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英国之前,我曾经很高兴,因为根据行程单我可以参观很多大学,想当然的以为可以看到很多大学的图书馆,可以看看人家的发展情况。很可惜到了英国,走过每一处都是匆匆忙忙,访问大学图书馆更是要求图书证等硬性条件。曼彻斯特的城市图书馆(City Library)成了我参观的为数不多的几个图书馆之一。
第一天上午听完讲座吃过午餐后,我们就去参观市政厅。参观时市政厅正在维修。虽然是近现代建筑,还是保留了古典的建筑的很多特色。
路经一家酒店建筑样式很有特点,大家纷纷拍照
曼彻斯特市政厅
走廊
曼彻斯特城市图书馆位于地下一层。回来之后上网查阅,如果曼彻斯特城市图书馆真的如网上介绍,建于1854年,现有藏书35万册,就很怀疑我是不是走错了地方,或者说抵达的只是一个分馆?
楼上是办公区,楼下就是城市图书馆
图书馆大约有300-400平米大小,一路走来,看到很多功能区域:
新书架
光盘架
期刊架
会议论文架、档案架
上网浏览区(也可以看到头上密集的电灯)
阅读区
讨论室
书架上有图书的大致分类。
图书按十进分类法排列,标签上第一行是分类号,第二行是作者缩写。
图书馆最重要的就是采光。建在地下的图书馆本身就有这方面的问题。好在馆里的电灯比较多,倒是没有看到任何角落有采光的问题。地下室作为图书馆还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如何应对地下潮湿的问题。如果潮湿过甚,图书会渐渐霉变。在城市图书馆这个问题被空调解决了。虽然没有找到再向下走的楼梯,但是怀疑图书馆不是这栋大厦的最底层,否则那种潮湿的感觉可不是开开空调就能解决的。
图书馆的名字叫城市图书馆,我能够理解馆员希望在有限的空间内尽量展示更多东西的愿望。但我不赞同这种馆室布置方案。过于齐全的功能种类是件好事么?进入图书馆的时候,就能听到一个1岁多的孩子在儿童图书区玩闹的声音。由于儿童图书区是开放的,原本应该安安静静的图书馆,整个馆里的所有人都需要听着那个孩子的开心尖叫。
儿童阅览游戏区
图书馆中除了服务台前的人员外,只看到了一位还书上架的工作人员。大胆猜测这里的馆员人数不会超过10位,就算是英国的工资成本高,就整个图书馆而言人工的成本也就应该不大。由于是地下室,电灯和空调是必须开的,每年的耗电量应该不小。也许是对于知识的尊重和知识版权的缘故,英国的图书价格很贵,从新旧程度和我翻阅的一些图书看来,很怀疑这个图书馆的一半图书都是靠人捐赠的。订阅的期刊多数都是《读者》一类的阅读性刊物,流行刊物和学术性刊物不多,也就是说期刊的订阅费用不会很贵。光盘架上摆放的也都是一些经典类电影作品。可以看得出,图书馆的大部分经费应该放在图书采购和运营费用,采购经费也许并不很充足,但馆员们尽量将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
图书馆内的书架之间相隔约有2米,比一般的图书馆架间距要宽,也就是说展示的图书不会很多。架上的书到是显得比较密集,但总藏书数量应该不超过5万册,就一个城市的图书馆而言,数量似乎少了些。不过这里应该也有它的特色,就一个在市政厅下的图书馆而言,保存一些本市政府的档案材料应该是工作的一部分。
随意地翻了几本书,同一架上虽然是同一类图书,但是各种语言都有,比如历史类的英语书和俄语书是按照分类号放到同一架上的。其中还有一架分类专门写的是“中国图书”,好奇地凑过去看,没有中文的流行图书,全是小说,几乎都是言情小说或者武侠小说。言情小说里没有琼瑶、席绢;武侠小说里没有金庸、古龙、黄易,全都是三流小说……。相信这种东西城市图书馆不会因为便宜就买的,也就是说这应该是读者赠送的。看着理架员麻利地整理着架上的图书,小心地做着清洁……很有一种想要哀号的冲动,这里的采编人员在做书上架的时候都不挑书的么?别人捐赠的图书就都往架上放么?这样的图书怎么能够代表中文图书,这样的图书值得馆员如此尽心竭力地维护么?!怨念深重ing~~~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1 23: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