜水果产生的乙烯等气体;还有一次性吸湿保鲜塑料包装膜,其在两片具有较强透水性的半透明尼龙膜中间装有天然糊料和渗透压高的砂糖糖浆,能够缓慢吸收从蔬菜水果表面渗出的水分,从而达到保鲜的作用;陶瓷保鲜袋是一种高科技保鲜方式,在保鲜袋内涂有极薄的陶瓷物质,陶瓷可以释放出远红外线,与蔬菜水果内的水分发生强烈的“共振”运动,达到保鲜的效果。

  保鲜剂是在蔬果保鲜中常用的一种方法,酷似“麻醉药”,使蔬菜水果处于休眠状态。防腐杀菌剂和生长抑制剂是在蔬菜水果保鲜中最为常用的手段,因为其成本低,效果好,成为菜农果农最常用的保鲜手段,但是其对人体有一定危害并且污染环境。因此,开发高效安全的保鲜剂是当务之急。
  目前,由英国一家食品协会研制的可食用的蔬果保鲜剂,高效安全,它采用蔗糖、淀粉、脂肪酸和聚脂物配制成一种“半透明乳液”,既可喷雾,又可涂刷,还可浸渍覆盖于西瓜、西红柿、甜椒、茄子、黄瓜、苹果、香蕉等表面,在蔬果表面形成一层“密封薄膜”,完全阻止了氧气进入蔬果内部,其保鲜期可长达200天以上。
  蔬菜水果保鲜要在一个合理的储存时间里,如果出现像新闻报道中放置138天不腐烂变质的“金刚不坏”猕猴桃和放置79天仍不坏的“长生不老”西红柿,很多消费者就不再关注是不是保鲜的问题,而是会不会是转基因,会不会浸泡了什么药水,那就背离了蔬菜水果保鲜的初衷。

“科普中国”是中国科协携同社会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科学传播的科学权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国融合创作出品,首发于科普中国,转载请注明出处。

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杨国力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59863-1016505.html

上一篇:瓶中饮用水中有“绿色幽灵”!
下一篇:天天喝奶茶,美女变老妪?
收藏 IP: 1.62.154.*| 热度|

25 黄永义 白龙亮 王春艳 黄仁勇 罗帆 王林平 姬扬 侯沉 陆玲 徐明昆 姜咏江 赵凤光 吴明火 岳建军 强涛 张骥 马德义 侯成亚 农绍庄 biofans nuobeier1997 bshhzai xiaobaobao888 liuhaoa1234 zjzhaokeqi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9 16: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