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轩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unday80 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心灵总有一个要在路上。

博文

中医的常识——阅读摘记

已有 1821 次阅读 2024-2-14 13:43 |个人分类:读万卷书|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图书规格

【 书 名 】中医的常识

【 作 者 】徐文兵

笔记

  “富”和“贵”有什么区别?“富”是有田、有余粮,富和贫是反义词,贵和贱是反义词。你去饭馆点菜:“把最贵的菜上一遍。”这叫“富”,;根据今天是什么节气、请什么人吃饭、不同体质的客人点菜,这叫“贵”。

  

  

  人们在追求个性和品位的过程中,中医被发现了,中医的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个性化的治疗,让中医的人文和人情关怀更加可贵,这是从其他医学那里体会不到的。

  

  

  五脏六腑的“脏”,是把两个字合并成一个字了。其中“臟”是古字,不带“月”就是“藏”,这是我们古字里的脏(zàng),对应肮脏的是“髒”,念 zāng。

  

  

  中医有很多穴位跟“溪”有关,《黄帝内经》中讲:“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谿。”就是说在肌肉丰厚的地方有接缝,很宽的一道沟叫谷,很细的一条窄沟叫谿,它讲的是气。

  

  

  所有跟头颅有关的汉字都带“页”。“页”在这里发音为xiè,指的是头颅。

  

  

  元是零,首是一。国家元首应该是两个人,抛头露面的是首,隐藏在背后操纵的是元。就人体而言,每个人也有元首,头颅、头面是首(首级),隐藏、包含在头颅内的脑髓是元(元精)。

  

  

  中国人认字但不识字,“认”是知道字的发音、写法、表面含义,“识”是理解背后的来龙去脉、思维体系。

  

  

  当字义模糊、词不达意的时候,很难想象操弄这门语言文字的人能清楚地理解、继承什么,表达、阐述什么。

  

  

  学中医也好,学道家文化也罢,都有初始阶段、中间阶段和高级阶段。

  初始阶段是意识层面上的“认”和“识”,形成“知”,也就是“认识”和“认知”,形成“知识”。

  中间阶段是“修习”,通过修身训练,先恢复“自觉”,唤醒“灵感”

  最后是高级阶段,就是去感悟、捕捉、感受、接受自然和师长心授的玄妙。

  

  

  如果你是通过气管的震动,把气管里不干净的气体、黏液、痰排出来,这叫咳;通过逆向运动把食道和胃里的黏液排出来,这叫嗽。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咳是肺的病,嗽是胃的病。所以治咳要治肺,治嗽要治胃。

  

  

  尖锐的、烧灼的、开放的感觉称为疼;把封闭的、沉闷的、阴寒的、闷重的感觉称为痛。疼可以用冷冻疗法,比如敷冰,“疼”字里面有个“冬”;痛可以用开通疗法,因为“痛”字里有个甬道的“甬”,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什么叫“健身”?内家拳健身的第一步就是站桩,胳膊、腿不动,跟树桩一样在那站着,然后所有的五脏六腑开始调整,胃肠开始蠕动,开始打嗝、放屁,这叫“健身”。

  所有在健身房里的人都是在健体,发生了很多猝死的事件。当气血不足的时候,人的本能肯定要牺牲末梢的血液循环,让血液留在躯干里,这是本能的自我保护。结果,这些人强迫自己的气血往四肢流,最后躯干里没血了,因此导致了猝死。

  

  

  隔行如隔山,医这个行业,不论中医、西医,它的复杂性和变化都是很难驾驭和把握的。如果想学几年医就去治自己的病或给别人治病,很难。但还有一句话,“隔行不隔理”,不论你是做什么行业,你要给我讲清楚你治病的思路和道理,这是可以相通的。

  学中医文化,不见得大家非要变成大夫,但要变成一个明事理的人。这样你将来得了病会有一个辩证的态度,有一个从正反面看的态度,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看法。现在很多人就缺乏这种素养。

  

  

  消是物理变化,化是化学变化。吃块猪肉,到胃里成肉泥,它还是猪肉,这叫“消”;在消化酶的参与下,把猪肉分解为最基本的氨基酸的单位,吃猪肉长人肉,这是化。

  消的过程以口腔的咀嚼和胃的研磨为主,不消往往是狼吞虎咽或有胃病;不化往往是小肠的问题。

  小肠又叫赤肠,人应该有“热心肠”,小肠的温度一低,吃进东西就不化。不化的表现,第一个就是过敏。小肠的温度不高,这是个大问题。现在人们喝冷饮、穿露脐装、吹空调,搞得自己心寒齿冷,纷纷得怪病。

  

  

  生鱼片是生冷的东西,不好消化,那么生鱼片怎么吃?

  第一,要蘸芥末,芥末是振奋三焦的阳气和元气的,能提高“化”的功能。

  第二,生鱼片的底下都有一片绿色的叶子,中医称其为苏叶,性辛温,能解鱼蟹毒。

  第三,生鱼片的盘子上都有白色的萝卜丝。可以消食化积。

  第四,还会配一碟红色的姜片。

  

  

  烧是放在火里,直接跟火焰接触;烤是利用火焰外围的辐射热;炙是利用火焰顶端的热。

  

  

  学完汉字你再去读古书,不由得不尊敬古人,不由得不反思自己活得太糙。

  

  

  称心【先天本心】的往往不如意【后天意识】,如意的往往不称心。

  心是与生俱来的,不可以变的。很多人到死也不知道有两个“我”,一个是与生俱来的,另一个是后天塑造出来的。

  能活得完全从心所欲很难,我们只能在心和意之间尽量找一个平衡点。

  

  

  中医的本源是“巫”。在古书中,巫是能沟通天地、鬼神,身体感觉能力非常强的人,但传到后世,人心逐渐涣散、没落,人逐渐退化,丧失了这种本能。

  秦汉以后,“巫”分成了两支,一支进入了庙宇,成为现在所谓的道教;另一支入世,就变成了现在的中医。

  在华佗、张仲景那个年代,还有陶弘景、葛洪、孙思邈等人都是道和医不分的,是一体的。

  儒家是到唐宋的时候把道和佛的东西都拿过去了,全变成了纸面上的东西。

  中医没落不是现在的事,从唐以后中医基本上就没落了,没落的标志就是中医和道的分离。

  

  

  “觉”是基本的,就是神经和脊髓的反射。比如你的手碰到了装开水的杯子觉得烫,就会把手收回来,这叫“有觉”;如果手放在杯子上被烫伤了,这叫“无觉”。喝点凉水胃就不舒服,吃点冷饮胃就难受,这叫“有觉”。

  

  

  同样的材料,同样的程序,不同的人炒出来的味道不一样,甚至同样的人在不同的心情下炒出来的味道也不一样。这是中国人跟天地交流的基本条件。

  

  

  鉴别真假中医有个标准——给你号脉的时候,大夫的手是否是热乎乎的,因为手是热乎乎的代表气能过来。

  

  

  感,就不是低级的神经反射了,而是完全触动了我们的心神。

  这种感被我们称之为通感,是全息的,是一叶知秋,窥一斑而见全豹的,甚至是可以穿越时空的。

  这不是第六感,而是人的本能,是每个人都有的。只不过经过几千年的进化,我们把后天的意识培养得太强大,把先天的本能丢掉了。

  到感这个层次可以做无言的交流,可以口传心授,可以拈花微笑,可以不借助于文字,甚至语言都是多余的。

  

  

  没有前面的认、识、知的积累,没有觉,没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很难上升到“感”这个层次。

  

  

  我们现在都是泛科学化了,都只相信仪器。其实,韩非子在两千年前就说:“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他宁愿相信尺子,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经常讲一个成语叫“惟妙惟肖”,形似叫肖,神似叫妙。可是我们现在就长得一个中国的样,我们不是“不肖子孙”,而是“肖子孙”,但我们都是不妙子孙,因为我们的神的状态,跟祖先差得太远。

  

  

  在我看来,天文学是一切科学的母学,不懂中国天文学,想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很扯的事。

  为什么叫汉族?其实是星汉,中国人认为自己是银河的子孙,星汉灿烂,汉是银河的意思。中国人的宇宙观远远超乎普通人的想象。

  

  

  悟是多年的积累、心性意志的磨炼在刹那间的爆发,类似道家讲的得道、佛家讲的开悟。我们经常说觉悟,觉和悟是两回事,觉在前面,悟在后面。

  

  

  咨询说白了就是通过语言的诱导让你改变想法,说得更高级点,如果这个人进入状态了,再和你说话,这就叫祝由。

  祝由的本义是祝说病由——你的病是怎么回事,我帮你搞清楚。

  中医是最讲道理的,能告诉患者的病是怎么回事。如果中医解释不清楚,就说明他没学明白。

  

  

  养心是什么?养的意思就是顺应,养心就是发现自己的本心,知道自己最需要的东西。带孩子也是一样,老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三岁之前观察孩子的天性,他是什么样的人,他对什么有兴趣,他讨厌什么,然后你再教育他。我们现在不是这样教育,而是爹妈喜欢什么就给孩子什么。

  养心和养神基本上是一致的,因为古代的“心”字本身就不指肉质的心脏,我们管肉质的心脏叫心包。养心和养神,就是反观内心,首先知道自己的欲望。

  

  

  养性就是涉及本性的东西,也是要顺应。道家讲:“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悦的本义就是通过言语使人高兴,把人说动了心。口不对心,就是不悦。

  

  

  愈和瘉的区别在于多了一个“心”字,暗含两层意思,一层特指心病,也就是情绪、情感、精神疾病的康复;另一层指心神回归,生机恢复。

  

  

  人和动物都有天赋的本能,去嗅寻自己喜欢的味道,吃自己喜欢的食物。而喜欢吃的往往就是自己需要的,需要的就是能愉悦自己心神的。很多草药都是被动物引导发现的。   现代人活得过于理性、机械,每天按点吃饭,不管自己当时是否饥饿。算着食物里的卡路里、脂肪、蛋白质的含量,不管吃起来香不香。还有很多富而不贵的人,往往追求奢华、排场,反倒成了腐肠之药,饮食成了致病之源,哪有什么怡可言。

    

  “怠”和“怡”组成的元素完全一样,只是结构、发音不同,意思也就大相径庭。

  论客观存在,怠几乎和患等同;主观感觉上,怠是心理负担过重,压抑、沉闷、憋屈的感觉,包括反应迟钝。     

  很多人会在饭后特别是饱食之后出现困倦、嗜睡的症状,中医形象地称之为饭醉,意思是如同饮酒过量以后导致人昏醉不醒。

  饭醉发病的原理是突然大量进食或食积导致气血集中在胃肠,心脑暂时气血不足。也有人本身气血不足,稍微进食偏多就导致心脑供血不足。  治疗饭醉的方法除了要求患者细嚼慢咽、控制进食速度以外,还要控制吃到八分饱就打住;另外要克服边吃饭,边看书、读报的习惯。    

  长期的精神压力、负担,不良情绪的郁积,都会导致心脏的应激变化,比如心率和心律的改变,患者会出现心悸、怔忡,时间长了有的会出现胸闷、憋屈、压抑、胸痛的症状。

  现代医学新发现的身心疾病慢性疲劳综合征,其实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倦怠,其中倦是身体疲乏无力、蜷曲萎靡的样子;怠是心理厌倦,无力承受,对很多事都提不起兴趣,甚至会出现反应迟钝,也就是怠慢。  出现了怠,说明身心疲惫、负重到了极限,是到减压减负、休养生息的时候了。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并不是不作为,而是尊重人的自愈能力,依靠天赋本能,排除人为的干扰,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普通人的心情易受外界影响,受过训练的人可以保持心平气和,不为外物所累,泰山崩于前而色不改,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都不为所动。

  修炼到更高境界的人不仅不受外界干扰,能自己营造氛围、情境,还能释放心情,影响他人改变环境。正所谓境由心生、相由心生。    

  通神的快感源于外因和内缘,内在精气丰厚的人能在平凡的生活中自得其乐,不假借、强求外因,嚼得菜根、品得真味;而精气虚竭的人只能强求加大外因,这种加捻子点油灯的方法,只不过是速死之道。

  面对现代流行的快餐、速配、飙车,想养生的人一定要反其道而行之,细嚼慢咽、安步当车、心平气和。    

  思维、忧思过度的人会影响脾胃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功能,体重会下降、肌肉会萎缩、气血会亏虚。脾胃功能弱的人,思维会变得迟钝,甚至经常卡壳停顿。

    

  意向、意愿、志愿过于强烈,鼓动人的心气去追求理想、实现梦想本无可厚非,但如果志向变成虚妄,就只能催人早死了。

    

  没有好不好,只有合适不合适。虽说劳心者治人,但是劳心的人活得不快乐,因为他天天都在耗损心气、心血。

  第二椎棘突下是命门穴,前面正对肚脐;命门穴的旁边就是肾俞穴;肾俞穴的旁边就是志室穴,也就是主管记忆的穴位。经常艾灸、按摩这条横线上的穴位,有助于恢复、提高记忆力。    

  如果藏在内心的东西是负面的、阴暗的,比如不良的情绪、情感在人心中留下痕迹,时间长了免不了会得身心疾病。

    

  卫气有三个来源,第一个是先天的肾精。肾精指什么?指我们储存在骨髓、脊髓、脑髓里的基本物质,这些物质储备得充盈,在关键时刻又能被调动,那你的卫气就是足的,这个过程叫“炼精化气”。

  卫气的第二个来源是脾胃消化的食物,如果吃多了,或者吃得不合适、吃了一些不干净的东西,导致消化功能降低或吸收不好,你的卫气明显就会被削弱。人们平时感冒一般都是先呼吸道感染,然后发热。  卫气的第三个来源是肺气,我们一定要呼吸新鲜空气。    

  “五谷为养”,一定要吃种子,植物的精能很容易地被转换成你的肾精,如果你不吃植物的精,去吃别的东西,最后肾精就会亏。

    

  指挥身体运作的最高级指挥官,是心神。

  如果你的神是乱的,或者节奏是错的,生活作息是昼夜颠倒的,不遵照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节奏去做事,即便有再充足的肾精、再好的营养、再清洁的空气,免疫系统照样无法良好运行。    

  什么是道德?道是天道,“德”字有“人”、有“心”,有人为。符合自然之理,才得道、有德行。

  有的人到大病快死的时候,才想到为什么得这个病、其实人得一个病也不容易,没有几十年一丝不苟、孜孜不倦地违背自然,也得不了这个病。  现在的病都是生活方式出问题闹出来的,这种生活方式包括饮食、起居、情绪、习惯、思维方式。    

  靠化缘吃饭的人,将就糊口,哪有讲究?皇帝倒是讲究饮食,有几个长寿的?

  饮食养身不养神。    

  你现在把我的一切都拿走,我依旧活得挺好,做人必须想得开,很多人都是“死”过一次才想开的,之所以现在有压力,就是因为还没有想开,心态没放开。

  内心想得开,你的经络通畅,压力在你的身体里通行,它有进出的渠道,这就没事。就怕人纠结,在纠结的状态下再有压力,有两个可能,一个是爆炸,是身体内的;另一个就是爆发,这是向外的。    

  先要“知”,这是意识层面的;“觉”涉及人们常说的魄力,归魄管;“感”更深入了,归魂管。

  能让现代人接受的是恢复“知”,现在连常识都是错的,人被商业利益绑架的常识洗脑以后,普及常识就成为很重要的事。我们几千年传承下来优异的本能,比如觉、感、悟等中国味都被偏见和痴见覆盖、屏蔽了。因此,我们恢复知觉、恢复常识很有必要。  当然,人们遇到矛盾、冲突必须做出取舍,就看你追求什么了。道家是贵生的,才讲究修身养性,尽其天年;儒家是讲究舍生取义的,要杀身成仁……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伍子胥过韶关一夜白头。换句话说,如果他没有头发,他会白什么?

  中医讲发为血之余,头发是一个为应急储备的仓库。碰到这种心急火燎、心急如焚的时候,烧的就是肾经。有头发和没头发就是不一样。    

  最早孤和独都是指家族血亲的关系异常,孤是没有父亲或父母都没有,独是指老而无子(未生或丧子)。

  特殊的家庭关系可以造就特殊的性格,比如,孤僻、孤傲等。而独夫因为绝后,不怕死后洪水滔天,故祸害天下无所顾忌!    

  爱情是美好、快乐的,如果相爱的人痛苦,缘于心智不成熟、情绪不稳定、性格有缺陷,与爱无关。

  当一个人说“我爱鱼”的时候,你一定要搞清楚他的真实意思。按理说,你爱鱼,那就是喜欢鱼在水里自由自在的样子,自己还投食喂喂鱼。但绝大多数人说爱鱼的意思是他爱吃鱼,钓鱼上来,红烧清蒸,大快朵颐,他爱的是他自己。    

  “和为贵”这个概念从古到今都在提,但没人知道这个“和”是什么意思。

  和的前提是不同,和为贵是与不同的季节、时间、环境、人群相处的能力,是张弛的一种度量。  另外,和是对其他不同人的一种尊重。对人不尊重,总想把别人变成你这样,把和自己想法不一样的人干掉,现在我们要尊重别人的宗教信仰、饮食等各种习惯,但还要保持自己的独立和自主。    

  什么是道德?道是天道,“德”字有“人”、有“心”,有人为。符合自然之理,才得道、有德行。

  有的人到大病快死的时候,才想到为什么得这个病。人得一个病也不容易,没有几十年一丝不苟、孜孜不倦地违背自然,也得不了这个病。    

  养生之道,其实是“生”加“心”,即养性之道。

  养生的层面是不同的,古人分为道、法、术、器四个层面。  有的人的肉体似乎没任何毛病,但他的情绪、神志、感情一塌糊涂。  今天人们看重养生,总比看重营生好。养生讲究顺应自然规律,无为而治;营生讲究经营、钻营、蝇营狗苟,刻意不自然,极端的营生会牺牲生命。比起过去那些莫名其妙的舍生取义、杀身成仁,比起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来说,这是进步。    

  心是先天的本性,意是后天培养的意识,中医称之为元神和识神。

  中医不是医术有多高明,而是唤醒了人自愈的本能。  商业社会发展到现在大都是在否定人的天性,给人加上后天的习性,塑造出社会需要的齿轮,没有想过需要的是一个人。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现在很多人是“己所欲,就要施于人”。道家说:“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很多人得重病,并不是被细菌、病毒渗透杀死的,而是整个道——方向出了问题,是心病,是价值观出了问题,影响到他的生活方式出了问题。

    

  生命的质量首先体现在身体要健【有力】、要康【通达】。

  道家的观点还强调要全,就是我们反对你把老天赋予你,而你认为没用的东西都给切掉。不全了,丧失了物质的基础,就会影响心理的一些功能。因此,我建议大家如果想保证自己的身心健康,最好不要盲目地切。    

  智和慧有什么区别?知道一加一等于二的叫“智”,知道一加一不一定等于二的叫“慧”。急中生智,静极生慧。

  愚是待在角落里不动,想不通,不知道往哪走,也不走;蠢是乱动、瞎走。    

  一般社会上的人分成四种,第一种人是又聪明又勤奋,如果这种人当领导,底下的人会被累死。这种人适合当参谋,水平很高,可以提供多个选择方案,由领导定。

  第二种人是又聪明又懒,适合当领导,很聪明,下属搞什么猫腻、耍什么花招他都知道,但懒得说,选一个大的方案,然后自己玩儿去了。  第三种人是又不聪明又懒,适合做普通员工,被既聪明又勤奋的参谋督促着,干这干那,这种人是很好的员工。  第四种人是又不聪明又勤奋,就是说一个人只是愚还没事,只是想不开而已,如果除了愚还蠢,乱干,这种人要远离。    

  你看到的,往往是自己想看的同气相求,同声相应。内心和外界有着天然的共鸣,我们看到的往往是自己想看到的东西。

  很多人也意识到了自己的疾病是由价值观、生活理念和方式错误导致的,但他们看大夫的目的不是纠正自身的错误,而是要求大夫为自己的错误保驾护航。    

  ‘向往’是往回走!

    

  戏剧是人类精神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戏剧是上古巫觋祭祀的遗存残留,为什么看戏、听戏会上瘾?这是精神上的享受,与世俗伦理算计不同。碰上有灵性、通神、忘我投入的演员,整个场子的气氛都会被带动,开始是情绪的感染,随之欣喜、悲泣,体会爱恨情仇,后来就是忘我的精神上的愉悦,也就是通神,彻底的放松。

    

  《精气神》《藏象》《经络腧穴》和《诊断》主要是讲人性,而《中药学》讲的是药性,恒定不变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补泻。

  医者只有了解了药性和人性,才能用药的偏性纠正人的偏性,药性加人性等于药效。  任何客观指标都需要主观判断,否定大夫的主观感觉,那让机器人看病得了。    

  当你用艾条在身体上探查的时候,会突然发现身体的某个穴位会吸艾条,说明这个穴位就应该灸,你也甭管它叫啥;等灸了一会儿以后,发现它不吸了往外顶你,这时就得挪开找下一个部位,这个我们称为“无为灸”。

  建议大家艾灸时别加上自己的人为意识去灸固定的穴位。需不需要艾灸也在因人、因时、因地而变。    

  按跷是一个古代的名词,古书上是这么写的,现代叫按摩、推拿。因为它用的是人本身的气,没有借助任何工具。大夫给你按,给你跷,然后把你的病治好,这叫“以人治人”。

  通过这种肌、肤、身来触动内心的治疗,是中医一个最大的优势。    

  食疗的精髓是天、地、人合一,也就是站在天、地、人的坐标里谈吃什么。考虑天地、阴阳、四时,把握人之身心变化才是食疗。

  舒服和适口看似简单,其实隐藏着吃里最深刻的奥秘,它意味着你能否将眼前这盘食物化为自己的精。如果闻着不香,吃着没滋味,还强迫自己吃下去,不但不能化为精,反而会成为负担。    

  一道菜之所以能流传几百年甚至更久,说明经过时间的验证,它是好吃并且有效的。为什么如此有效?因为它符合人体的气机和神机的变化规律。中医方剂也正是这样产生和演变的。

  不需要创新,只用经典传统的菜式;不需要山珍海味,只用最常见的食材。    

  夏天,人们都很怕热,其实,不要害怕夏天的热,夏天的这种热是有利于动植物的生长和发育的。

  怎么晒太阳?我建议大家把头遮住,晒晒后背,这样可以鼓舞和振奋身体内的阳气,把自己体内阴寒的邪气祛除出去。很多人晒太阳后会打喷嚏,流出清水一样的鼻涕,有的人还会流眼泪,其实这都是在排出阴寒凝滞的东西。    

  人的气血、能量有限,顾此就会失彼。如果头脑的气血消耗大,胃肠明显就会弱,本身不爱吃凉的,吃了就会难受,时间长了就会麻木,滋生疾病。

    

  西餐有个特点叫“合”,比如烤羊排的盘子里有羊排、胡萝卜、芦笋、杏鲍菇,它们之间没有关系,当你把它们吃到胃里才开始发生关系,通过消耗胃的能量把它们“和”到一起;中国菜的特点是不劳烦胃的大驾,我们在锅里就把它们“和”了,结果省了胃的很多工作和能量。

  中国人去国外为什么不适应?因为本来该锅干的活让胃来干了,吃两天就受不了。    

  当人的生理功能衰退、气血不足的时候,就处于一种爱无能的状态,这种状态再往下发展,会觉得活着都没有意思。

  任何一种感情的伤害都会在生理上留下痕迹,中国人称之为心有千千结,或愁肠百结,好像是文学描述,其实做检查大夫摸患者的身上就是有一串串的结,这个字写出来就是“患”,每个结都对应一个事件对人的刺激。    

  《黄帝内经》中有个词叫“御神”,修炼好的人能用后天的意识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情感;心理素质差的人不宜受多种情绪刺激,要以平静慢养为主,找到自己心里应对的节奏和鼓点。

    

  生气源于你接受的教育,源于你对人设置的前提。要想自己不生气,对自己要求严点,对别人要求宽点

    

  如果有了忧和虑,最好的方式是把它唱或吼出来。

    

  思过多的人往往会导致身体异常,有些人会极度消瘦,有些人会过度肥胖。

  有些人吃完饭就昏睡,有些人得迷瞪一会儿,有些人尽管不睡,但那会儿脑子浑浑噩噩不清楚,这些都是身心疾病的一种表现。脾胃消化功能好的人,能用少量的气血就把中午吃的饭消化和吸收掉,但有些人的气血就不够,得牺牲其他地方的供血来消化食物。    

  睡觉流口水是脾胃痰湿过重的表现,口水过多,口水中的活性成分即唾液淀粉酶、蛋白酶不多,没用的东西多,这种人除了消化不了食物以外,还会长口疮。

    

  脾气、精血的泄漏,表现为脾的功能不好,吸收不了,会不停地拉肚子,把肚子里的黏液、精华泄掉。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不停地自汗、发低烧,这都是在漏,这种人就需要先堵住漏洞,称之为“补”。“益”是在补住漏洞后往里加东西,可以吃一些甘甜的食物,比如,饴糖、蜂蜜、黄芪、党参等来补益脾气。

    

  中医治病是依靠患者天赋的防病治病的自愈能力,也就是所谓的生机,离开这一点,再高明的大夫也不会有所作为。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55749-1421629.html

上一篇:我若不勇敢,谁替我坚强——阅读摘记
下一篇:别让猴子跳回背上——阅读摘记
收藏 IP: 1.202.186.*| 热度|

3 郑永军 农绍庄 xt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0 07: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