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的老祖宗下西洋,下东洋,下南洋总被人津津乐道,殊不知对北极海域也是了解的。抛开《山海经》这类“太初”先民的文字不说,举个非常形象的例子吧:
这是乾隆爷放在万寿山上的一个花盆儿。这花盆可真不错,正经八百是拿昂贵的石材——“艾叶儿青”(即有青灰色美丽花纹的大理石)雕凿的巨型盆景盆。盆里摆了两块优雅的山子石儿,当年傍边儿还可能种过什么奇异花木,虽然脆弱的花木没有逃过英法、八国那两场大火,可盆儿到底是石头做的,虽有一定破损,到底是“较为完整”地保存下来了,这才给今天的我们留下一件难得的精美工艺品。
该盆明显受到元代“渎山大玉海”的影响,在其四周满饰雕凿了海浪海兽,其中北面的一只海兽引起了笔者的注意,该兽圆头圆脑,连眼睛也是瞪得圆圆的,耳朵缺少耳壳,只有一孔,脖子倒是很粗,颌下堆积起层层的皮皱,全身体肤光滑,不刻画一毛,一只鳍样的前足从惊涛骇浪中伸将出来,暴露其身份——该动物属鳍脚目。最惊人的是被当年强盗们打坏了的部分,在海兽的口吻前方,居然是一对伸向前端的长牙。好了!具备这些特征的动物只有一种,现在我们可以根据海兽的形象定名了: 鳍脚目Pinnipedia(也有人将其归为食肉目鳍足亚目的),海象科Odobenidae,海象Odobenus rosmarus。
海象是一种只生活在北极海域的动物,因此可称得上是北极的特产动物。在太平洋,从白令海峡到楚科奇海、东西伯利亚海、拉普帕夫海;在大西洋,从格陵兰岛到巴芬岛,从冰岛和斯匹次卑尔根群岛至巴伦支海都有其分布。它体态庞大,皮厚多皱,尤其是脖子下面,堆积起厚厚的脂肪,为适应海中生活,耳壳退化了,只剩可以在水中关闭的耳孔。它的标志物——长牙是用来在海底刨取有壳的软体动物的有效工具,对北极动物研究颇深的前苏联科学家曾将其称为“用长牙挖掘海底的水下耕耘者”。
海象是离不开水的,它不可能象狮子、鸵鸟、长颈鹿那些陆地动物被外国使者车载船装地运到我们这个天朝大国。虽然总会有个把海象乘浮冰飘向更南的地方,但我相信,只有对一种动物进行了较为长期的,充分的观察后,才能将其刻画得如此惟妙惟肖。因此我相信,古代中国人不仅了解北极动物,而且了解那片冰封大洋。(段煦 文/摄影 博物地理 www.bowudili.cn )
这可不是我的摄影作品,我们国家的动物园是绝少有海象的,这张相片来自网上,估计是装备优良的老外在北极地区所摄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4 10: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