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原发表于《生命世界》杂志2025-4期,这里刊载的是未经删节过的全文——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北部森林的结构大致可分三层。上层的树木个子最高,它们是针叶树,以欧洲云杉为主,其间也夹杂着欧洲赤松、刺柏或者别的什么松柏。中间高度的是各种桦树、柳树以及像榛子、青冈等阔叶矮乔木。下面一层是低矮的灌木,这其间,以杜鹃花科越橘属植物为主,一到夏季,就成了蓝浆果的世界。听到这里,你可能要问: “蓝浆果”不是蓝精灵的食物么?要知道,风靡全球的美国动画片《蓝精灵》,它的故乡在其实在欧洲,主角蓝精灵们吃的、喝的、使的、用的,也都取材于欧洲大森林里的风物。他们吃的食物“蓝浆果”就是林子里那些蓝色的越橘属植物果实。
欧洲北极圈林下的越橘属灌丛
谈到越橘属,你可能会感到陌生,但若说它给人类带来的美食——蓝莓,你可能就再熟悉不过了。蓝莓果个子不大,圆鼓鼓、光溜溜,味道酸甜可口,还透着股清香味,十分惹人喜爱。然而,自然界里可没有野生的水果蓝莓,它是人类和越橘属植物“集体努力”的结果。20世纪初,园艺家们从产自北美洲的兔眼越橘Vaccinium ashei、伞房花越橘 V. corymbosum、狭叶越橘V. angustifolium等植物中挑选了大果型的植株进行杂交和改良 ,最终培育出人们喜爱的水果蓝莓。
在人类历次培育蓝莓的“系统工程”中,园艺家们也想到过用欧洲的越橘来改良品种,但它们的果子实在太小了,最终还是放弃了让它们成为园艺品种的可能。它们就那么默默地待在林下,从南欧到北欧,再到北极,每年自由地疯长,成为林中旅行者们的美食。每年夏秋交季,是它们果实成熟的时候,蓝紫色的果实会缀满枝头,果皮表面还覆盖着一层厚厚的白霜,别看每颗只有黄豆粒大,却同蓝莓一样圆鼓鼓、光溜溜的。你把它们一颗一颗地摘下来,凑成一小把,仰脖送入口中,只要轻轻咬破它们那幼嫩的果皮,你的口腔黏膜、舌面登时会被果肉里的花青素染成鲜艳的紫红色,而浓郁的酸甜滋味随之而来,还散发着怡人的清香。
你就这么一路走,一路吃,既不会饿,也不会渴,还会感到精力充沛。如果你是个心细的旅行者,吃着吃着,会感觉在丛林不同区域摘到的蓝浆果时而大,时而小,口味也略有不同。此时,你可以俯下身子,仔细观察一下这些结果的植株,你会发现:结大一点果实的植株比较壮实,叶子表面有纹路,颜色发白;而结小一点果实的植株虽然身材稍显细弱,但叶片边缘泛红,娇嫩鲜亮。原来,这是两种不同的越橘。果实大、植株粗壮的,是笃斯越橘V. uliginosum;果实小、植株娇嫩翠绿的,是欧洲越橘V. myrtillus。在最初作林下考察时,我从不分辨这两种果实之异同,因为在欧洲的同纬度森林里,只要是越橘属的蓝果子,我都会把它们摘来吃(普通游客不建议尝试,以防误食有毒植物——作者注)。因为这两种越橘在我国东北林区也有分布,那里的小朋友管这两种植物结出的果实,都叫“都柿”(笃斯的谐音),大家经常拿它们当作零嘴来吃,也不分你我。后来,我们来到俄芬边境芬兰一侧的丛林里考察。由于怕走错路,雇用了一位当地的芬兰小伙子作向导。他看见我采摘浆果时把笃斯越橘也采到手里时,立即向我摆手,随后弯腰摘了一些欧洲越橘的果子后,认真地告诉我:一定要吃这样的果子!你瞧,它的果实下面有一个圆圆的肚脐眼(按,欧洲越橘的果脐是圆的,而笃斯越橘的果脐是一个宽大而开放的裂孔),你摘的那个吃多了会肚子疼。我还是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话,心想:在我的祖国,大家世世代代这么吃也没听说过谁会肚子疼呀?但看到他一脸的关切,我礼貌地点点头并表示感谢,一路上只去采那欧洲越橘来吃。还别说,那口感和滋味,的确比笃斯越橘浓郁得多。
笃斯越橘
欧洲越橘
欧洲越橘的花
走出林地,我们送走了好心的芬兰小伙,去路边找我们的司机和车,很快找到了,那家伙把车停在路边,自己正撅着屁股在路边摘蓝浆果呢,我看他摘的果子又大又圆,几乎专拣笃斯越橘摘,我问他:这个可以吃吗?这家伙是立陶宛人,他告诉我,这果子好吃,在他们家乡,不少人都爱吃。
回到驻地,闲来翻看地图,对比立陶宛和我国东北林区的纬度,结果是:差不多。立陶宛在北纬53°到56°,而我国最北端黑龙江省漠河也在北纬53°上下。这一纬度以笃斯越橘在分布上占优势,而到了接近北极圈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例如芬兰),情况就调转过来,特别不怕冷的欧洲越橘占优势。欧洲越橘无论从口感到滋味,再到花青素等营养物质的含量上都要优于笃斯越橘,北方的人们自然摒弃掉产量小且口味稍差的水果种类,从而也失去了对其生物碱的耐受,而相对南方的居民可选择的机会比较少(南方丛林面积无法和人口密度过小的北极地区相比,而越橘属只分布在丛林里),他们对笃斯越橘的生物碱相对耐受。以上当然是基于地图、植物地理和人类学上的初步分析,具体情况还要看今后实验室的结果。但芬兰小伙的话也不能忽视,即口味和营养再好的水果,尤其是野果,其体内所含对人体有害的生物碱还是存在的,不同人群或体质不同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耐受差异,食用时千万不要过量,以防蓄积中毒,对于不了解或从未尝试过的野果,更不要轻易吃!(博物地理 段煦 文/摄影)
蓝浆果的世界
采摘蓝浆果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段煦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58-1495083.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